洒向老少都是爱
——记枞阳镇新华居委会殷凤莲
她是新华社区一名普通居民,公婆夸她是好媳妇,人们眼中的女强人,邻里眼中的好邻居。她就是新世纪幼儿园长,孩子们亲切的叫“园长妈妈”,多年来如一日,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期“美丽母亲”和“好媳妇”的内涵,处处彰显着中华民族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由于成绩突出,她被相关部门授予“优秀巾帼志愿者”、我县首届“枞阳十大女杰”等多项光荣称号。
殷凤莲在外忙于事业,回到家里她是一名贤惠的媳妇。她一家三代同堂,公公婆婆90多岁的高龄老人,两位老人在殷凤莲和她丈夫结婚后,便一直同他们夫妇生活在一起,几十年如一日,和谐共处,从来没有争做嘴,红过脸。公公96岁了,身体依然健康,逢人便说自己的身体之所以依然如此健康,多亏他儿媳悉心照料;早上牛奶鸡蛋,中午一杯老酒,日子轻松自在,她不但在物质在照顾公婆,而且还每天都要给公公讲一些外面的新鲜事和报纸上的新闻。公公有眼疾看东西不太清楚,为了减少磕碰,她每天都要把饭菜盛好端给公公,一天三顿,一年360天,这已成了雷打不动的规矩。公公有气管炎,每到冬天就会犯病,为使公公不犯病,每逢入秋,她就将两床棉被弹成一床松软的被套给公公铺上。还买来电火桶,给公婆取暖。冬天上班之前,她总是把饭菜盛好温在煤火上,让公公什么时候起来都能吃到热腾腾的饭菜。公公爱干净,她总是把公公的衣服、床单洗得干干净净。公公在公疗医院做白内障手术,她一有空就到医院跑前跑后、干这干那,同室的病人都认为她是老人的女儿,老人也感动的说:“我早就把她当成自己的亲闺女了!”这么多年,老人无论大病小病,总是第一个给她打电话。如今,老人已96岁了,身体硬朗、精神舒畅,走起路来根本不像96岁的老人,邻居说他有福气,他说:“都是媳妇照顾的好”。 2005年,婆婆从床上摔下来摔断股骨后,便一直卧床不起,生活更是不能自理,从老人摔倒的那天起殷凤莲就无微不至地照顾着老人的起居,任劳任怨,帮她洗涮、梳头、给她换衣服。并在婆婆床前铺设了一张床,随时夜里照顾老人。老人卧床六年多从没有患过褥疮;为了使老人不孤独,下班的时候殷凤莲就坐在床边陪老人聊天,看电视,小屋子里常常响起欢声笑语。她为了让婆婆早日康复,每天下班后无论多忙多累,她都要扶婆婆在院子里练习走路。后来,婆婆的病情加重,她每天为婆婆喂水喂饭,洗洗涮涮。常言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婆婆在床上一躺就是8年。她为婆婆洗澡、梳头、理发、捶背,喂饭、剪指甲,精心侍候,从不厌烦,直到去年12月10日,婆婆安然去世。从她身上,我们感受了到什么是大孝,什么是大爱。
大爱无疆,殷凤莲不但把爱心倾注在自己的家里,而且将爱心洒向社会,在她的幼儿园里,教育与保育同重,和蔼可亲的她能够与幼儿建立了良好的感情联络,每天给孩子精心地搭配可口的饭菜,手把手地教孩子们学习做游戏,孩子们每天看到她都会亲切的叫她“园长妈妈”。2008年汶川地震,她除了组织同事和周围邻居捐款捐物,自己也积极地捐款2000多元,还免费接收了四川灾区小朋友哈丽娜入园就读。如今的哈丽娜已经在读小学三年级了,还时常打个电话过来,亲切叫她园长妈妈,向她诉说生活的美好。去年殷凤莲女士向贫困山区儿童捐赠图书360册,捐衣捐物。2011年参加了巾帼志愿者,积极参加新华社区城市生活e站志愿者活动,关注留守儿童,实施帮扶结对,经常利用节假日时间将与之结对的留守儿童接至家中共度节日,让留守孩子们感受家的温暖。她还经常组织孩子们去慰问五保老人,培养幼儿尊老的美德,几年来,她减免20多名特困幼儿保育费。她将母爱无私地奉献给那些需要关爱的孩子们。(唐升平、徐连祥)
好儿子陈强
“人生五伦孝为先,自古孝是百行原;父母恩情深似海,人生莫忘报亲恩。”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枞阳县国土资源局工作人员陈强就是当地妇孺皆知的孝子。
陈强自幼年始,在父母及邻居的眼中,他就是一个懂事的孩子。上小学、初中时期,当别的小孩在外疯玩的时候,他却帮母亲在家做家务。当时有邻居问他为何这样勤快,年幼的他回答:“我想让爸妈少做点事,他们太辛苦了!”
