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4月9日,省美好乡村建设工作简报第17期,将省委书记张宝顺等领导作出重要批示的“‘微田园’彰显农村特色”一文印发,现将此文予以转发,供参阅。
“微田园”彰显农村特色
“微田园”,顾名思义,是微型田园。这里特指近年来在四川新农村建设实践中展现出的一种新景象。具体讲,就是在新型村庄(简称新村)建设过程中,为相对集中的民居(山区三四十户,丘区六七十户,坝区八九十户)规划出前庭后院,让老百姓在房前屋后和新村里面其他可利用空间,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种植瓜果豆菜,这样形成的一个挨一个、一群又一群的“小菜园”、“小果园”、“小桑园”。在许多地方,一个“微田园”,小的小到几厘地,大的一般也不过两三分。
“微田园”建设源于农民群众建设美好新家园的实践,是新村建设中的否定之否定。本来,新村建设一开始就强调农村特色、农家情趣,但建设当中,确有一个实践和认识的过程。最先,农民群众的梦想是把乡下的家园建得像城市一样,让新村像城市小区一样“洋气”。结果有的新村建成后,远看像楼盘,近看是城市的浓缩版,与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不相协调,甚至有些格格不入。于是,老百姓把“小花园”改成“小菜园”,被命名为“微田园”。从2012年下半年起,四川总结实践经验,通过主流媒体、工作指南、宣传光盘,积极推广“微田园”建设的做法,现在一群群“微田园”正在四川广大农村蓬勃兴起。
“微田园”方便农民生活。随着城乡统筹和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今天,越来越多的农村,一边是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的现代农业基地,一边是基础设施日益配套、公共服务日趋完善的新村。想想看,如果新村里面都像城里面那样,在农房地基和公共建筑之外的空间塑造景观、建设公园,农民就真的像城里人一样,每天都不得不去农贸市场或超市买菜了,那显然很不方便,脱离农村实际,不符合农民的生产生活习惯。“微田园”建起来之后,房前屋后一两分地的“小菜园”经营好了,一般就能满足一家三四口人日常生活中的部分蔬菜需求。而且自家的菜园地,放心。我们看到,在丰收的季节,“微田园”当中的一些品种除主人家自食之外,多多少少还有点剩余。
“微田园”优化土地利用。如何节约、集约、合理、有效的利用农村土地,是新农村建设特别是新村建设必须客观面对、认真解决的现实问题。“微田园”建设正好找到了一条有效的路径,提供了一些积极的办法。目前,四川各地规划建设的新村中,就用地而言,我们看到的情况,大体上是三个三分之一:农房占三分之一左右,公共设施占三分之一左右,另外的三分之一左右正好是小巧玲珑的“微田园”。不难看出,就其生产功能而言,“微田园”相当于农民的自留地,它仍然是农用地,种植的农作物多是老百姓一日三餐少不了消费的,而且其种植方式更加精细,更加生态。如果各地的新村都这样做的话,新农村建设中挤出的农用地总量相当可观。
“微田园”让乡村更美丽。党的十八大响亮提出,建设美丽中国。从四川新农村建设的鲜活实践来看,美丽中国最美在乡村。乡村之美,美在山水,美在田园,美在淳朴。“微田园”建设让“小菜园”、“小果园”、“小桑园”进入新村内部,建在老百姓的房前屋后,已经成为四川美丽乡村的新兴元素。如今,走在四川的广大新村,除了必须的房屋和基本的公共设施,人们能够看到的,普遍不再是乏味的钢筋混凝土,不再是娇柔的花花草草,而是千姿百态的小葱蒜苗、萝卜白菜。随着春夏秋冬的交替,“微田园”呈现出不同的景象,让农村充满生机和活力。现在到新村观光、休闲、度假、体验的市民多起来,密起来了。人们常常会发出这样的惊叹:“你看,这里的农村比城市还漂亮。”实践证明,“微田园”彰显了农村的特色和功能,深受老百姓欢迎,无论农民还是市民。看来,“微田园”真的是个好东西,值得倡导,值得推广,值得普及。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木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