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枞阳 >正文

枞阳抗战的几个特点

时间:2015-08-10 17:20:59

  一、枞阳县境是日本侵略的重灾区

  1938年6月上旬,日军华中派遣军进攻安徽省府安庆,武汉会战开始。进犯安庆的途中,日军波田支队于6月11日在下枞阳大王庙首次踏上枞阳土地,准备从枞阳镇向西直扑安庆,虽然在国民政府军134师的顽强抵抗下被迫放弃,另寻登陆点,但由于6月13日安庆即沦陷,枞阳镇也随即沦陷日军之手。枞阳县内主要集镇和沿江一带,渐次成为沦陷区。自此,枞阳人民开始遭受日本侵略者的刀枪蹂躏。

  侵入枞阳的日本侵略军,在整个抗战期间,轰炸烧杀,奸淫掳掠,滔天罪行史不尽书。其主要表现,一是狂轰滥炸。据现有资料记载,1938年至1942年,日军共出动16批次飞机,主要轰炸枞阳重点集镇枞阳镇、汤沟镇、义津镇和沿江一带。炸死、炸伤平民无数,炸毁大量房屋和公共设施。二是大肆烧杀。上至80多岁的老人,下至襁褓中的幼儿,均有遭日军毒手者。一次性屠杀多人甚至几十人、几百人的,也不乏其例。如1939年9月,日军捕去长沙洲农民20人,杀害了19人,仅一人侥幸逃脱;同年10月30日,日军报复性扫荡陆家墩及附近几个村庄,杀害百姓33人,重伤50多人;1940年,日军在凤仪洲一次枪杀村民40余人;1941年2月,日伪军扫荡桐东根据地,屠杀平民600多人;1944年3月,汤沟日伪军报复老湾二里半大刀会,打死打伤100余人,使该村变成无人村。至于其中纵火烧毁的房屋,则不计其数。三是奸淫妇女。日军经常单独或成群结队地强奸、轮奸妇女,以至于妇女们白天都不敢出门,有出门的,也先将锅灰、泥土抹在脸上,即便如此,也往往未能幸免于难。有的被强奸后即遭日军杀害,或被多名日军轮奸至死,即便未死,有的也因此终生丧失了生育能力,被奸淫的妇女身心遭受了极大的摧残和痛苦。四是捕杀“中国兵”。日军在幕旗山碉堡旁挖深坑,深坑旁建狗屋,凡被怀疑是“中国兵”的,全都抓来让恶狗撕咬,然后推下深坑,任其挣扎死去。汤沟日军在大金子山脚下强迫劳工挖了一个大坑,凡被日军捕到的“中国兵”,不论是真是假,都被捆绑抛进埋着竹签的坑中活活扎死。据走访调查,抗战期间,约有1000中国人葬身此坑,当地人称为“万人坑”。五是破坏文教设施,实行奴化教育。县内浮山中学、菁华中学均遭日军飞机轰炸,教学设施严重毁坏。六是强征民夫,为日军建筑军用设施,许多民工被征发到外地,或劳累至死,或就此失踪,导致无数家庭家破人亡。此外,日军还疯狂抢掠居民和社会财产,侵占大量土地和房屋,扶植汉奸傀儡政权,在枞阳镇、汤沟镇、老洲湾等地成立维持会,并在汤沟成立伪桐城县政府,利用汉奸维持秩序,欺压枞阳人民。

  整个抗战期间,因为日军的侵略,枞阳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了巨大的损害。据2008年全县抗战损失调研资料,全县直接伤亡人口3365人,居安庆八县(市)第二,其中死亡3090人。间接伤亡人口达9833人,加上国民政府军、汉奸、伪军和枞阳人在外地死亡的,全县伤亡人口达13300多人。仅这些,还是抗战胜利60多年后对全县70岁以上老人进行走访调查来的数据。由于很多事件中的当事人已经过世,或无人忆及,而历史材料和档案、文献也无记载,导致很多伤亡人员无法统计,因此实际伤亡人数很可能远远大于这个数字。而居民和社会财产的损失,其数额之巨大,更是难以全面掌握了。1945年8月1日国民党安徽省政府关于安庆地区战时损失的汇编记载,日军对桐城县(包括枞阳县)粮食的掠夺和生产工具的破坏,以及对平民房屋的毁坏数量,均居安庆各县之首,由此一斑,可见枞阳战时损失之巨大。