1995年,陈强应征入伍,当了一名武警兵。1999年,也就是陈强转业回家的那一年,住在枞阳镇湖滨居委会的母亲被查患肾炎,不久发展为肾萎缩,继而发展为尿毒症,从此巨大的阴影笼罩着这个家庭。刚转业回家的陈强责无旁贷地挑起家庭的重担。他带母亲四处求医,安庆、合肥、上海……由于母亲身体虚弱,他经常是背着母亲挂号、门诊、检查。2003年母亲因病情严重,需要换肾,他四处为母亲筹钱,母亲想放弃治疗,多次制止他:“孩子,你也到该成家的年龄了,我的治疗费是个无底洞啊!以后哪个女孩会看上你……”陈强坚定地说:“只要我活着,我就必须让妈妈活着,借的钱我慢慢还。”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母亲换肾之后不久,2004年9月,父亲又被查出患胰腺癌,医生说如不马上治疗最多活过三个月,这对于整个家庭无疑是一个晴天霹雳!此时家中几近一贫如洗,有人劝他放弃父亲的治疗,陈强坚决地摇了摇头,说:“即使把我的房子卖掉,也要把父亲的治疗费凑齐!”父亲手术住院期间,陈强夜以继日地守在父亲的病床前,为其喂药、喂饭、擦洗……有时候,他看到有些病人的陪护不在身边时,他就主动给他们打开水、买饭、取药,感动得病友和家属都夸赞说:“陈强这孩子,就是心肠好!”一个月后,父亲出院,虽然保住了性命,却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饮食要严格注意。陈强每天四点多就起床,做好适合父亲的饭菜,安排好父母一天的生活所需,然后他又匆匆赶到单位上班,天天如此。2005年下半年,父亲还是不幸去世了。
因为母亲换肾之后需要保肾,每年要几万元的药物来维持所换的肾的正常功能,对于费用开销,除了亲属及社会资助之处,陈强将自己的工资收入全部用作母亲的药费,自己连一双新鞋子都舍不得买。有很多次,母亲无限疼爱又无限愧疚地对陈强说:“孩子,都是我拖累了你!”陈强双眼含泪说:“爸爸已经走了,只剩下妈妈了,我们无论如何也要把您吃药的钱凑齐……”为了解母亲的病情,陈强每年还要带她去上海检查两次。在上海为了节约开销,他在旅社都是订一间房,让母亲睡床,自已睡地铺。
人们常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陈强的事迹却否定了这个俗语。陈强从1999年母亲患病到父亲患病、去世,到现在独自照顾母亲已经15年了,15年如一日地尽力照顾双亲而无怨言,这也确实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有人对他说:“陈强,你为双亲付出这么多,难道不累不烦吗?”他说:“照顾父母亲,说一句实话,确实比上班都累,但父母把我们养大也不容易,现在是报答父母恩情的时候。”一位医生曾说,一个换肾的病人能活这么长,这不仅仅是医疗技术的成功,而是亲人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关爱。
陈强不仅对自己的父母尽孝尽心,他对岳父岳母也想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岳父岳母逢人就说:“女婿比自己的姑娘还要孝顺!” (蒋骁飞)
婆婆的“贴心棉袄”
——记枞阳镇旗山居委会李正月
1月16日,笔者走进李正月的家,正赶上温馨的一幕:媳妇李正月正端着一碗粥一勺一勺地喂婆婆吃饭,同时还细心地为婆婆擦拭嘴角,不让一颗饭粒、一滴汤水落到她脖子和衣服上。就这样一天天、一年年,她无微不至的侍奉婆婆已有25载。
