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委、县政府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创新机制,加大投入,全县民生工程工作成效明显。2010年、2011年,2012年我县连续三年在全市民生工程考核中位居第一,并被省政府评为“全省民生工程组织实施工作先进县”。2013年我县实施33项民生工程,资金总投入9.37亿元,县财政配套安排1.07亿元。
今年初,根据民生工程年度目标任务和县政府十件实事安排,围绕抓民生、构和谐、促发展这条主线,坚持以“三个百分之百”为目标(即:打卡补助类项目在9月底前完成任务的100%,工程类项目在10月底前主体工程完工100%,项目竣工验收在11月底前达到100%),提前谋划开局,提前准备方案,提前下达计划,提前组织实施。
抓组织领导,重在“包保”。年初,县政府印发了《2013年民生工程工作要点》,对年度任务作了整体部署、整体安排、整体要求。一是推进民生工程包保责任制,县长负总责,分管县长按分工包保;二是民生工程责任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按任务包保;三是项目实施单位按项目时间和工程质量包保,层层签订责任状,层层落实和分解任务。
抓项目实施,重在“实干”。重点推出“一线工作法”,一是推行项目审批一线通。开辟项目审批“快速”通道,简化程序,由县政府政务服务中心一站式通行,同时减免相关费用。二是推行项目落地一线实。对重大项目和点多面广项目,年初由县政府领导牵头,县直相关部门在一线现场办公,现场解决项目落地。三是推行工作落实一线行。牵头单位的主要领导作为民生项目第一责任人,全部深入一线,在一线指挥,在一线解决问题。项目具体负责同志必须到现场跟踪作业,抓进度,保质量。四是推行工程监测一线办。为确保工程类项目工程质量,由综合部门牵头,质监、监理、消防等部门按时间要求及时在施工现场随机抽样监测,有问题的现场提出整改意见,确保工程不延期、不窝工,快速推进。
抓机制推进,重在“联动”。年初,围绕县委、县政府确定的继续保持全市第一位次的工作目标,县政府在年初就制定了年度民生工程“时间表”和“线路图”,下发各部门和乡镇执行。在工作机制上重在“联动”。一是坚持重点项目牵头领办制度,由县干具体负责一到二个重点民生项目。二是坚持督办制度。由分工县干定期或不定期牵头督查,突出重点,破解难点,第一时间解决问题和矛盾。三是坚持月调度季通报制度。重点调度落后项目和工作落后单位。四是坚持问责约谈制度。对进度缓慢或推动不力的项目,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随时召开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进行集体约谈或单个约谈。五是坚持“三联动”。县分工领导与牵头单位和配合部门联动;牵头部门与项目具体实施单位联动;项目进度与全县整体进度联动。五是坚持考核奖惩制度。县党政联席会议讨论通过了民生工程考核办法。在年度考核中,对考核获得前几名的乡镇和部门主要负责人由县委直接定为个人优秀;对考核后进单位,县政府对其单位予以通报批评,并责令单位主要负责人向县政府作出书面检查。同时,加大民生工程监察审计力度,确保民生工程项目优质高效,良好运行。
抓资金投入,重在“保障”。民生工程资金优先足额安排预算,实行了项目资金拨付无障碍通行机制。一是实行旬调度月通报,月初下达计划,月末反馈资金使用情况;二是对中央和省未下达资金计划的项目,由县财政按批准项目的投资规模和项目实施进度,筹措垫付资金拨付;三是实行资金拨付与项目推进图片报送“双向”互动,以资金倒逼项目工期,实现了资金进度与形象进度双轨推进。
强化民生项目后期管护,各项工程类项目都制定了管养办法。县政府在年初安排民生项目配套资金的同时,2013年专门安排了民生项目后期管护经费850万元。各牵头单位对2007年以来实施的民生工程项目都做到四落实,即:落实管护主体,落实管护机制,落实管护人员,落实管护经费。特别是对安全饮用水、农村公路“村村通”、农村沼气、敬老院等13个工程类项目,在项目后期管护上都给予了有力的财力保障。
抓民生成果,重在“实效”。通过民生工程的实施,全县农村13多万名中小学生享受到义务教育的阳光政策,入学率达100%;农村公路“村村通”1100公里全线贯通;城乡居民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54.1万人,参保率达106%;83.7万农村居民参加了新农合,参保率达98.6%;城镇居民参加居民医保7.84万人,参保率达96%;4100多套保障房按年度已基本建成,逐步分配落户。 (本报记者 本报通讯员)
稿件来源: 枞阳新闻周刊
|
编辑: 王长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