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枞阳县委遵循“就近、方便,有利于管理和服务”的原则,打破原有按行政区划设置的做法,把支部(党小组)建在不同群体、产业和行业上,规模控制在10~15人左右,以便组织经常性开展活动。同时,坚持因地制宜,充分考虑所在地经济发展水平、党员结构、党建基础、党员职业特点,将志趣相投、行业相近、年龄相仿、地域相邻的党员有机结合起来开展活动,增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生机和活力。
围绕产业链建立党组织
适应农村产业发展的步伐,我县将分散在不同行业的党员,按照党的建设与经济建设紧密结合的要求,把党的基层组织建在产业化链条的每一个环节,使党的活动延伸到农业产业化的每一个角落。
以行业协会、专业经济合作社、家庭农场为依托,把一定范围内从事种植、养殖、加工、运输、商贸等行业的会员党员组织起来,成立党支部,提高行业协会和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化程度。如枞阳镇长河村党支部,按照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及时改设了花卉苗木、水产养殖、蔬菜种植、优质农作物、莲藕种植等5个基地党小组,充分发挥党员示范户对一般农户的带动作用。
以农业产业链条中的龙头企业为依托,联合产业链中的其他不同单位组建党支部,实现工业反哺农业,促进共同发展。
以产业化工业园区、乡镇功能区、示范服务基地为依托,园区、基地范围内的各单位共建联合党组织。发挥园区、示范基地带动力大、辐射面广的优势,推广新技术,引进新品种,发展新产业。
以产业化经营市场为依托,市场链接的有关单位联合组建党组织,提高市场管理水平。如麒麟镇新安生态苗木协会支部,对党员苗木经纪人因势利导,规范管理,并不断完善体制,提供服务,结成致富粗链条,让党员苗木经纪人带领其他苗木经营户共同致富。
以涉农站所或经营服务公司为依托,服务范围内的有关单位联合组建党组织。进一步强化服务功能,增强乡镇站所或经营服务公司服务和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能力。
哪里有党员就有党组织
本着“管住、管好、管活”的原则,我县及时把流动党员编入相应基层党组织,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服务和管理。
对外来流动党员,如改制企业下岗党员、复员退伍军人党员等,新谋业单位有党组织的,编入其就业单位党组织;自谋职业党员或就业单位没有党组织的,就近、就便编入所在村(社区)党组织;在外来流动党员较为集中的村(社区)、项目工地、商务楼宇和集贸市场等,单独建立外来流动党员临时党支部。
对外出流动党员,我县采取由乡镇党委负责在外出流动党员相对集中地建立党组织的办法,或依托异地商会、各种协会组建党支部,并通过相互联络,开展组织活动,学法律、学政策、诚信合法经商,维护形象,让他们“离乡不离家”。
在建立实体党组织的基础上,对于大学生群体党员,由于他们素质相对较高,接受现代化信息较快,我县正在探索网络上建立“流动党员党支部”,通过QQ群交流,网上视频,这有利于突破时空限制,让他们及时参加组织活动。
除此之外,我县还积极探索对流动党员管理新形式:注册年审制。流动党员半年内过组织生活至少注册一次,一年内要年审一次。以防止出现“口袋党员”、“虚名党员”。
探索党组织双重设置模式
依据“大党建”的理念,我县考虑党员身份同时具备企业人、单位人、农村(社区)居民、中介组织成员等多重角色并存的特点,以及党员流动性日益趋强的态势,突破一个党员编入一个支部的局限,探索实行主要工作、生活地固定党组织设置与次要工作、生活地临时党组织的双重设置模式,建立对双重身份党员实行双重管理的机制。比如,对在职党员、退休党员,我县采取工作地党组织管理为主,住所地党组织管理为辅。对农村不便迁移组织关系的外出务工党员,我县试行以居住地党组织管理为主,工作地党组织管理为辅,借鉴机关、企事业单位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的做法,根据地域相邻和行业相近的原则,成立临时党支部或党小组,接受工作地党组织管理。
分类分层建立基层党组织
我县打破原有按自然村、村民小组设置党小组的单一形式,适应党员职责多样化、从业结构多元化和党员作用个性化日益显明的趋势,坚持社会工作需要与党员个性特长相结合,灵活设置党小组,形成专业技术互补、年龄结构互补、文化层次互补、思维观念互补的新“聚合体”。
根据农村党员职业分类,在同一产业从事相似工作的党员集中起来建立党小组。如建立工业、农业、建筑、第三产业等党小组。
根据党员工作能力和个人特点,设置不同责任岗位,把在同一岗位的党员集中在一个党小组。如设置政策宣传、科技示范、市场信息、治安调解等党小组。
按年龄结构来分层设置,建立青年、中青年、老年党小组等。便于同一群体的党员在一起有共同语言交流。
围绕美好乡村建设,把基层党组织建在中心村庄。以枞阳镇青龙村为例,该村根据村情和现有党员状况,在充分征求党员和上级组织意见后,按照“地域相邻,行业相近,自愿组合”的原则,将原来9个党小组拆并为5个党小组,每个党小组保证有1名村干部党员,2~3名党员议事会成员,有1~2名党员示范户,活动中心均建立在中心村庄。据悉,新调整设置的党小组在党支部的统一领导下,从全村工作大局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目标和活动计划,及时走访、了解群众心声,进村入户收集百姓意见,推行“阳光村务”,赢得了群众的依赖。