时光的年轮倒转到1988年,风华正茂的李正月与枞阳镇旗山居委会沙河组的殷三九结为夫妻。家境并不富裕的殷三九自幼丧父,是母亲张桂花一手把他拉扯大,四个姐姐也已出嫁。朴实、善良的李正月嫁到殷家后,艰难的家境并没有吓到她,她辛勤的操持着家务,只想靠自己的双手和丈夫一起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可“屋漏偏逢连阴雨”,就在李正月嫁到殷家的第二年,身体一直不好的张桂花瘫痪在床,双手、双脚都不能动弹,生活不能自理。
面对着需人照料的婆婆、嗷嗷待哺的女儿,丈夫为一家人生计又不得不整天在外奔波,偷偷抹了抹泪水后,李正月毅然地抬起了头,她要和命运抗争,让这个家庭在风雨中昂扬前进。每天早晨,李正月比别人起得早,收拾好家务,就给婆婆穿衣服、梳头、洗漱,再把婆婆抱到客厅里,把她安顿好,端来早餐……晚上给婆婆收拾妥当后,再抱回房间,让她舒舒服服地睡觉。常言到:久病床前无孝子,可这句话在李正月身上却得不到应验,25年来,她为婆婆端水送羹、洗脚擦身无微不至;25年来,她对婆婆和言细语,耐心依顺,体贴入微。李正月默默无闻的举动让亲朋、邻里看在眼中,感动在心里。
因为婆婆的原因,二十多年来,李正月没有在娘家住过一晚上,偶尔回家一次,也是来去匆匆,每次离别时,看到老母亲恋恋不舍的表情,李正月也只能把愧疚深深地藏在内心假装看不见,因为她知道,婆婆更需要她。在婆婆眼里,李正月就是她的“贴心棉袄”,当笔者问起老人李正月如何时,老人一个劲地说:“我媳妇好,要不是她,我早已经不在人世了。”当时,老人正坐在客厅里,脚下是暖暖的火炉,身上搭着一块棉毯,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当我问她每天是否感到寂寞时,老人又笑着用手指了指外面告诉我,结婚不久的孙女刚来看过她。原来,李正月的孝心被子女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耳濡目染,一双儿女从小就特别孝顺老人,经常围在老人身边陪她谈心,有什么好吃的也是第一个想到奶奶,逢年过节还给奶奶买点小礼物。一家人在孝心、爱心的围绕下过得和睦而又甜蜜,而张桂花老人今年虽然已经82岁了,仍然是精神矍铄、容光焕发。邻里也是特别羡慕殷家有一个好儿媳,居民齐秀梅说:“正月就是孝,为了她婆婆她什么事都做。”
如今,靠着自己和丈夫勤劳的双手,这个家也渐渐变得殷实起来。年近50的李正月话语不多,她只是用20多年的实际行动践行着“百善孝为先”这句恒古不变的名言,用一颗爱心让瘫痪在床的婆婆感受到生活的快乐和幸福。(任珍珍、高春英)
用心编织老人幸福梦
——记枞阳镇胜利居委会江艳
在枞阳县城上码头胜利社区,有一个燕子幼儿园,幼儿园的孩子大多来自周边农村和留守儿童家庭,幼儿园园长兼老师是一名叫江艳的女孩子。说起江艳,邻里乡亲无不竖起大拇指,赞不绝口,都说她是一个“有孝心、有爱心、”的好女儿、好老师。
由于母亲身体一直不好,加之父亲突然因病去世,丈夫又是现役军人,刚刚30岁的江艳那稚嫩柔弱的肩膀上,过早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和工作的重任。她一面办好幼儿园,一面节衣缩食为母亲治病,为方便照顾,她把母亲接到自己身边来,督促她按时吃药,早点休息。有了如此孝心的女儿,江艳母亲逢人便夸,自己有个好女儿。
江艳不仅把她的温柔坚强和一片孝心奉献给了自己的母亲,她还经常帮助社区街道的孤寡老人,抽空和幼儿园的老师及孩子们为老人送米、送菜、送液化气,为老人家里打扫卫生,帮老人洗衣服、晒被子。胜利社区的吴奶奶,今年85岁,身患重病一直卧床,小儿子又弱智单身,老伴早年去世后,老人一直和小儿子过日子,生活不但清贫而且孤独,江艳得知后,每星期都要抽出半天时间,到老人家为她打扫卫生、买米洗菜、洗衣洗被,还抽空陪老人聊天逛街,使吴奶奶感到生活不再寂寞孤独,逢人就说生活中多亏了江老师,就像自己的子女一样孝顺自己。
