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枞阳 >正文

文明创建 枞阳在行动

时间:2013-11-04 09:22:36

  五湖点缀、三山耸立、长江滨临……,美轮美奂的建筑、干净整洁的街道、绿意葱葱的公园、秋水长天一色……走进枞阳县城,映入眼帘的一切都是美好,令人心旷神怡,让人流连忘返。近年来,枞阳县城以创建省级文明县城工作为载体,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市民素质稳步提升,人民生活幸福和谐。

  2011年,枞阳县委、县政府着眼全局,提出用三年时间,通过努力,着力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市民素质,提升对外形象,进入全省文明县城行列。两年多来特别是今年7月份启动“创建大会战”以来,全县上下牢固树立“抓创建就是抓民生、抓发展、抓形象、抓作风”的“四抓”理念,扎实开展“信心、决心、耐心、恒心、齐心”等“五心”行动,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创建活动与城市建设齐头并进,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美丽枞阳梦的征程正越走越坦荡。

  “四抓”理念深入人心,县城全域形象大幅提升

  (一)抓创建就是抓民生,改善居住环境,提升幸福指数。文明创建工作就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抓创建就是抓民生,这是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响亮口号。创建全省文明县城的最终成效,就是要体现在市民对这座城市的自豪感和生活幸福感的提升上。工作中,我们坚持创建为民、创建惠民、创建靠民、创建育民,通过不懈努力,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得到了广大市民的普遍认可和广泛支持。之所以能形成这种喜人局面,取得这样的成果,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创建全省文明县城的过程中,我县高度重视民生问题的解决,把创建过程作为改善民生的过程,把创建工作作为“民心工程”来抓,全县上下形成了“抓创建就是抓民生”的共识。对于枞阳来说,创建不仅仅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极大提高,更是让老百姓更多地分享到创建带来的成果,使市民幸福指数快速攀升。诸如交通、教育、卫生、环境、治安等各种民生问题,在“省级标杆”的引领下,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得到纾解,老百姓成为最大的受益者。我县民生工程从2010年始连续三年荣获省组织实施先进县。民众受益凝聚民意基础,民意基础成就事业基础——我县创建全省文明县城工作便有了根本的内动力,从而让城市更美好,人民更幸福。

  (二)抓创建就是抓发展,优化发展环境,推动城市建设。一座文明的城市,就是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是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资本”,是一种可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创建中,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推动“软”“硬”环境发展作为创建工作的主抓手,强化“发展环境就是品牌、就是生产力、就是经济”的意识,咬住环境不放松,全力打造县城新“名片”。坚持“两手抓”:一手抓硬件设施强化。截止目前,枞阳县城总体规划(2011-2030)完成编制评估报告,70多项重点建设工程加速推进,县城“双二十”格局初步形成;同时,继续深入开展“门前三包”、“占道整顿”等“城市变脸”工作,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山水城市悄然呈现,县城品位日益提升,市民安居乐业,投资者放心满意,为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一手抓软环境优化。以创评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行业为载体,优化窗口服务,打造公平公正的法制环境;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对入驻县政务服务中心的部门行政审批项目再次进行梳理调整,经清理,入驻中心的行政审批项目由2009年的384项优化调整、合并为195项,同时做到“两到位”,即窗口授权到位、办理到位。对一些前置事项进行清理,变前置审批为同步办理,提高审批效率,已有20个部门80多个项目的审批流程实现优化,平均缩短审批时限4个工作日。

  (三)抓创建就是抓形象,提升枞阳形象,展现枞阳魅力。城市文明是抽象的,更是具体的。城市文明不仅是软硬环境的变化,更是内涵的提升。普通市民的一张笑脸、一句话语、一个举止……见微知著地体现着枞阳人的文明素质,由此表明城市的精神风貌和文明程度,更是提升枞阳对外形象,展现魅力枞阳的一大窗口。抓县城创建,树枞阳形象已成为我县文明创建的主旋律。我县以弘扬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为重点,积极开展“好媳妇”、“好儿女”、“星级文明户”、“文明市民”、“文明职工”、“文明经营户”、“文明社区”等评选活动,激活文明细胞。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开展,在帮助群众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自我认知度的同时,集中推出了一批如中国好人“雨披哥”江林生等先进典型,并充分发挥优秀典型人物的引导作用,努力形成广大群众开拓并践行的枞阳精神,外秀枞阳形象。而实践又充分证明,作为安庆东向发展的桥头堡,枞阳积极创建全省文明县城,不只是展示了枞阳的文明形象,提升了枞阳的城市品位,也是树立安庆的文明形象,扩大安庆在全省的影响力与竞争力。

