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流动的“旗帜”
——记可邦出租车公司张以平
在枞阳县城出租车司机队伍中,有着一位这样的司机:他敬岗爱业,在平凡的岗位上,孜孜不倦地奉献着;他拾金不昧,坚守道德底线,成为了一面流动的旗帜;翻开他三年来的出租车的工作记录,从来没有接到过一起乘客投诉。深入了解他的日常工作,还发现了一件件鲜为人知的好人好事。他,就是枞阳可邦出租车公司一名普通出租车司机张以平。
在顾客眼里他是拾金不昧、乐于助人的“雷锋的哥”。今年2月一个下雨天,雨多路滑,路边一位老太太手里拎着很多东西,急着回家过年,寒风瑟瑟,冻得一直发抖。张以平路过这里,没有犹豫就把车停了下来。“大妈,我送您回家吧。”到达老太太家附近时,老人说“行了,就停这吧。”“大妈,看你拎着大袋、小袋的,走回去多不方便呀,我把您送到家。”“今天太谢谢你了!”看到老人安全回家,张以平心里十分高兴。
2013年11月11日下午,张以平在城郊带了一名乘客到枞阳县城光明路,乘客一个棕色的皮包落在张以平的车上,包里有3000多元现金以及几张银行卡和一部苹果手机等物。张以平花了好几个小时终于联系到了失主。张以平在电话里和吴先生约定了见面地点,见面后,在确认物品确实是该乘客遗失的,张以平将吴先生的包原封不动地还给了失主。激动之余,吴先生买了一条香烟准备感谢张以平,却被张以平一口拒绝了。
其实这样拾金不昧的事情,发生在张以平身上还有很多。多年的行车工作中,张以平每年捡到顾客丢失的手机、车钥匙等几十件,他都帮人送去。别人表扬他时他总是谦虚的说:“这是举手之劳而已,是每个人都应该做的事儿,在今后的工作中,遇到了这样的事情我还会这样做。”在服务过程中,张以平坚持做到遵章守纪,始终保持车容车貌整洁卫生、礼貌待客、举止文明,不论什么乘客,张以平决不绕道,也不议价,总是热心服务,让乘客满意。
访谈中,聊到出租车这个行业时,张以平说:“打的就是图个方便快捷,将心比心,你挣钱辛苦,人家挣钱也辛苦。”每年中高考期间,县城的人流量很大,很多出租车司机都趁机乱要价,此时“望子成龙”的父母们很少计较这期间不同平日里的“车价”。但张以平还是和往常一样的收费,从不乱收乘客一分钱。
张以平不仅在出租车这一行上做得出色,在枞阳镇长河村工作也是个热心人,村民们有什么想法、困难,都喜欢和他说一说。张以平每年还为在外务工的村民垫付了农村养老保险金。张以平说,这样做既方便了来村里办事的工作人员,又让在外务工的村民不用特意赶回家一趟。
张以平这种追求积极向上、乐于助人的精神受到公司、行业部门的多次表扬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好评,张以平2014年获得全县“党员示范车”驾驶员荣誉称号。王章志
工作,永远在路上
——记县乡公路管理所杨实
杨实,县乡公路管理所一名普通的公路养护工,19年如一日,坚守道班工作。对工作兢兢业业,勇于奉献,曾先后获得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和安徽省技术能手称号,也是我县农村公路系统的敬业楷模。
上班伊始他暗下决心:当好合格的养路工,必须学会钻研新技术,为了让自己的机械操作技术得到进步,每天他总是起早贪黑第一个出现在公路上,最晚一个离开。路上的脏活、累活抢着干,希望自己能从工作中总结更多的经验,让自己的专业技术不断地提高。白天在路上遇到的技术问题,及时请教身边的老机械工或与他们共同探讨,对于那些不能让自己信服的答案,下班后自己去查阅相关资料,直到把问题彻底弄清楚。
由于他在工作上勤奋好学,机械操作技术有了飞速的进步,单位决定让他接受铜安公路工程建设的锻炼。在新环境里他如沐春风,贪婪地吸收新的专业技术知识,特别是新的筑路工程机械方面的知识。力争做到熟练操作机械,并能做到对机械的充分认识和理解运用,力求精益求精。他不仅学会了单位所有筑路、养护机械的操作、维修,还掌握了一些节油和降低使用成本的小窍门。成绩的取得,领导的认可和同事的信任,没有让他放慢前进的步伐。他知道前方的路还很长,必须继续发扬“修路修身、养路养心”的铺路石精神,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他又开始钻研养护工程和施工技术。现在无论是机械操作维修、水泥路还是油路修复起来都得心应手,同事们笑称为“土工程师”。