江艳丈夫在部队服役,公婆都已经70多岁了,自己的孩子今年才7岁,本来家庭的事务已经够她一个人忙活的了。但生性好强的她,偏偏不服输。她决心发挥自已幼师专业毕业的优势,办好幼儿园。早在十年前,江艳把上码头自家的房子进行了改造,开办了燕子幼儿园。她这个幼儿园有一个特点,就是专门收录上码头长河对岸迎江区上学不便的孩子以及周边居民家的留守儿童。开始,人们还有点担心,这么个黄毛丫头,教孩子行吗,把孩子放在她那里放心吗,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发现她的幼儿园办得跟城里正规的幼儿园差不了多少,于是大家纷纷把自家的孩子送过来,现在燕子幼儿园里的学生有六七十个。规模扩大了,江艳一个人也忙不过来,于是她聘请了三名幼儿老师,帮助她进行教学和管理。
江艳对那些家庭困难的学生,只收一点书本费,学杂费等其它费用她一概免除,不但如此,每逢六一儿童节等孩子们节日的时候,她还为这些困难家庭的孩子买衣服和书包,送给他们。徐明慧和王志松这两个小朋友,父亲都在外地打工,爷爷奶奶都有70多岁了,平时,江艳不但像父母一样料理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当他们发生感冒等身体不舒服时,江艳还主动带他们到卫生院去治疗,使孩子们不再感到孤独和无助,享受到情谊浓浓的母爱和家庭般的温馨。
现在,江艳虽说每天晚上都忙到8点多钟以后才休息,但她感到苦中有乐。用她自己的话说,每每看到母亲那发自心灵深处的笑容,看到孩子们茁壮健康地成长,看到街坊邻居对自己投以赞许和关爱的目光时,一切辛苦和劳累,忧愁和烦恼,都抛到九霄云外去了。(方千)
爱在坚持中更厚重
——记县四建公司总经理张士龙
他,孑然一身,精神寂寞时他陪老人散步聊天;老人瘫痪在床时,他坚守老人身边尽孝;老人眼睛失明时,他千方百计挤出时间搀扶老人。他就是枞阳县四建公司总经理张士龙,二十多年如一日,悉心照顾叔爷张文高。
张士龙的小爷今年81岁了,至今孤寡一人,多年来一直病病殃殃,1990年老人不幸偏瘫,左眼完全失明,右眼视力模糊,多少年如一日,张士龙精心照顾伺候小爷,给小爷做饭,洗衣,洗澡,倒便盆等等。小爷常对外人说:“人家有好儿子,我有好侄子,我不愁啥”。
随着年龄的增大,老人基本上卧床不起,吃喝拉撒都在床上,小爷渴了,他提前泡了茶水;小爷饿了,他及时端来米饭;小爷累了,他耐心捶着小腿。夏天给老人洗澡,洗衣服;冬天给老人床上铺得厚厚实实的,睡觉前给老人被窝里放上热水捂。小爷想到侄儿工作繁忙,自己还连累侄儿,总是觉得难为侄儿。张士龙从事的建筑工作涉及安全生产等方方面面,事务繁杂。有段时间,四建公司管理出了些问题,作为负责人,他一度是忙得焦头烂额,心力交瘁。张士龙从没有因工作的困境耽搁照顾小爷,每天还是照常看望老人。小爷从邻居那听到了侄子公司的消息,回忆起这几天侄子没有舒展的眉头,觉得特别内疚。于是,他想了个办法,想激怒侄子,让侄子不再来看他了。有一次,小爷故意将便盆在张士龙身边扣翻,并骂他做事不细心,嫌弃自己了。可没想到的是,侄儿没有反驳,没有生气,还承认是自己的过错,边收拾干净自己的衣服边安慰小爷别生气。张士龙了解小爷,看着小爷已迷糊的眼珠,他猜到小爷是知道自己的事情了,他握着小爷的手说:“我工作上的事情您别担心,相信我。小爷,你是我的亲人,血浓于水,再大困难我绝不会抛弃你。您安心休息,才是对我最大的支持。”
小爷双眼失明后,张士龙怕小爷寂寞,就给小爷买了个轮椅。夏天他就经常推着轮椅,带领小爷四处走走。“小爷,这是我小时候,您经常带我捉迷藏的那块田,您还记得吗?”小爷眼睛看不见,却眯成了一条缝,“记得,记得……”