  (四)抓创建就是抓作风,转变工作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不是虚功,而是实事,关键是要抓到位、见到底,这对我们的工作作风是一种考验。在创建动员大会上,县委旗帜鲜明地提出,要把抓文明创建工作作为考验干部能力、干部作风的重要契机,把创建工作的成果作为检验作风建设、检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准备工作成效的“试金石”,通过创建来表彰甚至重用一批干部,批评甚至处理一批干部。创建中,我县城区共划分十五个片区,分别由县干领衔,在城所有机关事业单位参加,实行网格化管理,建立了全员参与的创建大格局。百姓注视机关,群众看着领导。在高亢嘹亮的创建号角声中,7月份以来,共有十万人次的各级机关单位人员走上街头社区,参与支持创建,示范带动效应明显。群众对广大干部在创建中的行动看在眼里,纷纷加入创建行列中,自觉从自身做起,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一个廉洁高效、干群齐心、用心做事的作风精细之枞阳正在显现。

  “五心”行动扎实推进,文明枞阳风正帆扬

  坚定信心,这是创建的基石,来源于“三有”:有很好的山水条件,有迫切的文明意愿,有较好的发展基础。众所周知,枞阳县城滨江抱湖、山水融城,素有“山水枞阳”之称,城区内五大公园(现有莲花湖、旗山公园,正规划建设羹脍赛湖、连城湖、金山公园),长江、长河、两赛湖三大水域,正可谓山环水、水绕山、城滨江,得地利也。枞阳有2100多年的发展史,桐城派的发源地,安徽百位历史文化名人中独占11席,文化积淀相当深厚,这是枞阳的历史,但确是文明之基。现在富裕起来的枞阳人更是渴望精神文明的饱满,迫切乘创建之风,再现枞阳盛世文明,此可谓得人和也。城市文明是综合实力的体现,没有多年发展的成果积累,就没有今天文明县城创建的全新局面。近年来,我们紧扣“争先安庆,崛起皖江,争创全省科学发展先进县”目标,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取得新突破,枞阳在全省一类县考核中的位次不断前移,2012年,被调整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枞阳的文明城市创建三年如一日,始终与发展的节奏相伴前行。多年来积累的经济实力、开放视野以及赶超先进的决心,正是我们创建文明城市的前提条件。经济的发展有力促进了县城建设提档升级,适逢创建全省第三届文明县城东风,全县广大干群参与县城建设和创建的热情空前高涨,天时俱备矣。所有这些,都为枞阳文明县城创建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基础条件。2011年以来,我县每年都召开创建动员大会。今年7月23日,县委县政府又召开了高规格的创建第三届全省文明县城动员大会,进一步统一思想,深化认识,坚定信心,开展县城创建大会战。

  痛下决心,这是创建的前提,呈现为“四大”:大投入,大建设,大拆违,大整治。文明县城创建的主载体是县城,县城建设发展管理的如何,直接关系创建的质量和档次。曾几何时,枞阳县城的“脏乱差”让市民诟病,虽然座拥秀丽的山水资源,但城区没有一座公园,没有一个像样的广场,莲花湖一到夏天就臭气熏天……,被省市曝光批评,被市民唾骂,被外来投资者鄙弃……,凡此种种,都深深击打着这座县城的决策层。痛定思痛,县委、县政府在调研、民调的基础上,痛下决心,决定以“宜居花园城市”为目标,大力实施“城镇兴县”战略,主抓县城建设龙头,于2008年拉开了城市大建设的序幕,持续五年开展“城市建设提升年”活动,不断加大规划、建设、管理力度,共投入40多亿元实施了70多项重点工程。围绕银塘、蒲洲、滨江“三大新区”,建成了一批道路工程,打造了一批公园工程,实施了一批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县级中等城市、省级文明县城、国家森林城市“三城联创”扎实开展,“双二十”城市框架基本拉开,城市设施日臻完善,城市功能不断提升,市民归属感、认同感日益增强。2009年以来,每年改造“城中村”2.2万平方米,拆除违章建筑近1万平方米,有力保障了县城大建设。加强城市管理,组建城管执法局,实施县环卫体制市场化改革,加大环卫设施投入。开展创建文明县城专项整治活动,落实人员责任和长效机制,狠抓环境综合整治,城区环境卫生进一步得到改善,市容市貌日趋好转。

