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轻时候的周维华

○周维华在枞阳诗词学会前留影

“一部阳春曲,桑梓情弥笃。公当含笑赴丹丘,日上何妨春睡足。”近日,枞阳县城一家大酒店内,20余位诗词界人士齐聚一堂,共庆一本新书的问世。这是一个枞阳县文联牵头主办的一个精心别致的“文化感恩活动”——三位枞阳籍的年轻人帮助已故的诗词老师出版遗著,传承文化薪火。
“诗人之窟”弦歌不辍
诗集名叫《枫湖吟草》,作者周维华。对于很多读者来说,这可能是一个相当陌生的名字,确实,他并不是什么名人。
周维华,字性水,笔名涛声,1927年重阳节生,2009年6月去世。安徽省枞阳县周潭镇人。历任教师、科员、秘书等职,枞阳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特邀研究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澄霞诗词社编委,东乡诗联学会名誉会长,枞阳诗词学会副会长兼主编。平生孜孜不倦于诗艺研究,创作诗词千余首,先后在《中华诗词》《华夏吟友》《中日千家诗选》《当代诗词》等诗刊发表诗词300余首,主编《枞阳诗词》14期,总计6000余首,约计30万字。生前著有《浪花集》、《涛声诗词选》等。
周维华一生最大的头衔,不过是一本县级诗词学会内刊的主编,但对于素有“诗人之窟,文章之府,气节之乡”美誉的枞阳县来说,这却是一个为当地诗词文化的雄风再现立下了开创之功的领航人、探路者。
在桐城派长达两百余年的文化发育史上,桐城、枞阳两地曾云集中国古文派作家1200多人,在枞阳古城兴办辅仁会馆、白鹤峰书院等各种书院讲学堂40余处,留下传世之作2000多种。但后来由于历史原因,这种终日与诗词为伍,吟咏唱和,鱼书往还,“衣袂飘飘,迎风而舞”的文化传统,在枞阳一度中断。
文化传薪,弦歌不辍。1990年6月12日,枞阳诗词学会成立。学会决定创办诗词期刊《枞阳诗词》,周维华被推举为副主编。据枞阳诗词学会顾问王安国先生回忆,1991年6月上旬,《枞阳诗词》创刊号稿件已全部审阅完毕,需要选择两个人携带诗稿到合肥承担付印时的校对工作,但一时却无人接应这一任务。在这一紧要关头,考虑出版第一期“会刊”,事关重大。王安国遂将这一想法告诉了周维华,并提出和他一道往合肥完成印书任务,力争在6月份将第一期会刊印出来。周维华当时身体条件不好,腰痛、左嘴角红肿,但在王安国的劝说下,决定以大局为重,同意带病“出征”。经过几次来回奔波,终于确保《枞阳诗词》创刊号如期面世,为枞阳诗词的复兴开了个好头。 1994年3月27日,枞阳诗词换届选举,周维华、王安国众望所归当选为正副主编。学会创办初期,经费困难,都是义务劳动,编辑期刊没有稿费不说,甚至连固定的办公室都没有,就采取轮值编辑分头选稿编稿、周维华最终统稿的方式,完成各期会刊的编审工作。当时周维华已从枞阳县经济委员会退休,居住在周潭镇枫林村,离王安国居住的县城较远,到了编校后期,就轮流在彼此家中“上班”。闲时共话家事国事,吟哦往来。
桐枞诗风“贵真尚朴”
明清时期,枞阳诗风兴盛。枞阳诗学的传承,体现了明清以来的桐枞诗风,其渊源可以上溯至《田间诗学》与钱澄之和方文等人的诗风。方文,字尔止,系方以智之叔,二人年龄相近,方以智“坐集千古之智”,以其百科全书式的成就显然高于同代,光耀千古,但就诗歌造诣,方文当在其上。无论是田间诗,还是尔止诗,皆贵真尚朴,平易晓畅。而以周维华为代表的枞阳籍当代诗词界名家,即主张当今的格律诗词创作,应接续前贤,秉承“关注时事,言之有物,自然平易,清新晓畅”的基调,并身体力行地将之融入到日常的诗词创作之中。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周维华主张诗歌创作要立足当下,立足生活,关注时事,言之有物,不作无病之呻吟。鹞石周氏,本属枞阳东乡望族,史载于明末由江苏宜兴迁往铜陵凤凰山,又开枝散叶到枞阳周潭。鹞石周氏,素有读书作文的传统,在清代枞阳人王灼编的《枞阳诗选》中即有记载。周维华平时所写的诗歌,感事咏物,因时而作,通读这些作品,便可窥见他一生的坎坷经历、落拓胸怀、赤子情怀。