张士龙妻子工作繁忙,两口子能在家团聚的时间并不多,她特别希望丈夫能在周末陪陪自己,但这样简单的要求对她来说几乎是个奢望。每个周末,张士龙只要不是公务缠身,就是在小爷家忙家务。尤其是小爷的屋子年久失修,已成危房,丈夫竟将自己家在沿河村南山村民组一栋二层楼的房子让给小爷住,这引起她的不满。有一次,她带着从外地回家的女儿到小爷家找丈夫论理时,听到路上一对年轻的母子指着对面的两个背影说:“儿子,看看那位叔叔多么孝顺父母,父母眼睛看不见了,他就牵着父母的手,给他带路,一路上扶着他,怕他跌倒。你长大以后要向这位叔叔学习,他是我们的榜样啊。”妻子很感动,她清楚那两个背影是谁,此时她特别自豪,其中一个是自己的丈夫。妻子从此就再也没有埋怨过丈夫了,并且也尽自己的力量帮助照顾小爷。左邻右舍都说如果没有他们的孝敬之心,小爷活不到今天。他的子女,在他的感染下,也十分孝顺,他们说要以父母为榜样,让孝老爱亲的家风,代代相传。
张士龙是个重情重义的人。四年前,他老大因病卧床不起。在老大患病的这几年里,他东奔西跑,到各大医院为老大求治,短短两年花光了他十几万的积蓄。他总说:“老大家的两个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我会一直资助他们读完书,长哥当父,长嫂当母,爱父母就要爱兄长,这是应该的。”
爱心在坚持中凸显厚重。张士龙用二十年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他的孝道,印证了他的爱心。
百岁老人的幸福晚年
枞阳镇戚矶村张庄组村民张良桂,演绎着一位幸福的老人和一个孝顺儿子的故事。
2012年3月12日,张初善老人度过了100岁生日,亲朋好友前来为百岁寿星贺寿。1984年,老伴方氏因病去世,那年他刚70岁,陪伴他40余年的老伴离他而去。在老人生命最艰难的日子里,小儿子张良桂,以惊人的毅力,对老人细致的照料,几乎是每天抽空都陪伴在父亲左右。就连他的妻子何菊花也感叹,丈夫30多年来,时时刻刻照料,他生病时给他洗澡,端尿数也数不清了。老人说:“我能够活到今天,自己都想不到,活这一大把年纪,归功于我有这么个好儿子和媳妇。”
30多年,张良桂夫妇对父亲最尽心、最贴心的照料,寒冬媳妇给老人垫两床棉被,还购买了电热毯,并提前供热,夜里保持正常温度,常常晚上给老人用热水泡脚,夏天给老人房间买了电风扇,床上有蚊帐,有时用蚊烟驱蚊子。擦身洗澡,还特地给他买了一部小型收音机,让他自己选择是听新闻,还是听歌曲,解决了老人的孤独感。
张良桂家庭生活条件并不富裕,家里全靠农业收入和在外做点小临工。他对自己、妻子、儿女们穿衣、吃饭都很节俭,但对父亲从不吝啬,老人喜欢吃什么,有求必应。
张良桂夫妇的言传身教,不仅感动着乡邻,也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下一代。他的儿子张福义、媳妇杨花对爷爷十分孝顺,每次在外打工回来,都要带上外地特产或是好吃的东西给爷爷。两个女儿张福霞、张青霞还经常给爷爷买衣服,她们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先看看爷爷,问寒问暖,还塞钱给爷爷,让爷爷过上舒适的生活。
去年,身体一向硬朗的老人突然生病了,张良桂夫妇及时把父亲送到县红十字医院,住院治疗,每天抽空去护理。出院后,老人感慨地说:“还是共产党好,办了农村医疗保险,药费可以报销,这就叫老有所医。现在家里日子好过,心情愉快,这就叫老有所乐。儿子媳妇有孝心,这叫老有所养。我身体健康,还能帮助做点家务,带一个曾孙子,这就叫老有所为。”
“家有一老,胜是一宝。”张良桂家庭是个和睦家庭,也是个孝亲敬老的家庭。只有和谐、孝亲,老人才会长寿。
照顾老人,30多个小时不稀奇,服侍30多天不算难,服侍30多个月不简单,张良桂和妻子何菊花精心的照顾老父亲30多年那需要什么样毅力!当地干部群众对此感慨万千,为有这样一个好村民、好家庭而骄傲。