路越修越宽,道班里同事换了一茬又一茬。可杨实一直在公路养护一线工作,拥有A证驾照和特种机械操作证,能操作装载机、压路机洒水车等6种机械,参加了铜安路、堤顶路等10多项省县乡道路重点工程建设。他平时言语不多,喜欢默默钻研技术,注重提升各项道路养护技能,经过多岗位锻炼后,技术全面而顶尖,别人不敢开的路杨实就顶上去。2008年初,枞阳遭遇百年罕见的大雪冰冻灾害,接到抢险的通知后,当时他妻子在国外务工,家中只有他和四岁的儿子,但他也无瑕顾及,收拾点必备用品就把儿子抱到了邻居家。伴着儿子的哭声,他义无反顾的走进茫茫的黑夜,投入到紧张的抗雪救灾工作当中。他的个子比较矮小,力气不大,满满一车盐装完后,胳臂、腰像是要断了似的一样疼痛。在忙碌的抗雪救灾中,他身上的衣服湿了干、干了湿,头剧烈的疼痛,喉咙已经发不出声音,并出现了高烧状况,他没和领导同事说,偷偷地买些降烧、消炎药品来控制自己的病情。2009年正月初一下午做完抗雪救灾扫尾工作,拖着疲惫的身体他踉踉跄跄的回到了家,孩子看见他回来了直接冲到他的怀里,可他使出了全身的力气也没能将儿子抱起来,而是两腿一软和孩子一起摔倒在地上,孩子满脸惊愕地笑了,他也开心地笑了…… 徐连祥
婆婆的“贴心小棉袄”
——记枞阳镇旗山社区李正月
她,28年如一日服侍瘫痪的婆婆,从不言弃,无怨无悔,她的孝心感染着周边群众,她的事迹传遍周边村镇,她就是枞阳镇旗山社区沙河组李正月。
李正月虽然不识字,但在父母亲的教育熏陶下,自幼就是一个懂事乖巧、善解人意、尊老爱幼、和蔼可亲的女孩。1988年李正月与她同岁的殷三九结为夫妻。殷三九的父亲1972年去世,母亲张桂花身体状况较差。
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婆婆年轻时一直关节疼痛,20年前因摔了一跤,从此瘫痪在床,手脚也不听使唤,生活难以自理。此时李正月的孩子还很小,需要她照顾。家庭的重担一下子压在李正月和丈夫的身上。困境激发起她和命运抗争的勇气和力量。每天一大早,李正月给婆婆煮好了粥,盛好端到小桌上,一勺一勺喂婆婆吃早餐,同时还细心地替婆婆擦拭嘴角,不让一颗饭粒、一滴汤水落到她脖子和衣服上。等婆婆用完早饭,她把婆婆睡过的被褥晾晒到院子里,为了防潮保暖。为照顾卧病在床的婆婆,她很少回娘家,偶尔去一趟也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每次看着老母亲恋恋不舍的表情,她的心中就有说不出的愧疚。在婆婆的眼里,她是“贴心棉袄”;在丈夫的眼里,她是好妻子;在儿女的眼里,她是了不起的妈妈;在邻居们的眼里,她是让人翘大拇指的好媳妇。李正月说,侍奉婆婆,照顾丈夫,抚育儿女,是我该做的份内事。
在李正月的悉心照料下,婆婆的被褥干干净净的,婆婆从头到脚都是干净、整洁的,张桂花老人虽然84岁了,仍然精神矍烁,容光焕发。婆婆逢人便说:“有好儿不如有个好媳妇,我家正月待我比亲闺女还亲。”
耳濡目染,自己的一双子女也学会了孝顺老人,儿子说:“妈妈是我最好的老师。”在她的影响下,儿女从小就充满孝心、爱心、上进心,逢年过节也要给奶奶买上点小礼物。尊老爱幼成了这个家庭的家风,代代相传,根深蒂固。
为了婆婆行动方便,李正月还为婆婆买了轮椅。李正月孝顺婆婆,敬重婆婆的举动,深受周边群众的好评,也深深感染了周边村民,李正月的事迹在周边村镇广为传颂,大家在传颂中受教育,在传颂中受感动,在传颂中升华思想,在传颂中学习榜样。有力地倡导了尊老爱老,敬老养老的优秀传统美德,为创建和美家庭、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表率,树立了榜样。
