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及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开启了我国新一轮改革的大幕。《决定》覆盖从现在起到2020年这8年,我国能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两个翻一番”、迈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和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关键的8年。三中全会以及《决定》,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坚定决心和巨大勇气,体现了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深谋远虑和责任担当。当前,全国上下都在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依靠并带领群众,全面深化改革。然而,全面深化改革并不是不分重点、全面用力的改革,而是有重点、有步骤的改革,必须在最为紧迫、最为关键的领域首先取得突破,然后以点带面,逐步推向其他领域,实现改革的全面推进。为此,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必须把握好重点。
全面深化改革的明晰蓝图
1、三中全会确定的中国改革时间表和路线图。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的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处于“攻坚期”和“深水区”的中国改革确定了时间表和路线图。为什么把“取得决定性成果”的改革的时间表设定在2020年?这是因为:第一,要与党的十八大精神相一致。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二,是与小平同志的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相衔接。1992年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谈话:“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第三,是有利于增强改革的时效性。从全球来看,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从国内实际来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完成“两个一百年”(到建党10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建国100周年基本实现“四个现代化”)目标,我们应该立足当前,在时间跨度上不宜太长。
2、三中全会在全面改革理论上四大亮点。
从理论的视角看,三中全会在改革理论上有四个亮点。第一,深刻阐述了改革开放的战略地位、作用与意义:改革开放是党在新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第二,“三个进一步解放”为中国发展增添新动力: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决破除各方面的体制机制弊端。第三,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中国今后的发展提供了“核动力”。第四,市场配置资源从“基础性作用”到“决定性作用”是一个理论和认识的突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从中国改革开放35年的历史进程中、从20多年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发展进程中,得出一个科学的结论:“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3、三中全会在全面深化改革上的十个突破。
《决定》给出了“中国改革往哪里去”的明确答案。具体地说,《决定》在全面深化改革上有十个方面的突破:(1)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在资源配置中,到底是政府还是市场起决定作用?争论了十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此作出明确回答: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政府需要腾出“闲不住的手”,为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提供健康的公平竞争和法治环境,在公共服务领域担当主要供应者的作用,即建设一个公共服务型政府。(2)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3)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决定》的这一提法,表明财税体制作为国家治理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下一步改革的重点。将这一说法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联系起来,说明财政的重要性已不仅局限在经济领域,同时也是一个政治领域的议题。(4)将混合所有制经济确定为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5)国企红利更多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6)国有资产监管从管国有企业为主向管国有资本为主转变。(7)市场准入,改为负面清单管理方式。(8)构建开放性经济新体系。(9)赋予农民更多权益。《决定》在“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的名目下,提出“保障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积极发展农民股份合作,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10)改变绩效考核方式。
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
1、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实行“全面深化改革”,而不是在某一领域的改革。我国的改革经历由农村改革进入到全面改革的新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当时主要是农村改革;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后开始实行以城市为中心的整体改革;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和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实行和推进农村改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则提出进一步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全面改革。
《决定》明确提出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对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突出体现了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以往若干次中央全会多侧重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次则提出治国理政的方略,特别是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一个重大的创新和突破。2月17日,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三中全会专题研讨班上发表讲话再次给予了强调。
这是“治理”思想首次进入国家高层文件,成为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总方针和行动纲领,意义十分重大。怎样治理社会主义社会这一全新社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即使是马克思、恩格斯那样的时代巨人,也无法为我们提供现成的答案。执政60多年来的治理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走过弯路,更积累了丰富经验,开辟了新路、找到了正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开始以全新角度思考国家治理体系问题,强调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环顾今日世界,中东“强人治国”已经终结,比我国稍加发达的巴西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多年,近邻泰国政府岌岌可危,欧洲的乌克兰总统失踪,非洲欠发达的索马里各地为政,等等这些国家,由于国家治理体系方面缺失而社会动荡、政衰人息,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到,形成有效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仅为了克服制约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更是为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奠定坚实的基础。
2、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
《决定》强调: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决定》对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做了6个方面的部署,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和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在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中还提出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更加公平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为什么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呢?这是因为经济体制改革在全面改革中具有无可替代的牵引作用。
首先,经济体制是社会各种体制的“连接点”和基础。社会各种体制都与经济体制密切相关,经济体制是社会各种体制的“连接点”和基础,也是关系当代中国改革全局的关键环节和因素。只有以此为突破口,从经济体制与其他各种体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角度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其牵引作用,全面深化改革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其次,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是立足“三个没有变”的战略选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三个没有变”决定了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第三,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现实要求。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而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个关键因素依然是体制性问题特别是经济体制。
《决定》提出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党的十四大和十四届三中全会都提出发挥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强调“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健全国家宏观调控;十八届三中全会则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提高到“决定性”的高度。为什么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呢?我们应当怎样理解和把握?
第一,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发展的客观要求。经过35年的改革,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但并没有起到决定性作用,严重地阻碍了生产力发展。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进一步释放经济活力,就需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作用。
第二,必须加快构建现代市场体系。现代市场体系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它的基本特征是统一开放竞争有序。
第三,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仍然需要发挥政府作用。现代经济运行既离不开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同样也离不开政府这只有形的手。让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作用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与计划机制配置资源相比,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对政府调控的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政府职能不是少了而是多了;对政府公职人员的素质要求也更高了,政府弥补市场缺陷特别是要进行科学的宏观调控不仅仅是个技术问题,更是一门艺术。
3、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
《决定》提出重点任务有八大方面:(一)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夯实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二)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形成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三)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管理效率和水平;(四)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现代财政制度;(五)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六)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七)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八)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我们应当为全面深化改革做什么
首先,要深入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切实领会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习近平同志深刻思考党和国家的奋斗历程和前途命运,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
其次,要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变”与“不变”。所谓“改革”,在于国家治理的改变革新,着眼于治理创新之“变”;所谓“制度”,在于国家治理的建章立制,着眼于治理法度之“不变”。在这样的“变”与“不变”之间,国家治理终将完成发展要义中的现代化转身。制度求“不变”,是在国家治理的视野中“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就是在体制改革中彰显制度观念。制度,既包括文本法度也包括治国理念。这就要求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同时,要充分体现制度下治国理念和文本法度的“不变”。治国理念的“不变”,在于坚持党的指导思想不变,党的基本路线不变,人民利益导向不变,在宏观上保证改革方向正确,体现社会主义本质。习近平在省部级领导干部学习三中全会研讨班上强调:“坚定制度自信,当然不是要固步自封,而是要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让我们的制度成熟而持久。”
第三,要强化改革责任担当,拿出政治勇气落实。改革需要行动派。把改革的使命感、紧迫感转化为实际行动,是一个真正的改革者应该具有的素质。当前,我们要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努力建设“山清水秀的绿色枞阳、繁荣昌盛的实业枞阳、开放创新的活力枞阳、安居乐业的幸福枞阳”的“四个枞阳”目标,把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同全面深化改革有机统一起来,着力探索和把握两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规律。只有不断改革才能积累起群众的信任,形成改革共识,打下良好基础。我们还要在改革中学会改革。要以人民为改革的主体,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着眼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团结带领枞阳百万人民群众齐心协力推进改革,让改革获得不竭的力量源泉。 王松柏
稿件来源: 枞阳新闻周刊
|
编辑: 王长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