周维华1927年出生于枞阳周潭一个叫毛竹颗的小山村,幼时在本村读过6年私塾,1939年进入本乡小学就读, 1943年考入省立第七中学(舒城晓天)读书。1943年底,周家遭日机轰炸,房屋和财物被毁,经济发生困难,父亲本打算让周维华父亲辍学,但在周维华堂兄周曰庠(时任中共桐南中心区区长)的帮助下,得以继续学业,直到1948年高中毕业,家乡解放,应本乡立民小学之聘,担任小学教员,开始工作生涯。
周维华虽出身贫寒,经历坎坷,但一直不辍诗书,不废吟哦,无论身处逆境,还是喜逢盛世,均能清正自守,知足常乐,对生活、生命总是怀着一颗火热之心。只要翻开新出炉的《枫湖吟草》,就可以发现:在这本由他本人晚年精选平生所作的自定稿本中,计收诗词作品525题、785首,楹联55题、64比,大多数皆是歌咏锦绣河山、感怀大国盛事、奉酬诗坛同道、勉勖新秀成长的作品,辞清味永,格高情真,道德文章,历历在目。而他选择以《枫湖吟草》为书名,更可窥见其内心对于这片热土深沉的眷念与记怀。
周维华曾写下《论诗十绝句》,提倡新时代须有新思想、新情感和新境界,反对陈词滥调,“蹈袭前人之陈句”。在他的带动下,枞阳诗词创作蔚然成风,清新可读,健康向上,兼收并蓄,雅俗共赏。同时,注重不断吸收新的理念,每逢重大国事活动及特殊事例,则于《枞阳诗词》上开辟专栏,切入生活,与时俱进。 据枞阳诗词学会唐志坚会长介绍,枞阳诗词学会历经25个春秋,发证会员达600多人,遍布海内外。到目前,已出版会刊《枞阳诗词》20期,出版了《枞阳风雅》和续编《枞阳当代诗词选》两部巨著。这在全国县级诗词界还是并不多见的。周维华的开创、呵护、培育之功,值得铭记。正因如此,2005年12月,中华诗词发展研究会、中华诗词协会联合授予周维华“中华诗词发展杰出贡献奖”金奖。
道德文章传承薪火
诗品如人品。据王安国回忆,周维华为人处世,重情重义。在他的《枫湖吟草》中,随处可见他与各地诗友谈诗说文、相互酬唱的作品,正如他在一首诗中所写的那样,“小院迎宾花带笑,高轩过我室生春。”而周维华最为人所称道的,是他对于枞阳诗词创作发展的高瞻远瞩和殚精竭虑。他生前曾多次说,格律诗词要继承,要发展,继承是前提。当今诗词界,培养新生力量是至关重要的问题。
周维华担任《枞阳诗词》主编期间,就善于发现和培养幼苗,且不遗余力进行提携。枞阳网总版主陈靖出身贫寒,但勤勉苦读,诗词、书法均有较高造诣,周维华知悉后,不仅力所能及地帮陈靖解决困难,而且积极吸纳他参与《枞阳诗词》编务,在当地文化界颇有影响力。皖籍青年媒体人章玉政早在读小学时就喜爱古典诗词,当他第一次向诗刊投稿时,就被周维华看中是一棵文学幼苗,多次写信、看望加以鼓励。章玉政现已出版《狂人刘文典》《光荣与梦想:中国公学往事》等多本著作。枞阳籍青年徐旷子,现为安徽省人民政府政策研究室一名副处长,大学期间因诗结识周维华,在诗词创作上得到较多教益,作有《有余轩诗词》数百首。在周维华先生提携的后学名单里,还有余廷林、钱八叶、方秀山等长长一串,有的虽见面不多,但一直保持书信往来,对年轻人的成长关爱有加。
文章千古事,薪火有传人。枞阳县文联主席钱叶全说,枞阳诗风、文风之所以一直绵延不绝,正有赖于文化界有识之士的不遗余力、相互提携。周维华逝世后,曾受到他培养提携的陈靖、章玉政、徐旷子等年轻人便多番商议,决心合力帮助老师完成遗愿。在陈靖的主持下,经过数年精心谋划,终于让这本《枫湖吟草》在羊年春节前夕正式问世。 这些年轻人的举动,赢得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资深编辑疏利民了解情况后,不仅当场捐资赞助,而且表示要向更多人传播这本书、这件事:“文化薪火,需要传承,这种举动的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反哺、文化感恩,对当今某些重名利、轻恩义的社会风气不无启迪,且对当今文化事业的发展颇有正能量意义。”程堂义
稿件来源: 合肥晚报
|
编辑: 木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