李正月的丈夫殷三九几年前买了一辆小货车开始做起运输的生意,李正月帮忙装货卸货,二人相敬如宾,勤俭持家。大女儿现在已经出嫁,儿子在上大学,一家人生活俭朴,和和美美。患难显孝心,日久见真情!生活的重担压不倒这位善良、坚强的女人,她会承载着爱心、孝心一路走下去。
李正月把尊老敬老当作一种责任,以一颗爱心为瘫痪在床的婆婆重新找回了生活的希望。因此,她先后被评为“枞阳镇十大孝星”、“枞阳县最美媳妇”。 高春英
大火无情人情浓
——记金社乡长溪村章海胜
日前,笔者通过电话联系了远在宁波的章海胜。谈及自己的救火经历,章海胜说,“当时事发突然,我就想着一定得抓紧救火,否则火烧起来了就非常危险了。”笔者提起他不畏灼火烈焰搏击火魔的事,章海胜在电话里笑了笑说:“其实不是我一个人见义勇为,在场的好多人都不由自主的积极就火,还有好几个也是外来务工人员。”
今年55岁的章海胜,是金社乡长溪村村民,1997年来到宁波创业。如果没有发生那场火灾,章海胜也许还仅仅只是宁波居民印象中低调勤恳的好街坊、好邻里,还是枞阳县那个默默无闻的好村民、打工仔。在那场大火中,这个曾在部队里锤炼了五年的老党员挺身而出,终于阻止了火势的蔓延,挽救了周边的老平房,一个见义勇为、淳朴敦厚的共产党员形象在居民心中树立起来。
2014年5月19日那个可怕的夜晚,晚上9时许,在秀水社区孙家巷一间破旧的出租房里,劳累了一天的章海胜正躺在床上休息,迷迷糊糊中,映在墙上的亮光一下子把章海胜拽回到清醒的状态。“肯定是失火了。”这是章海胜的第一反应。他来不及多想,从床上一跃而起,冲出了家门,只见相邻一排两层旧房最东边那间二楼房间里,烟火正破窗而出,而失火房子的户主此时不在家中,火在迅速蔓延。他跑到起火房子楼下,通往楼上的铁门也紧锁着。就在闻讯赶来的人们焦急万分、束手无策时,只见章海胜转身从家里搬来一把梯子,飞快爬上房檐,来到了正不断冒出烟火的窗户前……在没有任何防护设施的情况下,章海胜紧贴着火热的窗户,在30多厘米宽的窗檐上站了起来,邻居们用塑料盆、木桶等器皿舀来水,递给章海胜,章海胜奋力往窗户里泼去……高温导致窗户上的玻璃爆裂,滚烫的碎玻璃纷纷砸在章海胜只穿着拖鞋的脚上,章海胜感到一阵阵刺痛……但他强忍着,又接过居民递上来的灭火器,一只、两只……大火终于渐渐熄灭。
大火熄灭后,大家看到疲惫不堪的章海胜走路一拐一拐的,原来他左脚的整个脚背都被碎玻璃砸伤了、烫伤了……章海胜搏击火魔见义勇为的事迹感动了宁波人,当地的宁波人都称他为“宁波的荣誉市民”。同年6月份,宁波市海曙区人民政府给他颁发了见义勇为三等奖。救火结束后,章海胜因为脚部受伤,休息了一个月。
章海胜宁波救火的英雄事迹传到了家乡长溪村,他见义勇为行为受到了人们称赞。当县、乡、村的同志们怀着敬意看望章海胜时,他说:“我是一个党员,遇到这样的事,绝对不会袖手旁观。”章海胜用一名共产党员的无私与奉献,让大家深切地感受到:这位“普通党员”不普通,危难时刻显本色。章海胜用实际行动,守住了当地群众的宁静家园,展示了枞阳打工仔的风采。 本报通讯员
敬老爱亲作表率
——记浮山镇浮渡村王爱华
敬老爱亲,浮山镇浮渡村王爱华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王爱华上有年近八旬的婆婆,多年以来,夫妻二人以孝敬父母的实际行动,赢得了大家的赞扬。
百善孝为先。1994年,22岁的王爱华经人介绍与浮渡村中心组鲍发国结为夫妻。成家后王爱华建议丈夫学一技之长,于是鲍发国学习了驾驶技术。鲍发国经常跑业务不在家,公公婆婆身体又不好,王爱华便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之一。后来公公因病去世,家中的担子基本都落到了王爱华的肩上,但她从不喊苦叫累,将婆婆当成自己的母亲对待,一日三餐,饭做好送到老人手上。如今,婆婆年事已高,常年的病痛折磨老人痛苦不堪。尤其是冬天来临,老人就很少出门,王爱华经常在寒冷的晚上陪婆婆聊天,给婆婆买羽绒服、水焐子、电热毯,给老人暖被窝。她常常叮嘱丈夫和儿子,老人家上了岁数,话多唠叨是正常的,虽然有些话不中听,但是绝对没有恶意,要多包容不要产生误会。这么多年来,一家子没和老人红过脸、吵过架,婆媳关系融洽。
