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以来,枞阳县以适应农业发展新常态为引领,紧紧围绕打造绿色农业、特色农业、品牌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助推农业产业化转型升级,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成效显著,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值达到157亿,位居全市前列,粮食总产61.57万吨,连续3年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为全县经济发展平稳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念好绿色经,助推现代农业提质增效
围绕粮食、棉花、生猪、家禽、水产品、苗木花卉等主导农产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实施秸秆综合利用“蓝天工程”和规模化畜养殖污染治理“碧水工程”,凝心聚力发展绿色农业。制定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标准、流程,大力推进工厂化育秧,先后出台了《化肥、农药使用零增长行动计划》、《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方案》、《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方案》,已建成标准化育秧工厂8个、在建15个,可供大田机插面积10万亩。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推广普及测土配方施肥和节肥增效新技术,推广配方肥80万亩2.1万吨。按照“雨污分离、实施干清粪、实现综合利用的治理模式,对全县10个重点规模畜禽企业分场制定减排方案,对406家禽场进行技术改造,减排化学氟氧氨95万吨,减排氨氮10吨。加强病虫害预测预报,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高效、低毒、低残留对路农药使用覆盖率达到90%以上。开展农作物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全年利用秸秆47.41万吨,综合利用率达85%。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开展农业三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全县已认证无公害农产品9个、绿色食品10个、有机食品2个,其中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认证面积30.4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仅此一项认证就为该县粮食加工企业带来了超额利润,如该县省级龙头企业朝龙粮油有限公司每年因此增加利润200余万元。
打好特色牌,助推主导产业聚集发力
近年来,枞阳县立足主导农产品,已形成以陈瑶湖镇为中心的糯稻产业板块,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糯稻生产、加工和供应基地,已被省农委列入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候选行列,正在积极申报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以麒麟、义津、雨坛等乡镇为中心的枞阳黑猪产业板块,以官埠桥、陈瑶湖等乡镇为中心的家禽产业板块;以沿江乡镇为生产基地,义津镇和县纺织服装工业园为加工基地的棉纺产业板块;以白荡湖、菜籽湖流域为中心的水产产业板块,形成了沿江优质珍珠养殖带、沿湖河蟹养殖带、中线地区优质鱼养殖带。同时,该县立足特色农业资源禀赋,在夯实传统优势产业基础上,引导农民在山水下功夫,在林茶上做文章,努力挖掘特色资源生产潜力,如以麒麟镇为中心,着力打造苗木花卉产业板块,产品远销江浙沪,其中省级家庭农场枞阳县农望家庭农场,位于钱桥镇邹姚村,承包林地面积1000余亩,种植米叶罗汉松、黄金槐、梅花等各类名贵苗木花卉98万棵,全年实现销售收入200余万元;以雨坛、官埠桥、钱铺、白梅等乡镇为中心,以白茶、黄金茶、油茶等为重点,着力打造林果茶产业板块,已建成连片千亩以上标准化白茶茶园3个,其中枞阳县官山茶叶有限公司在官埠桥镇官山村境内租用山场面积2000亩,种植安吉白茶1526亩,同时依托茶园基础设施,打造茶文化休闲平台,提供观光旅游休闲服务。
唱好品牌戏,助推龙头企业换档提速
以实施“6411”农业产业化转型倍增工程为抓手,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实施农业品牌化战略,通过以奖代补政策,支持龙头企业争创品牌、名牌产品,2014年新增国家工商总局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个、绿色食品4个,累计获得中国驰名商标1个、国家工商总局地理标志证明商标3个、省著名商标6个、省名牌产品6个。借力知名企业,引进中国500强企业浙江海亮集团投资1.2亿元,在雨坛乡先锋村铁罗冲圩口开发利用水面面积3000亩,以国家地理标志认证产品枞阳媒鸭以及绍兴麻鸭养殖为主,建设大型现代农业综合养殖基地,计划年存栏蛋鸭15000只、年出栏肉鸭30万只、年提供鸭蛋200吨。枞阳县鲍记蜂业合作社积极利用互联网上的电商平台,开展网上营销,其生产的蜂蜜、蜂胶系列产品在网上供不应求,远销国内外。安徽省上行山茶叶有限公司在雨坛乡、金社乡境内联合周边农户,成立了雨坛乡双丰村金仓茶叶种植合作社、金社乡云岭村云岭“黄金茶”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引进浙江安吉高档白茶生产模式,种植白茶2008亩、黄金茶300亩,其中“黄公山”白茶先后获得安庆市著名商标、安徽省名牌产品以及中国茶叶学会2013年第十届“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特等奖等荣誉称号。2013年8月,“黄公山”白茶通过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局注册和QS认证。周小兵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枞阳新闻周刊
|
编辑: 王长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