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埠镇横山村以宣传教育为先导,以整治脏、乱、差为突破口,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狠抓美好乡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日前,该村周院中心村被评为我县唯一的美好乡村建设模范村。
强化领导,落实目标责任。为确保美好乡村工作扎实开展,镇村及时召开动员大会,全面安排部署建设工作。镇成立以党委书记、镇长为组长,分管镇长为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美好乡村建设领导小组,负责指导、督促、检查村庄整治工作。横山村也成立相应的工作小组,村书记为第一责任人,确定3名村干全天候跟班作业。同时成立了村民理事会,由村民组长担任理事长,会计、老党员和在群众中威信高的同志为成员。村民理事会具体负责召开村民会议、收集村民意见、拟定整治方案、落实筹资筹劳、组织工程施工、监督工程质量、制定《村规民约》、划定卫生责任区和组织检查评比等。
广泛宣传,引导群众参与。该村发挥广大群众的主体作用,变“政府抓、群众看”为“政府引导、群众参与”,充分动员和激发广大群众参与环境综合整治的热情。通过新闻和网站报道、悬挂宣传横幅、发放宣传材料和倡议书等形式,对开展村庄整治活动的目的、意义、内容形式大张旗鼓的宣传,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通过典型引路,试点先行等方式,让群众由开始消积敷衍到主动参与,出钱出力。周院组环境整治开始时,参与人员都是留守在家的老人,但群众看到部分整治效果,看到政府是在真心的帮助他们整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后,不少在外做事的青壮年劳力提前回家,积极参与到整治工作之中,最高峰一天出工劳力近200余人。面对大量的资金投入,严峻的资金困局,除上级补助资金外,该村多方筹资近1000万元,用于中心村建设。一是向上争。近两年,除县级以上补助资金295万元外,横埠镇政府对该村以奖代补80万元,又积极争取中央、省市各涉农项目资金近400万元。二是集体挤。横山村集体经济比较薄弱,但村两委一班人勒紧裤腰带,削减日常开支,过紧日子,硬是积余了20万元,全部拿出,用于兴建3000平方米大的为民服务中心。三是群众出。通过多方工作,农户自愿出资对房屋“穿衣戴帽”,对房前屋后进行清理美化,并自建门前道路和自家路段的下水道。据统计,该中心村村民为美好乡村建设筹资投劳超150万元。四是能人捐。该村在外的企业家和“能人”较多,他们都有报效桑梓的愿望,经过动员,纷纷向村集体捐钱出物,累计捐助财物近100万元。该村有一个村民经营水泥预制厂,他主动按要求特制了村村通道路的路牙构件,并无偿捐献给集体,价值约计20多万元。五是社会融。该村将全村2000多亩圩田,通过土地流转承包给种田大户,广大群众是受惠的主体,受益群众自愿借出2年的承包金200多万元,用于美好乡村建设。六是建设省。该村在购买苗木、路灯、运动器材等大件物品时,通过货比三家,再选择最低价购买,节约了成本。据不完全统计,此项共为村集体节约了近5万元。在大型工程发包时,包工不包料,将成本最小化。对小型零散工程,村两委一班人有时自己动手,或者以点工方式来做,以求有限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七是产业培。该村两委把发展养殖业作为突破口,规划了养殖区,专门聘请市县等专家和教授定期和不定期的来村讲课,传授技术并进行实地指导,每年增加集体经济收入10万余元。同时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积极推广良种良法,走“科技兴农”之路。目前,中心村95%的农户都掌握1-2项农业新科技,全村60%的党员干部成为产业“双带”能手。林业生态观光园、生态优质水稻合作社、水产品养殖基地等蓬勃兴起,“公司+农户”发展模式日益成熟。村民在产业发展中得到实惠,村集体实力不断增强,预计以后每年能为中心村建设新增资金投入50万元以上。
明确任务,精心组织实施。根据县委、县政府的部署,镇政府采取倒排工期的方法,及时邀请县设计院人员进行实地勘测,和村、组一起制定既高起点又符合村情民意的美好乡村建设规划方案。在不搞大拆大建的基础上,围绕“三清四拆六化”工作来开展。在实施过程中,各村民组、各专业班子按规划任务,排出日程表,在引导村民全体参与的同时,组建专业施工队开展工作,从而确保了建设工作顺利进行。
注重长效,建立管理机制。建设后的示范点旧貌换新颜,呈现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气息。为引导培养村民爱护公物、讲究卫生、和谐共处的行为习惯,经村民讨论制订了《村规民约》、《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和《花草养护管理制度》,并利用横山职高校园和村部围墙,印制了2幅图文并茂的宣传文化墙。本着合理规划、科学选点、方便群众、易于管理的原则,示范点分别设立了多处垃圾投放点和2间垃圾屋,聘用了2名村级保洁员,实现垃圾定点堆放,定期清运,确保环境优美、卫生整洁的长效性和稳定性。
通过一年多的不懈努力,横山中心村村容村貌和村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横山村周院中心村先后建成了3000平方米的村为民服务中心;拓宽兴建2公里的“村村通”道路。结合整村推进土地整治项目,实施了万亩农田整理,兴建了5座排灌站,平整土地2.4万方,清淤塘坝、沟渠5000多米,新建农桥、涵闸38座,新建砂石生产路2公里。兴建2.5公里长的绿化带,现已栽植绿化树木760平方米。埋设2000米长的地下排水管道。拆除杂屋、旱厕40间,围墙50米,兴建房屋5户,整修房屋5户。目前,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的便民超市、村级图书室和农资、邮政及金融服务网点正在建设之中。 本报记者
稿件来源: 枞阳新闻周刊
|
编辑: 王长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