相夫教子成榜样。王爱华在与丈夫鲍发国成家后,当时条件虽然艰苦,但是夫妻二人相濡以沫,勤劳致富,生活也是其乐融融。王爱华让丈夫学了驾驶技术后,又找人借款买了一小货车跑业务,丈夫找到了今后自己发展的目标,每天起早摸黑,不怕苦不怕累,从不沾什么恶习。她们夫妻不论是按政策还是按家庭条件,都可以生育两个孩子,但夫妻俩坚持只要一个孩子,亲戚朋友都劝她们还要一个,特别是婆婆更想他们再生一个,王爱华先做通丈夫的思想工作,夫妻二人经常轮番去做婆婆的思想工作,经过一段时间苦口婆心地理论,婆婆最终放弃了自己的诉求。王爱华与鲍发国的孩子出生后,王爱华从小就对孩子加强教育培养,孩子也从小就懂事,学习认真,现如今,孩子已考上了重点大学,为周围孩子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他们一家幸福生活让左邻右舍羡慕不已。
帮助邻里是常态。作为一名农村农民,王爱华思想观念靠前,积极支持镇村的各项工作,带头做群众的思想工作,帮助群众排忧解难。村级发展公益事业,她都带头支持,并做好协助。丈夫从事运输的业务越做越顺,找他做事的人越来越多,丈夫有时太累了就懒得去做一些“分外的事”,每当这时,王爱华就劝丈夫说,都是乡里乡亲的,能帮助人家就帮一下,不耽误人家工夫。有一天下着倾盆大雨,一困难农户急需运送一批货物,鲍发国二话无说,连夜将货物运送到位,他自己淋得像个落汤鸡似的,还患了重感冒。对周边家庭条件不好的群众,她能帮忙就帮忙,运输也不收钱,对村组坏了的道路,他们经常运石渣来修补,从不要任何报酬。2014年他们家被评为县级“农机示范户”。 本报记者 本报特约记者
擒贼负伤终不悔
——记钱桥镇大塘村胡志兵
在漆黑的夜晚,面临贼胆包天的小偷,他临危不惧,挺身而出,只身奋力追赶小偷;在摔成重伤后,仍紧盯窃贼不放,最终将窃贼绳之以法,保护了群众财产安全。他不顾个人安危,勇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谱写了一曲新时代的正气歌。他,就是钱桥镇大塘村新丰组村民胡志兵。
胡志兵,1987年12月生于钱桥镇大塘村新丰组。他生性憨厚老实,夫妻同在外务工,虽然工作辛苦,挣钱不多,但他为人正直,经常乐于助人。
2014年,胡志兵和妻子经人介绍去安庆打工,租住在安庆市经开区一民房里。2014年9月25日凌晨,天还没亮,其妻子也像往常一样,早起为丈夫做饭。无意之中,借助周围微弱的灯光,她突然看见有一个鬼鬼祟祟、形迹可疑之人,通过翻越窗户进入隔壁人家的室内。她毫不犹豫,马上叫醒睡梦中的丈夫,急匆匆地告诉丈夫:隔壁有小偷在偷东西。胡志兵听到后立马从床上蹦了起来,直奔门外。这时小偷正从窗户往外爬出来,胡志兵当时只穿了裤衩,脚踏拖鞋,上衣也来不及穿,立即去追逐抓捕窃贼。小偷看见有人来了,左躲右闪,四处躲藏,想乘机溜走。胡志兵穷追不舍,并大声呼喊周围群众。周边群众听见胡志兵的喊声,有一些人快速跑了过来。看见有人相助,胡志兵心想这下抓住小偷有希望了,加速奔跑。追捕过程中,在翻越一处近4米高的高墙时不慎摔伤,胡志兵瘫倒在地,不能动弹,他忍住剧烈痛疼,试图爬起来继续追赶,在无法站立的情况下,他向闻讯赶来的群众指明窃贼所在的位置。随后在大家的合力围攻下,窃贼被制服,扭送到了辖区派出所。
看到胡志兵摔伤了,好心的邻居立即拨打“120”。几分钟后,他被急救车紧急送往安庆石化医院进行抢救。经检查,医生确诊其左脚根骨骨折,右脚脚趾骨折。经全力救治,胡志兵的脚做了一次手术,钢板还没有取出来,不能正常行走,还要面临第二次手术及高昂的医药费。其生活目前还不能完全自理。
奋不顾身地追逐抓捕窃贼,摔成残疾,并且花了一大笔治疗费,当问及他是否为当初的举动后悔过,胡志兵嘿嘿一笑,“那后悔啥!我就看不了窃贼猖狂,平安社会人人有责。”朴实的言语里体现出他的无私奉献和勇于担当的精神。
