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悠久的皖江文化长河中,枞阳经受着长江流域文明亿万年冲刷、流变和孕育,最终使这块土地沉淀着一种神奇的力量,构建出枞阳极具个性的“诗人之窟、文章之府、气节之乡”的文化内核。近几年来,随着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枞阳县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了“政府主导、财政支撑、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2014年投资150万元,实现了枞阳县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和2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免费开放,公共文化体系服务创建工作扎实推进,成效显著。
提升文化服务能力
枞阳黄镇图书馆于2012年元月8日建成开馆,是集“枞阳县图书馆、枞阳名人展厅和枞阳史籍文库”为一体的综合文化设施,属国家一级县级图书馆,馆舍面积3000平方米。今年以来,黄镇图书馆共接待读者15万多人次,平均每天接待读者700多人。读者章磊是黄镇图书馆的常客,他说,黄镇图书馆环境好,夏天凉快,冬天暖和,又比较安静,很适合看书和学习。该馆馆长马丽琴告诉笔者,图书馆今年又新增了图书1万册,从(2012年)开馆不到5万册图书,现在增加到9万册图书,为读者阅读提供了更广阔的选择;为了给读者提供优质的服务,馆里制定了严格的工作制度,如搞好室内卫生,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尽量给读者提供方便,如为读者提供饮用水、为老年读者提供老花镜等等。
截至目前,县文化馆免费提供公共文化服务3万人次,县博物馆免费接待参观者达2万人次,2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严格按省、市文件精神,每周开放在42小时以上。此外,县图书馆免费送图书下乡3000余册,开辟了“黄镇纪念展厅”和“枞阳大讲堂”等重要文化活动。
如今,无论是走在在枞阳的县城街头还是乡村的文化广场,总能感觉到浓浓的文化馨香。初冬时节,笔者来到枞阳县会宫镇,只见镇文化站广场上舞步飞扬;乒乓球桌前,矫健的身影左右腾挪;电教室内,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农民在上网查找资料;农家书屋里,到处是求知若渴的身影……
近年来,枞阳县共投入1100万元,完成了全县2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完成了22个乡镇公共电子阅览室、269个“农家书屋”和258个文化信息工程村级站点建设。今年又建成了3个村级电子阅览室。
拓展文化服务内容
10月14日晚,2014年“环城杯”国际篮球明星争霸赛在县体育馆精彩上演,几千名观众享受了一次视觉盛宴。为丰富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枞阳县在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同时,创新多元互动的群众文化活动模式,力促服务方式由“静态输送”向“动态交流”转变,服务开展由“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变,使群众性文化活动和特色文化品牌真正成为我县公共文化服务的主体和主要内容。
近日,各乡镇的村民都感受着送戏下乡活动带来的愉悦。每当欢快的音乐响起来,婉转的黄梅唱起来,闻讯赶来的上百名群众津津有味地欣赏着精彩的演出,舞台上《打猪草》、《女驸马(选段)》、《王小六打豆腐》等深受群众喜爱的传统黄梅小戏轮番上演,让群众在观赏舞台上的嬉笑怒骂中受到正能量的感染。
村民周正彪说,平时看到这样的小戏不容易,这些戏都很适应乡下老少的口味,都喜欢听,我们本身看到这样的戏也感到比较乐观,我真觉得这戏送的很及时,希望今后多送几次,给老年人消消闲。
县黄梅戏演艺有限公司总经理黄金峰告诉笔者,送戏下乡是政府民生工程之一,县黄梅戏有限公司担任其中的一部分将上演180多场,今后会将更多精彩的节目奉献给广大老百姓,让老百姓在自己的家门口聆听黄梅戏的乡音感受乡情。 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县委、县政府以公共财政买单,将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产品送至群众手中。今年,枞阳县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补助民生工程涉及到235个行政村,主要包括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村级站点、农家书屋图书更新与维护、农村文艺演出活动、农村电影放映活动,农村体育活动五项,该项目总投资282万元。文/高春英 图/汪华君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枞阳新闻周刊
|
编辑: 王长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