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年伊始,广大大学生村官们就收到了一份珍贵的新春礼物,一封来自习总书记的回信。
习总书记在信中对曾患急性白血病的烟台大学生村官张广秀康复良好、重返工作岗位感到欣慰,希望广大大学生村官热爱基层、扎根基层,增长见识、增长才干,促进农村发展,让农民受益,让青春无悔。
一位普通的大学生村官,牵动着总书记的心。一封亲笔签名的回信,拉近了最高层领导与最基层公仆之间的距离。虽然信的内容仅仅有三百余字,但言语之中习总书记对张广秀个人的关心和肯定,对广大大学生村官暖暖的情意和殷切的厚望跃然纸上。习总书记复信一名村官所释放的民本理念和至爱情怀,也广受赞誉。
读完回信和事迹,我想起了两句话。
“病好了,我还回去做村官”。2011年春天,张广秀在病榻之上许下了这个“春天的承诺”。重病之中的张广秀,仍然心系村民,恪尽职守,处理各种繁琐的村务,用常人难以想象的坚韧克服病痛折磨,重返村官岗位,践行自己的诺言。其实,她只是千千万万优秀的大学生村官的一个缩影。举国上下,有多少热血儿女响应党的号召和群众期待,听从自己的内心召唤,在基层贫瘠的土地上默默地扎根、默默地奉献、默默地绽放。
“毕业后死都不下基层!”。这又是2012年厦门大学一名女博士在福建北部的政和县考察期间写在微博上的话。这段话在青年群体中引起了轩然大波,受到了人们激烈而痛苦的探讨。是的,青年的选择意味着社会的未来。即便是村官,也因为对自我角色定位的模糊不清、对未来自我发展去向的担忧、对改变村容村貌身单力薄的无力而受到的困扰。
差异为何如此之大?每个人心中有不同的答案。联系自身的村官生活,我想这取决于你是否真正融入了基层。其实不管基层条件有多苦,困难有多大,当你扎下根去的时候,你是舍不得这里的。习总书记年轻时不也曾在基层磨练一番吗?如果你没选择坚守,人生终究是很遗憾的。
重新审视这份回信,信纸虽轻,意义却“重”。这封信不仅带来了关心,也为我们带来了“信心”!
一是扎根基层的“信心”。不少村官不适应从下车伊始的热血到面对现实的无力之间的相悖;从繁忙时的充实到清闲时的孤寂的反差;从霓虹灯喧嚣的都市到艰苦农村的差距。我也倒过“苦水”,打过“退堂鼓”。习总书记的回信,“农村发展需要千千万万农村基层干部带领广大农民群众不懈努力”,这就是总书记对大学生村官的“重托”,我想这就是我们存在的意义。苦点累点算什么?打击委屈算什么?不经历磨练的我们以后怎么成为未来中国的脊梁?
二是大有作为的“信心”。每一个来到农村的大学生村官,都想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但所遇到的“阻力”也确实不少,资金、技术、人脉的缺乏,加上经验、能力、社交的不足,谁会“买大学生村官的账”?总书记的这封回信就是一颗“定心丸”,党中央不仅关心大学生村官的身体、工作和事迹,更大力支持着我们的事业。“为你们的进步和成绩感到高兴”。我想只有发挥自身的优势,树立服务群众的意识,坚定干事创业的决心,才能打响“大学生村官”这个品牌。
三是青春无悔的“信念”。“热爱基层、扎根基层,促农村发展,让农民受益,让青春无悔”,总书记的殷切期望,是对我们的最大认可,更是我们奋斗的目标。我们服务基层,甘于寂寞和平凡,乐于奉献与挥洒。每代人都有每代人的使命,我们的使命应该是:做中国梦、新农村梦的伟大践行者;做传播社会正能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者;做美好乡村建设的谋划着和建设者。我们的青春应该像广袤大地上的油菜一样,毫无保留着奉献自己的一切:菜花供人观赏,菜籽用来榨油,秸秆可以肥田。
“万枝广秀才是春,当显雄才唱大风”。让我们向全天下无数“张广秀式”的同仁们学习,把信心化为动力,奉献自己无悔的青葱岁月。 (藕山镇大学生村官 行旅)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木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