  秉持耐心,这是创建的内在要求,取决于“三点”:创建工作抓反复、反复抓规律,市民素质及意识行为习惯,城市管理的难度。文明县城创建涵盖社会、经济、文化等诸多内容,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一朝一夕就能解决,需要顺其规律,秉持耐心、一点一滴地推进。“抓反复”是指要始终保持常抓常新的精神状态,对易出现反复的城市管理、公共行为、公共秩序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把握其规律,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要按照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运作、重在实效的要求,把“抓反复”作为一个理性的切入点,“反复抓”作为一种有效的管理手段,努力使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在反复抓中提升”。市民素质是城市文明之本,是城市文明程度的综合反映。近年来,随着县城规模的扩大,县城人口大幅增加,广大农民兄弟纷纷进城创业落户,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把农村生活习惯带进城。而部分市民的素质提升及意识行为习惯的改变,不是几个讲座、几场宣传就能解决的,需要较长时间引导,这些都需要我们要有“不怕口角”心理,耐心教育、管理,通过反复抓、抓反复来强化市民意识、文明意识,从而提高市民素质,不断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城市大建设大发展必然带来管理的提升,这是普遍性难题,大到污水处理、市容环卫、占道经营,小到市民闯红灯、随地吐口痰,甚至是一句话语、一个举止……可以说,文明创建及城市管理涵盖一切也不为过。而做好、规范这一切,需要地就是耐心。我县目前在创建中所采取的文明管理、柔性管理,其内质就是耐心劝导、和谐管理。

  树立恒心,这是创建的关键,态势为“两化”:工作常态化,推进机制化。创建文明县城不单是为了拿一块牌子,争取一项荣誉,说到底是为了改善市民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最终为了实现“美丽枞阳梦”。因此,文明创建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战略之举,是县城发展永恒的主题,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必须持之以恒地抓。脏乱差是城市的慢性病,具有长期性、顽固性和反复性。有一个形象比喻,它和人的高血压一样,直接危害看起来并不大,但是隐患很多,并发症不少,容易带来其他更大的伤害。所以抓创建就“如同吃高血压药一样不间断地吃”,做到持之以恒,否则,其结果不仅将创建成果葬送,而且将失信于民。深层次思考,这一比喻,其意义在于创建工作要形成常态化、机制化,做到永无止境、永不停步。我县将建章立制作为创建常态化的突破口,建立了路段区域责任制,实施网格化、精细化管理,同时,我们建立健全了督查、调度和问责等工作制度,以铁的纪律保障创建顺利推进,已形成了统一领导、各负其责、整体联动的工作格局。

  合力齐心,这是创建的保障,须强化“三到位”:领导到位,责任到位,人员经费到位。领导到位,需健全组织机构。为加强对精神文明建设和县城文明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调整充实了县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的组成人员,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主任、县长任第一副主任、分管书记任常务副主任,涉及28个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参加的组织领导机构,调整充实了由县长担任指挥长的创建文明县城指挥部组成人员,保证创建工作有组织、有领导、有人手。建立责任机制。及时印发《枞阳县创建第三届安徽省文明县城实施意见》,对创建工作职责、任务进行详细分解。按照安徽省文明县城的创建标准,把《测评体系》确定的9大项、39项指标、107项测评标准逐一进行了分解,下发《枞阳县创建第三届安徽省文明县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城市任务分解表》和《枞阳县创建第三届安徽省文明县城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工作项目》。各乡镇、城区各部门、单位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落实了责任人,使整个创建工作做到了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形成创建工作“事事有人抓、处处有人管”的工作格局。强化创建保障。为确保创建工作的正常开展,除全力保障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外,县财政将文明县城的创建经费列入预算。从相关部门抽调专人集中办公,充实了文明创建工作人员。由于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整个创建工作真正做到了“四到位”,即思想认识到位、工作人员到位、创建措施到位、经费落实到位。实践再一次启示我们,境由心造,事在人为。共建合力,是文明创建的生机所在;参与齐心,是文明创建的动力之源。任何工作只要做到领导真重视、措施真到位、工作真落实,效果肯定不会差。我们要把文明创建这把“软尺子”变为“硬标准”,往大处想,往实处做,形成共建共享的强大合力。

  文明县城创建到底是为了什么?答案很简单,就是执政为民、创建惠民。多年来,全县上下正是凭着这样一种理念,把文明创建不断引向深入、推向高潮。正如有的市民所说:“文明创建让老百姓得到了实惠,广大市民已经为枞阳授予了一块无形的奖牌。”实践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一座城市的最高价值取向,莫过于人民的幸福。我们应当继续把文明县城创建作为造福百姓的一件实事,坚定不移,常抓不懈,枞阳必将更加和谐、宜居、美丽,成为长江之滨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本站通讯员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编辑: 王长学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