  二、地理环境、区位的特殊性决定了枞阳县在战时的重要性

  长江自古是水路交通天然大动脉。枞阳县境濒临长江北岸,控扼长江岸线70多公里。东临南京、上海,安庆,西接安庆、九江、武汉等重要城市。上海、南京沦陷后,枞阳是日军溯江而上,深入中国腹地的咽喉,因此日军很重视对枞阳的控制。1938年6月11日日军波田支队从芜湖溯江而上登陆枞阳镇,即是武汉会战的开始。日军占领枞阳镇后,县境内主要集镇和沿江一带均先后沦陷,枞阳全境成为半沦陷区。特别是沿江一带枞阳镇、汤沟镇、桂家坝、老洲、老湾等地,日军116师团都设立了据点,驻扎了军队,并成立维持会,严格管控沦陷区人民,维护日军长江交通线。

  枞阳县东部地区,是山高林密的三官山和河汊纵横的陈瑶湖,这种山地和湖沼并存的特殊地理形势,为新四军创造了有利的游击环境。同时,枞阳是巢无抗日中心区——无为抗日民主根据地的西南屏障,是安徽沿江新四军七师和湖北东部的新四军五师保持联络的重要通道,也是新四军保持长江南北交通联系的重要通道。因此枞阳县域尤其是东部地区一直为新四军所重视,先后有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特务大队、新四军三支队挺进团、七师挺进团、七师五五团、五八团、七师沿江支队桐东大队、独立大队、沿江团、独立团等抗日武装进驻枞阳,创建和发展抗日根据地,打击日伪顽军。此外还有新四军七师和地方县委组建的大大小小的许多游击队。

  三、枞阳县域对于新四军七师和皖江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举足轻重

  随着1940年3月中共桐怀潜中心县委率领的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特务连转移枞阳东部地区开辟抗日新阵地,新四军三支队五团三营也于同年7月到达桐东。两支队伍在桐东掀起的抗日浪潮,吸引了桐东及周边众多热血青年参军入伍。接着,桐东的新四军队伍合并组建新四军三支队挺进团。皖南事变后不久,中央军委发布命令,重建新四军军部,并将华中各地新四军部队9万多人编成7个师。1941年3月,由孙仲德的江北游击纵队、林维先的挺进团及散布在皖南和已突围过江之皖南部队,组建新四军第七师。七师刚组建时不到2000人,其中挺进团就有700多人。战斗在枞阳的新四军三支队挺进团发展成为组建新四军七师的主要力量之一。在此后的战斗岁月中,枞阳英雄儿女纷纷汇入民族解放的洪流,或者直接加入活动在枞阳的新四军七师队伍,或者加入地方党组建的游击队,再整编入正规军,为新四军源源不断地输送了大量新鲜血液,为七师的发展壮大发挥了重要作用。

  抗战期间,新四军和枞阳地方党组织在枞阳地区创建了两块抗日游击根据地,即桐东抗日根据地、桐南抗日根据地。其中由桐怀潜中心县委奠基的桐东抗日根据地形成期较早,是新四军七师所创建的皖江抗日根据地的发脉地之一,并自始自终成为皖江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1941年3月17日,新四军七师和皖江抗日根据地创建之初,刘少奇、陈毅在给曾希圣的电报中指出:“七师活动地区,暂时以孙、林驻地为中心。”“林驻地”即是指以林维先为团长的七师挺进团驻地桐东,即枞阳近一半面积的东部地区。中共中央中原局、华东局都曾多次指示新四军七师重视桐东阵地的开辟与坚持,由此可见枞阳地区在皖江抗日根据地中的地位和作用。

  四、县境内的新四军和游击队对国民党顽军作战的意义

  在枞阳的新四军及中共地方党组织和游击队,积极主动寻找作战机会,屡次袭击枞阳境内的日伪军,镇压汉奸,对境内日伪军形成重大威胁。1939年底,由于国民党开始破坏国共合作局面,制造反共磨擦,转向对皖江地区共产党和新四军的扼制与进攻,活动在枞阳的新四军和中共地方党领导下的游击队,不得不消耗很大一部分精力,来反击县境内及周边国民党顽军制造的反共磨擦。在枞阳境内,新四军与国民党顽军的频繁作战,是枞阳抗战期间的重要内容之一。只有有理、有利、有节地反击了国民党的反共磨擦,才能创造打击日本侵略者的更好局面。在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纷繁交错的情况下,民族矛盾始终是最主要的矛盾,对国民党军的作战,实际上也是为了更好地抗日。因此,我们不能因为某一区域对顽军作战较多、对日伪作战较少而低估了其抗日贡献。汪学华

稿件来源: 枞阳新闻周刊
编辑: 王长学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