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0年以来,作为安庆市创森工作重点县,枞阳县紧紧围绕安庆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部署,按照枞阳县森林城市建设总规划,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持续推进城镇森林生态绿色建设工程,经过全县上下共同努力,创森各项目标任务现已全部完成:完成了城镇森林生态建设工程116.4公顷;新增建制镇绿化达标5个;新增村庄绿化达标34个;绿色长廊工程38.5公里;新增及更新农田林网庇护面积2300公顷;植被恢复工程170公顷;森林提质工程10853.8公顷;重点营造林工程950.5公顷;林业产业工程1122公顷;生态文化基地建设项目3个;古树名木建档保护257株。城区公共绿地148.5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5平方米,市民出门500米有休闲绿地,基本上满足市民休闲需求。郊区建有郊游绿地羹脍赛湖、连城湖、大青山等面积20公顷以上生态休闲场所6处。全县基本形成了点线面结合、城乡一体、多层次、立体化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
树立责任意识,努力形成创森热潮
一是加快创建进度。创森伊始,县委、县政府要求创森工作要在全市争取领先位次,市下达的所有创森工程项目,能快则快,能提前完成的尽量提前。根据这一要求,我县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明确了创森工作“时间表”和“线路图”,并把完成创森任务列入县政府2012年“十件实事”工程。各级各有关部门对照各自任务“挂图作战”,确保了工作目标顺利实现。
二是组织全员参与。县委县政府把创森工作作为全县攻坚克难的重点工作之一,构建“县委、县政府牵头,林业、住建部门主抓,其他部门和重点乡镇各司其职”的工作格局。为营造浓厚的创森氛围,县委宣传部和县创森办联合行动,积极开展创森宣传工作,营造全民动员、社会参与的创森氛围,提高市民对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活动的知晓率、参与率和支持率。广泛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全民义务植树蔚然成风,每年义务植树和四旁植树超过300万株,建立义务植树基地27处。
三是强化制度保障。严格目标管理制度,及时将创森任务分解落实到具体项目、具体区域、具体单位和责任人,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整体部署,分步实施。严格督查调度制度,对创森标准和进度要求落实不到位的责任单位,由县政府进行调度或约谈,并跟踪督办、限期整改。严格考核奖惩制度,县财政每年安排20万元以奖代补工作经费,使用上与工作绩效相挂钩,同时将创森工作纳入年度综合考核。
树立精品意识,同步实施九大工程
结合枞阳实际,全面开展城镇森林生态建设工程、新增及更新农田林网工程、绿色通道建设工程、绿色村庄工程、集镇绿化工程、古树名木保护工程、森林生态建设工程、林业产业工程和生态文化弘扬等九大工程建设。如今,县城造林绿化特色彰显,乡镇、村造林绿化因地制宜,城乡各有亮点,相得益彰。
一是推进县城园林化。在保持县城“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原风貌基础上,充分利用可绿空间,打造“半城绿色半城楼”的新风貌,让居民出门见树、开窗见绿。县城区总面积1350公顷,绿化总面积602.1公顷,绿化覆盖率达44.6%;城区总人口9.9万人,公共绿地148.5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5平方米。投入3.5亿元打造的二大主题公园(莲花湖公园和旗山汉武文化生态园)已对外开放,公园绿地面积140.5公顷,其中:莲花湖公园绿地面积60.5公顷(园内绿化7.2公顷,水面53.3公顷),旗山公园绿地面积80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2平方米。在建设公园绿化的同时,对城区的小区、道路、厂区等区域也加强绿化,以乔木树种为主,形成了乔、灌、花草搭配形成的多层次、立体式的景观绿化,做到了“无绿不乔”,大幅提升了县城区绿量,使得城区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几年来新增乔木2万余株,现有乔木面积375.1公顷,城区乔木栽植面积占绿地面积的62.3%,城区绿量大幅度增加。