胡志兵的义举传出后,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和社会的充分肯定,胡志兵为保护人民群众财产安全,不顾个人安危,勇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弘扬了社会正气。安庆市经开区2014年10月组织召开评审会,对胡志兵的见义勇为行为进行了评审认定,安庆市经开区研究决定授予胡志兵为“安庆市经开区见义勇为先进个人”称号,并予以奖励慰问。2015年春节前,受市政法委委托,枞阳县政法委综治办负责同志来到钱桥,慰问了“见义勇为先进个人”胡志兵。 本报记者 本报特约记者
一位农民的真善美
——记浮山镇向阳村邹凡青
浮山镇向阳村邹凡青,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他的骨子里渗透着与生俱来的真、善、美。他不平凡的人生经历,铸就了他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人生品质,他的爱心与奉献受到人们传颂。
他是勤劳致富的领头人。随着个体私营经济的复苏,他成立了建筑施工队和房地产开发公司,由于他勤奋好学,钻研技术,为人诚实,生意越做越好。事业有成后,他决定在家乡办服装厂,为社会提供近20个岗位,解决近200余人就业,挽留住了大量富余劳动力。他们拿到与在外打工挣到的同样多的工资,不一样的是能够在家门边上班,也可以照顾到自己的老人和孩子,家庭工作两不误。浮山向阳村没有一条实打实的水泥硬化道路,老百姓怨声载道。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邹凡青顿时产生了要修路的念头。他动员多方力量,带头出劳筹资,经过与相关部门协调配合等努力,终于完成向阳村村组公路的整修工作。现如今,一条条宽阔的水泥硬化道路穿境而过,百姓的脸上也挂满了笑容,他看到了感到非常欣慰。
他是左邻右舍的好兄弟。对待左邻右舍,不管谁家有困难他都跑前跑后、问寒问暖,帮助解决。谁思想上有了疙瘩,他总是想方设法帮助解开。他把周围群众当做自己的兄弟姐妹,把自家周边建设成了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他是新时期的活雷锋。在浮山镇关心下一代捐资助学仪式活动中,捐款捐物他总是身先力行,为群众树好样子。经过与镇村相关部门的协调,他每年出资3000元资助一名家庭贫困大学生。邹凡青所住的周围,老年人比较多,看见哪个老年人拎菜,他都会帮助老人把菜送到家里。到了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的时候,他主动慰问村里困难的孤寡老人,陪老人们说说话,帮他们打扫卫生,送上一些慰问品给老人。每当这时,老人们总是拉着他的手说:“这个世上怎么会有你这么好的人呀!谢谢你来看我们呀!”一句句感动的话,让他更有了坚持下去的决心。大家都夸他是当代的活雷锋。
他是社会文明的传递员。邹凡青积极承担了文明宣传员的任务,经常帮助村干部发放宣传品,带头维护公共秩序;对一些不文明的行为,他积极劝导,当起了文明劝导员。他是公益活动的带头人。邹凡青把8小时外的生活安排得非常充实,他不但自己积极参加公益活动,还带动家人、邻居参加。浮山镇是全国文明乡镇、省级旅游乡镇、省级美好乡村建设示范点。为积极配合美好乡村建设,他积极争取相关部门同意,经过审批和可行性研究,投资1.5亿元新建安徽浮山现代家庭农场,现已全面开工。
邹凡青,就是这样一个助人为乐的人,他把“助人为乐”当作一种信念。他是我们身边助人为乐的典型,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可或缺的脊梁。
本报记者本报特约记者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枞阳新闻周刊
|
编辑: 王长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