服务于项目建设,推行在重大项目上建立临时党支部。支部建在项目上,打破了部门的界限,进一步整合了各类资源,为项目建设提供一个更具领导力和执行力的阵地和平台。
实践表明,推行在重大项目上建立临时党支部的党组织设置模式,目的是使党组织在项目建设和服务企业中发挥更大作用。临时党支部积极加强与建设单位、地方党政部门和当地群众的沟通联系,在征地拆迁、项目施工、项目推进协调以及处理紧急事件中发挥好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突破重点难点问题,高质量高速度推进项目建设,努力实现科学发展。
对非公企业党组织设置,乡镇党委要积极支持,不仅要建立组织,更要开展活动。下一步,我县将以乡、镇为平台,通过设立区域党群活动服务中心,为非公企业基层党工团组织和党员群众提供学习、教育、活动、交流、会议、联谊的场所,不断增强非公企业党的建设凝聚力和影响力。
横向联合建立基层党组织
我县充分利用现有城乡基层党组织在人力、资源等方面的互补性,建立了村与村、村与企、村与居、村与机之间联合党组织,实现以强带弱、以工促农、村社联管、城乡共建,推动地方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村村共建。针对有些相邻村发展不平衡,彼此有较强互补性的特点,我县在不变更行政区划、建制和保障村民自治的前提下,从阵地、组织、产业、项目等方面结对联建,以建立稳定的互利和帮扶机制,形成以强带弱、共同富裕的发展新格局。
村企共建。对村镇骨干企业规模较大,幅射带动能力较强的,我县突破行业界限,将村镇骨干企业与行政村通过村企联合建立党组织的形式联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如陈瑶湖镇前河村党支部与朝龙粮油公司党支部对接,企业派员到村挂职锻炼,在“一对一”的培养下,既提高了挂职人员的党务工作水平,又增强了双方的沟通联系。
村居共建。由城镇近郊村与社区共建党组织,成立党委或党总支,统一领导村、居工作,着力解决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农村逐渐成为城区,而村党组织的社区管理工作还相对薄弱这一问题,通过村居联建,切实加强社区管理。
跨域共建。就是走出去,到发达地方攀亲结对,共建双赢。如钱桥镇朝阳村党总支与浙江宁波市云城村党总支跨地域结对共建,共促经济发展。云城村帮助朝阳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加快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朝阳村为云城村输送优秀的劳动力。朝阳村党总支邀请云城村的能人担任本村的“经济发展顾问”,传授发展经验,提供信息咨询服务等。凤仪乡凤仪村党支部邀请曾在本地下放的知青回“第二故乡”看看,在他们牵线下,与远在上海的下放知青创办的企业党组织结成“对子”,村里组织民工到企业务工,派员到企业考察学习;企业及下放知青捐资近10万元为该村兴建公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实现了优势互补,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
城乡共建。为发挥党政部门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我县还探索推行“党群部门联软村、政法部门联乱村、经济部门联穷村、涉农部门联专业村”的方式,鼓励和引导一些产业特色明显的村党组织与有关机关事业单位的党组织共结共建,形成促进农民增收的“科技链”、“产业链”、“信息链”和“服务链”等永续链条,实现机关部门工作与乡镇工作的有机衔接和机关部门党建目标与乡镇党建目标的最终统一。以我县种植业管理局机关党支部与义津镇朱公村党支部结对共建为例,多年来,两支部走访频繁,互通信息。以该村家国牧业生态养殖公司基地为依托,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传授专业技能,发展紧密型利益共同体,推广技术项目,扩大基地影响,带动产业发展。该局经常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与村党员、入党积极分子、致富能手,种植大户实地交流,“面对面”授课,通过培训让大家掌握致富信息和种养技术。据了解,现已培养种植业示范户100多户,帮助引进1家大型物流公司在该村开发荒山300亩。
总之,实践在发展,创新无止境。我县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设置模式,值得学习推介。同时,适应农村经济社会组织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对新分化、新出现的各类新经济和社会组织,党的工作需要拓展延伸覆盖面,及时跟进,才能促进经济建设和党的建设双加强。
课题调研组成员:疏光辉 杨志垠 鲍智 汪健(执笔)
稿件来源: 枞阳新闻周刊
|
编辑: 王长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