党的十六大以来,全县上下认真贯彻党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始终坚持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统揽,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首要任务,切实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着力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初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农业经济板块,农业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回顾这十年,可以说是我县农业经济持续发展向好的十年,是全县农村面貌发生显著变化的十年,是广大农民幸福指数明显提高的十年。
综合生产能力跃上新台阶
根据农业部门调查测算,预计2012年粮食总产56万吨,棉花总产1万吨,油料总产5.2万吨,与2002年相比,分别增加99.3%、66.7%和91.2%。生猪出栏26万头,家禽出栏946万只,规模养猪场(户)达到671家,畜牧业产值达到10.67亿元,吸纳从业人员1.2万人,较2002年翻一番。2011年水产品8万吨,总产值11.5亿元。大宗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比2002年提高20%左右,其中水稻生产中杂交稻面积稳步上升,油菜由白菜型全面转为甘兰型,杂交棉从点到面,一批适用增产增效技术得到迅速推广。全面开展高产创建示范工作,共创建油菜、棉花和水稻部级万亩示范片31个,促进了良种良法配套,实现了大面积平衡增产。加强病虫监测预报和测土配方施肥,强化防控措施,加强技术指导,减轻了病虫草的危害,有效应对了各种农业自然灾害。
产业化水平实现新突破
农业设施装备不断完善,一批重点项目先后建成启用,投资1250万元的麒麟高标准农田工程基本完工。各类农机合作社和为农服务组织如雨后春笋成长壮大,提高了种植效益,有力保障了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健康发展。龙头企业总数由2002年不足10家增加到110家,增长了10倍,其中,省级龙头企业由1家增加到7家。农业产业化经营收入达18亿元,户均年增收达800元,带动农户19万户,陈瑶湖镇粮食加工产业集中区已被市推荐申报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培育出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良好市场前景的新兴品牌,其中绿色食品认证19个、有机食品认证5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6个;获省名牌农产品5个;中国驰名商标1个、省著名商标4个、市著名商标8个,枞阳媒鸭已列入国家品种资源志,枞阳黑猪已列入安徽省地方畜禽保护品种名录,农业产业化工作由末位居全市中等水平,跃升至全市前列,增速步伐加快。
农民增收迈出新步伐
扎实开展以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农业专业技术培训、农民创业培训、农民科技培训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农民培训民生工程,共组织28000余名农民开展培训,培育造就了一大批技术能手、农民企业家、农村土专家,为全县农业持续快速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如雨坛乡合响村村民吴翠平长年在外经商,积累了一些资金,去年准备回乡创业,经过多方考察,决定兴办一座标准化养猪场,在养殖技术一无所知、创业前景十分迷惘的情况下,先后参加了枞阳县农业专业技术培训和农民创业培训班,在县畜牧局专家和创业指导老师的跟踪服务下,养殖规模日益壮大,养殖技术日臻成熟,企业发展也蒸蒸日上。2011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219元,比2002年翻了两番,增速首次超过省、市平均水平。
统筹发展进入新阶段
新农村建设全面启动,示范工程扎实推进,示范镇村由“一镇十六村”增至“两镇二十七村”,覆盖面不断扩大。农村经营机制不断创新,土地流转成为改革亮点。据不完全统计,全县种植100—1000亩大户760人以上,1000亩以上8人,种粮大户章家华、张广斌先后获得农业部“全国种粮大户”称号,农业规模经营面积占耕地面积超过20%,规模化生产已呈风生水起之势,特色农产品上架周边大中城市超市,包田大户活跃长江中下游地区,农民工遍布全国各地务工创业。圆满完成农村集体“三资”清理工作,全面推行委托代理服务,建立23个乡镇(开发区)委托代理服务中心,在所有村(居)选举成立村(居)务监督委员会。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兽医管理体制、种子管理体制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到位,农业农村发展活力显著增强。周小兵黄达奇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枞阳新闻周刊
|
编辑: 木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