二是推进农村“绿色化”。打造绿化亮点。结合小城镇建设“枞川杯”竞赛和村庄整治示范点建设,在横埠镇、会宫镇等五个乡镇开展集镇绿化达标工作,在34个自然村庄实施绿色村庄工程,形成了“5乡镇34村庄”的农村绿化亮点。改善森林生态。结合实施国家、省重点生态项目,完成了农田林网庇护造林2300公顷、森林提质工程10853.8公顷、重点营造林950.5公顷、植被恢复增工程170公顷,全县森林资源总量和森林覆盖率进一步扩大。发展绿色产业。大力推进林业产业化,建成林业产业基地1122公顷。充分利用浮山、周潭大山等森林景观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每年接待游客近百万人次。推动苗木花卉产业规模化、品牌化,除国营苗圃外,全县共有苗木企业12家,个体经营户400多个,苗木花卉基地293公顷,各类盆景十万盆,专业合作组织和协会6个,麒麟镇新安有53公顷苗木交易市场,经统计全县苗木交易额总值达2亿元。
三是推进水系生态化。坚持以水资源保护为目标,紧密结合水土流失治理、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工程,在河道两岸、水库及水源涵养区周边建设防护林带。根据水系沿岸的地理环境及土壤、森林等资源条件,结合封山育林、绿色长廊、长防林、血防林、农田防护林建设等工程,利用河流两岸的山体植被,加强护岸林建设和库渠绿化,完善水系绿色廊道建设,增加流域内森林植被覆盖率;长江江堤及重要水域沿岸结合实施长江防护林、血防林项目,采用乔灌草混交的方式,形成城市特有的水源保护林和风景带,其林带宽度25-300米不等,主要使用的树种有香樟、杨、柳、枫香等。长江江堤护岸林绿化率达95%;横埠河等六条河流林木绿化率87.1%;菜籽湖等四大湖泊水岸绿化率87%以上。平均绿化率可达到90.0%。加大对境内湿地保护及利用力度,植被覆盖率逐步提高,实现了鸟类与人类的和谐相处。
四是推进通道林荫化。坚持以打造“绿色纽带”为目标,对公路两侧造林绿化进行规划布局,努力建设绿色之路。按照全市统一标准,完成了铜安路、枞桐路38.5公里绿色长廊工程建设和路肩绿化补植补造工作。结合江堤堤顶公路改造工程,根据地形条件全面实施道路路肩绿化。全面开展浮山景区环境整治,着重抓好周边地区主干道绿化,塑造国家森林公园良好对外形象。同时,在出县及交通沿线重要地段,因地制宜地建设景点精品工程.现已形成一道道亮丽的绿色风景线,明显地改善了城乡生态环境面貌,同时也树立了城市对外形象。
树立创新意识,着力破解工作难题
一是创新投入机制。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原则,努力构建以财政投入为主、其他投入为辅的多元化创森投入渠道。县财政建立常态化的投入机制,如每年安排2000万元用于开展绿化大会战,安排500多万元用于绿色长廊绿化土地租金等。此外,我县还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整合县城建设、公路绿化、农田水利、环境保护等相关资金投入创森九大工程,发挥财政政策和资金的导向作用,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和群众投资投劳。几年来,创森九大工程累计投入总资金近2亿元。改革义务植树绿化费收缴办法,提高义务植树的尽责率和参与率,同时大力开展个人认捐一棵树、单位认捐一片林等认建认养活动,为创森募集资金。
二是创新创建方式。在绿色长廊工程建设中,我县采取租赁的方法来取得沿路绿化用地,节约了投入,节省了时间,效益明显。土地租赁合同一定10年,租金实行“531”标准,即每年每亩农田不超过500元、旱地不超过300元、山场不超过100元。各地绿化工程建设模式也不尽相同,如会宫镇由政府统一购苗、统一栽植,管理工作分户承担,谁管谁受益;官埠桥镇采用大户投资承包的模式来推进绿化工程建设;枞阳经济开发区则是财政统一投资绿化和园区企业开展绿化相结合。
三是创新资源保护。转变观念,坚持以乡土树种为主,乡土树种使用比例达85%以上。坚持城镇节点以绿化大苗为主,通道生态林以速生树种为主,农村庭院绿化以经济林为主,营造常绿落叶搭配、乔灌结合的近自然健康森林。改革方式方法,抓好森林资源采伐管理、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行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等难点工作,通过控制“减”来促进“增”。强化森林防火监测预警、物资储备、扑救队伍、责任追究等措施,全县森林火灾发生率明显降低。 本报记者 本报通讯员
稿件来源: 枞阳新闻周刊
|
编辑: 王长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