张良桂家里现在生活条件比以前好多了,今年张初善老人满100周岁,按照国家政策,可享受百岁老人高龄补贴,每月300元,这是党的政策好。但张良桂最大的希望,还是父亲活得更愉快、更充实。(陆飞、方千)
穿梭于四位老人之间
——记枞阳镇石岭居委会张如香
石岭社居委陈庄居民组组长张如香,二十年来,无论是对待外婆外公,还是对待公公婆婆都“事父母能竭其力”,人们常常看到一位瘦小穿梭于四位老人之间,给予他们无微不至的照料。居民称赞她是一位贤慧孝顺的好媳妇、好女儿,可她总感到自己做得还不够,一颗感恩之心让她仍然内疚不已,以致于在采访现场泪流满面,泣不成声。
张如香自幼由于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养成了吃苦耐劳,尊敬长者,孝敬父母的良好品德。1995年她嫁给陈庄居民组陈元义。不久她就得知公公患有肺结核病,由于丈夫经常出车在外,她只好独自带领公公四处求医问诊。2000年初,公公突然口吐鲜血,哮喘不止,口痰不断。医生说她公公的肺结核病正值传染期,吐在地上的口痰干了后也有传染性。面对这一令人可怕的事实,年轻的她思想上有过短暂的犹豫,但考虑到公公随自己生活,避而远之她良心不忍。接下的两年里,她每次开着马自达领公公到防疫站接受治疗。自己思想上的坎是过了,但想到才几岁的儿子免疫能力不强,与爹爹同在一桌吃饭,她仍然心有余悸。在做好老人的思想工作后,她每顿吃饭前将每样菜夹一些起来,单独放在一个碗里端给公公吃。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2010年,她的年过七旬的婆婆李秀珍,因突发脑溢血引发中风,虽经治疗,但病情不断加重,导致语言不清、行动不便、卧床不起等后遗症。平日里一家人在一起,总是欢声笑语,而突如其来的疾病改变了这一切,所有的家务和照顾患病双亲的重担落在她的身上。她每天早上四五点钟就起床,烧好水、做好早餐,帮助二位老人起床、穿衣、潄洗,再喂吃早餐,晩饭后,还要烧好开水给二位老人泡脚。由于婆婆有时尿床,垫电热毯怕触电,她每天晚上装好水捂给老人,有一次老人不小心将水捂坐裂了,还烫伤了自己,张如香半夜敲诊所的门给老人买烫伤膏。看到儿子、儿媳常年整天忙里忙外照顾自己,两位老人心里很着急,总是说:“老了,没有用了,我们只能给你们添麻烦。”这时,她们夫妻二人总是开导老人,“你们把我们养大成人,现在该你们颐养天年的时侯,您二老身体好就是我们的福分。”
除了在婆家操心劳累外,张如香还担当起照顾自己父母的重任。自己唯一的一个母舅多年一直在国外打工,姐姐也离家比较远,2010年外婆不慎跌倒导致粉碎性骨拆,装了假肢,行动不便。加上外公年事已高,体弱多病,经常需要她回家看看。一旦父母有事相求,张如香安顿好公公婆婆后又马不停蹄地赶到娘家,虽然身在娘家,但心里又牵挂婆家,自从婆婆卧床后,她就没在娘家住过一个晚上。
照顾四位老人已经让刚过不惑之年的她身心交瘁,除此之外,她还面临着沉重的医疗费压力。2004年她只身前往日本打工。在出国打工的十个里,为了节衣缩食,她没吃过水果,一个月只吃一次米饭,其余的日子都是用馒头充饥。因为日本的大米很贵。回想过去,她深感愧对儿子。儿子高中在钱桥中学读书,由于照顾四位老人脱不开体,她没陪读一天。受到父母的熏陶,早已懂事的儿子理解父母的苦衷,克服困难,发奋读书,由进班时倒数名次猛进到高考时班级里前几名的名次。想到今后,她觉得身上的担子依然很重,因为公公、婆婆还需要自己更多的关怀和照顾。殚精竭虑,孝顺公婆,尽己所能,回报亲恩,让父母度过祥和的晚年——这,就是她的最大的心愿﹗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枞阳新闻周刊
|
编辑: 木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