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麒麟镇紧紧围绕“争创麒麟崛起佳绩,争当科学发展先锋”这个主题,结合镇情,创新活动载体,突出工作特色,积极实施党员创业“金字塔”带富工程。该工程的成功实施,密切了党群关系,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
党员创业“金字塔”带富工程,就是镇党委为塔尖,主抓党员创业示范基地;各党总支(支部)为塔腰,主抓党员创业示范户;党员为塔基,结成党员创业致富链。
该工程着重健全“建、管、用”的工作机制,逐步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东苗木、西粮殖、中流通”产业模式。“建”:一是建立人才专库。按照“素质高、懂经营、善管理”的标准,并根据各人所长,建立党员创业人才库。二是建立激励机制。通过调查摸底,对全镇党员创业带富能人的行业进行分类,并根据带富能力和实际带动情况,给予重点扶持和政策倾斜,建立长效的激励机制,通过开展活动,树立一批党员创业致富典型。镇党委制定考核细则,依据各村党总支(支部)工作实绩,评选出年度“创业致富领头人”,形成“抓党建、促发展,抓发展、促党建”的格局。同时加强对村党总支(支部)的指导和督促,形成了党委、总支(支部)、党员三方联动机制,充分发挥了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扩大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社会影响力。三是建立帮扶制度。明确每名党员创业能手都要联系2至3户农村家庭,帮助他们转变思想,提供致富信息、致富门路、致富技能,带领他们共同致富。“管”:一是强化培训,注重共管。整合党校、农业、劳动等各类培训资源,每年组织有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党员参加项目培训,返乡农民工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等,切实提高农民党员创业本领,确保创业培训效果。首先注重实用技术培训,积极与各类培训机构联系,组织举办贴近我镇实际的以及市场需求的各类技术培训,力求使50岁以下的党员都能掌握1-2项致富技术。去年以来,全镇党员参学600余人次。通过学习,实现了“一个党员掌握一门致富本领,一个党员成就一个致富项目,一个党员引领一个致富门路”的模式;其次推行基地式培训,依据镇花卉苗木、种植、养殖、蔬菜、精米加工等培训基地,初步形成“基地联党员,党员带农户”的培训模式,以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农村党员,激发农村党员创业热情。二是加强沟通,注重自管。各党组织加强党组织之间的沟通,加强党员与党员之间的沟通,加强党员与群众之间的沟通,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积极参加组织生活。“用”:一是构筑一级体系,建立“党员创业示范基地”,由镇党委负责为基地制定帮带措施和目标;二是构筑二级体系,建立“党员创业示范户”,由各村党总支(支部)负责为示范户制定帮带措施和目标;三是构筑三级体系,结成“党员创业致富链”,即开展以有劳动能力的党员为主导,上联一个富裕户,下联一个贫困户的“党员创业致富链”活动,形成“富裕户——党员户——贫困户”的链条模式,党员户在链条中联系富裕户,帮助贫困户确定致富项目,提供致富信息和技术,最终实现“党员联两户,一链富三户”的目标。同时把党员带富情况作为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和党员创先争优承诺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使更多农民党员成为创业带富的先锋。到2012年底,全镇共培育党员创业示范基地7个、党员创业示范户70户,党员成功创业180人,带富农民2000余人。
该镇还组织党员干部着力打造“一村一品”特色经济。石婆村的大棚蔬菜、新安村的花卉苗木、麒麟村的黑色仔猪交易、梅花村的粮食生产、泊塘村的水产养殖、阳和村的精米加工、岱鳌村的木材加工等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初具规模。作为全市最大村——阳和村从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和生态观光业等产业入手,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种植业方面涌现出一批种植大户。姚东村民组姚大成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方式,承包农田150亩,实行机械化耕作,极大提高了亩产量。雇佣附近农民为其提供田间管理,这些农民既获得了土地租金,又获得劳务工资,收入较之以前大幅增加。养殖业方面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党员苏东才于2009年创办芦塘养猪场,现有存栏母猪90猪,架子猪350头,年出栏仔猪2500头,年出栏肥猪500多头,年收入100多万元。在他的带动下,村民王庆江、苏礼生、汤昌明、朱龙胜等都创办了成规模的养猪场。加工业方面,中联九其林米业公司正在建设中。安徽中联九农业集团总经理周久银拟投资1000多万元建成现代化米业加工厂,预计正式投产后可形成日常加工80吨大米加工能力,年收入可达800余万元。已投产的招商项目隆德服装厂从事服装加工,年产值1000元万元,利润300元万元,就地转移劳动力300多人。苗木花卉基地方面,在党员姚国建的带动下,阳和村苗木花卉产业日益形成规模,取得可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2007年党员姚国建承包土地80亩,投入200多万元建成苗木基地,现可创年收入20多万元。在他的帮助和带动下,在外经商的村民吴章国回乡承包荒山300亩,投入500多万元,建成规模性苗木基地,树种有香樟、桂花、红枫、罗汉松、广玉兰等珍贵苗木。村民许宜和、村民光正、吴福全、苏福宝等也纷纷承包荒山荒地500余亩,积极发展苗木产业。 本站记者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枞阳新闻周刊
|
编辑: 木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