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枞阳 >正文

绿满枞阳春满城

时间:2014-04-18 15:00:10

  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最近几年,县委、县政府把建设生态枞阳、山水园林城市作为发展目标,以森林增长工程建设为抓手,积极推进植树造林、创建森林城市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一场连绵的春雨,几缕温暖的阳光。大地一天比一天丰腴了起来,用一片新绿迎接这个春天的到来。玉兰皎洁,海棠嫣红,油菜花的嫩黄亮瞎了我们的眼睛。

   今年2月,县委、县政府决定在全县广泛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一时间,党员干部带头,居民群众加油,清明节前后,全县上上下下形成了一股义务植树造林的热潮。铁锨挥舞,春潮涌动,一棵棵生机盎然的树苗在枞阳城乡落地生根。

   在麒麟镇、横埠镇苗木市场,各种果树、绿化树、景观树品种繁多,自发前来购买苗木的群众络绎不绝。

   横埠镇苗木经营户章德指着眼前的樱花、桂花、紫薇、红花玉兰、罗汉松、铁树等告诉笔者:“现在群众生活水平提高了,为了美化环境,老百姓有的喜欢养盆景,有的喜欢种树,最近各种苗木销量相当可观。”

   近年来,我县按照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在积极推进城镇生态绿色工程建设的同时,鼓励城乡居民在门前屋后种花栽树。目前,全县共完成城镇森林生态建设116.4公顷,新增建制镇绿化达标5个,新增村庄绿化达标34个,绿色长廊工程达到38.5公里。新增及更新农田林网庇护面积2300公顷,植被恢复工程170公顷,森林提质工程10850多公顷。重点造林工程950多公顷,林业产业化工程1122公顷,生态文化基地建设3个。古树名木建档挂牌保护257株。

   县林业局有关负责同志告诉记者:“到2013年底,我县城区公共绿地总量达到148.5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5平方米。现在市民出门500米就有休闲绿地,基本上能满足大家的休闲需求。”

   而在城郊,羹脍赛湖、连城湖、大青山等地,面积20公顷以上的郊游绿地有6处之多。以县城为中心,点线面结合、城乡一体、多层次、立体化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已初步形成。

  2011年,我县被评为“安庆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二等奖”、2012年,被评为“安庆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一等奖”。2013年,专家组对枞阳创森工作作出了“创森工作宣传好,资料准备好,指标支撑体系好,古树名木保护好,创森与文化结合好,县乡联动好”的高度评价。

   位于旗山汉武文化生态园南麓的下枞阳环城绿化带,20多米宽,近10公里长的樟木林,像一道绿色屏障,拱卫着县城。

   该环城绿化带产权人吴张平,是县河道局职工,从2005年开始,他率先承包了枞阳镇石矶至下枞阳江堤的林地。如今10年不到,吴张平已成为植树造林大户,既为自己创造了不菲的收入,也为绿色枞阳、生态枞阳建设做出了贡献。

   现在雾霾肆虐造成的空气污染,让人有点谈霾色变。而植树造林,无疑是减少空气污染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城市,一棵树一年可以贮存一辆汽车行驶16公里所排放的污染物。很多树木可以吸收有害气体,当城市绿化面积达到50%以上时,大气中的污染物能得到有效控制。城市森林还能增加空气湿度,一株成年树,一天能蒸发400公斤水,所以树林中的空气湿度明显上升。据计算,城市绿地面积每增加1%,当地夏季的气温就能降低0.1摄氏度。

   据悉,今年省、市下达我县植树造林任务是21353亩,创建森林村庄9个,森林城镇2个,森林长廊10公里。目前我县已经完成了5个森林村庄创建任务,森林城镇、森林长廊的规划设计也已完成。根据县绿化委的要求,今后,全县每年义务植树要达到155万株。

   今年,县财政将投入300万元,整合项目资金1000多万元,吸收社会资金3130多万元用于绿化造林。同时,抓流转、选大户,努力做好林地流转文章,落实“谁造谁有、合造共有”、“谁投资、谁受益”的政策,积极鼓励大户和经济联合体承包造林。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绿色枞阳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既要重视建设,更要重视保护。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森林防火工作,与各乡镇签订了森林防火目标责任书,将防火责任具体到每人到地块,细化措施,严防死守,不留死角。年终对照方案,对森林防火工作进行严格考核,奖罚分明。

  谈到森林防火体会,周潭镇大山村村委会主任章传荣深有感触:每年清明之前召开的村民代表会议和党员扩大会议上,村两委在会上都要重点提到森林防火这件事。在这方面,我们既制定了严格的村规民约,也有应急灭火措施。预防森林火灾,关键是日常时间要有专人上山巡查,重要节点要有专人把守路口,做到事前制止,早发现,早做预案,严禁明火上山。

   大山村现有山场森林6600多亩,山下还有1600多亩果园,是“全国生态示范村”、“全国先进绿化千佳村”,“中国森林生态网络工程体系建设枞阳点与示范基地”。

   走进满目清翠的大山,就如同走进了天然氧吧。但大山人明白,宜人的气候不只是大自然的恩赐,更来自于祖祖辈辈对这种恩赐的珍惜和爱护。

   在空气污染越来越让人恐惧的今天,人们对生活在森林城市里的向往已经变成了一种现实的渴望。当生态枞阳、绿色枞阳不再是梦,并逐渐成为现实时,最应该感谢的是那些坚定执着,用辛勤汗水播绿的人们。 王建生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编辑: 木子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