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便什么时候来我们这里,都这么干净、漂亮,环境这么好、空气这么清新的地方,即使让我住到城里我也不会去。”义津镇高升村民吴建华(音)兴奋地对记者说,“清新的空气、宜人的环境、安全的食品,城里人哪有我们这里的生活质量!”记者近日到义津镇高升村、横埠镇横山村和周潭镇大山村等地走访,只见香樟葱茏,白墙黛瓦掩映其间,一排排色彩缤纷的文化墙穿村绕户,村中配置幼儿园、卫生所、文化站、图书室、乡村金融服务网点、公共服务中心等基本公共服务和垃圾收集点、污水处理设施、公厕等基础设施,村民们其乐融融,生活在这片美丽乡村中。“要说以前,咱村可不像这个样……”说起村里这几年的变化,大山村山边的村民章贵平(音)打开了话匣子。他说,原来村里路是泥巴路,水是压水井里打出来的黄浆水,村里的房子又破又烂,现在基本都住上了三层楼。“我今年还买了一辆农用三轮车,可以直接从家开倒田里。农业基本都实行了机械化,生活基本都实现了城市化。”
高升村、横山村和大山村只是我县美好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记者从县美好办了解到,今年以来,我县在首批30个中心村建设的基础上,坚持“主建点、整治线、打造片”的总体思路,积极谋划推进了第二批30个中心村建设(其中10个为省级中心村,20个县级中心村),结合“三线三边”环境整治,加强集镇及主干道路沿线的环境整治,连点成片,打造极具特色的区域性亮点。
为了确保美好乡村建设高质量完成,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先后出台了《实施意见》、《考核验收办法》,进行了全面部署。在组织架构上是高规格的,县委书记和县长担任组长,县委副书记主抓,组建专班推进,按照省模式,设立了1个办公室6个工作指导组(规划建设、资金整合、产业发展、土地整治、公共事业发展、基层组织建设和乡风文明建设,分别由住建、财政、国土、农委、发改委、组织宣传部门负责)。各个乡镇都相应地建立健全了工作机构,出台工作机制。县党政联席会、县委常委会、县委理论中心组学习会、调度会、工作会等多种会议,都在部署安排美好乡村建设工作,全县上下齐抓共管、合力共建的氛围非常深厚,美好乡村建设已成为全县人民的思想和行动共识。特别是出台了县领导联系和县直单位帮扶中心村建设制度,各位县领导亲自带队经常深入中心村进行指导,帮助中心村解决一些具体的实际问题。并制定完善了一系列的督查、考核机制,初步形成了完整的考核体系。
我县坚持因地制宜、彰显特色、全域观念,科学编制了“123”美好乡村建设规划体系。其中,“1”是指全县村庄布点一个整体规划;“2”是指浮山风景区、铜安路沿线两条示范带;“3”是指每年的30个中心村建设规划。规划编制中做到了“三个结合”,即与人文景观、产业发展、农村实际相结合,打造实实在在的“枞阳版”美好乡村。这里的关键词是因地制宜,根据各村现有的基础条件和人文特征,适宜适地地进行规划设计,不搞一种模本,不搞一刀切。我们的想法是通过规划风格相异的中心村,既保护好当地的人文和历史文化,又适宜农民永久居住的效果,达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视角美感。
坚持产村融合、产村一体化发展思路,以“一村一品”为方向,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经济果林、特色蔬菜、特种水产、生态养殖等生产基地。主要是以优质资源为依托,打造特色产业。我县的浮山、周潭大山、白云岩、岱鳌山等旅游特质资源比较丰富,着力发展休闲度假、生态农业观光、民俗风情体验等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业,比如:会宫的晓春生态园、浮山的风情街、周潭的风情镇等一批农家乐、特色农庄和旅游特色村正在建设。利用我县西部已有的苗木花卉传统产业,全力推进麒麟、义津、钱桥等地建立苗木花卉产业基地。利用沿江及白荡湖等丰富湖泊资源,大力发展藕山、汤沟等地水产养殖产业。同时,结合乡镇工业功能区,大力发展工业企业,引导农民就近就地就业,促进农民增收。比如,义津工业功能区就坐落在朱公村内,现有规模企业4家,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纺织服装加工、新型建材、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
针对一些地方都存在建管分离的实际情况,为切实巩固建设成果,我县出台多项措施和考核机制,明确镇、村职责,做到机制保障到位、督查协调到位,加强中心村的垃圾处理、卫生保洁等治理管护,积极推行市场化运作模式。同时,出台了两条美好乡村示范带督查协调机制,强化乡镇主体作用和部门联动协作,突出抓好“三线三边”环境整治。文/蒋骁飞 图/刘彬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枞阳新闻周刊
|
编辑: 王长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