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枞阳 >正文

枞阳文化热中的冷思考

时间:2016-04-22 10:13:49

  我市区划调整后,全市上下掀起了一股枞阳文化热。的确,枞阳文化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众多,文化名人辈出,文化底蕴丰厚,值得枞阳县乃至全市人民骄傲。但在枞阳文化热的背后,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矛盾,需要我们冷静地思考,清醒地认识,并逐步加以解决。

  要宣传桐城文派,更要宣传枞阳文化。枞阳,是桐城文派的发源地。据《枞阳县志(1978—2002)》记载,桐城文派是清代文坛上最大的一个散文流派,影响文坛200余年,枞阳本籍作家就有700余人,为中国文学史所罕见。以至于现在,说到枞阳文化,很多人都将枞阳文化与桐城文派等同起来,认为枞阳文化就是桐城文派(也有叫做桐城派文学或桐城派文化)。事实上,桐城文派只是一个文学流派(散文流派),虽然它在历史上对文学,甚至对政治、教育、社会等多方面产生过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继承和弘扬的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但它终究只是枞阳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或者说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会是也不可能是枞阳文化的全部。因此,我们在宣传枞阳文化时,要宣传桐城文派,更要宣传好枞阳文化,不能把桐城文派当作枞阳文化的全部,也不能把枞阳文化等同于桐城文派。只有彻底叫响“枞阳文化”口号,擦亮“枞阳文化”招牌,才能更好地促进“枞阳文化”发展。

  要研究有形文化,更要研究无形文化。我市区划调整后,枞阳文化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枞阳文化研究也摆上了议事日程。但我们现在研究枞阳文化,常侧重于有形文化,诸如枞阳的历史文化遗迹遗址、文化设施等的研究,很少关注枞阳无形文化,诸如当地的民俗习惯以及方言、宗教、音乐等。事实上,无形文化是一个地区居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共同创造或接受并共同遵循的,是一种来自群体,传承于群体,规范群体,又深藏于群体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文化事项。无形文化更多的时候是靠人与人之间言传身教留传于世的,从这种意义上说,无形文化相较于有形文化来说,对人的影响更直接更具体,因而影响更大。因此,我们在研究枞阳文化时,要研究枞阳文化遗存等有形文化,更要研究风俗习惯等无形文化,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枞阳文化内涵,理解枞阳文化的精髓。

  要推进融合,更要推进保护。由于地域、历史等因素的影响,铜陵、枞阳两地文化差异较大,推进两地之间文化融合,势在必行。但现阶段,文化融合并非紧要而迫切的任务,这是因为,不同区域之间合作,文化矛盾不是冲突的焦点,真正冲突的原因都是因为利益。枞阳刚刚划归铜陵管辖,如果铜陵强势推进文化融合,会令枞阳产生枞阳文化被否定被吞没的危机心理,从而引起消极抵抗甚至激烈冲突。因此,现阶段,我们要从保护枞阳文化入手,提高枞阳文化在全市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增强枞阳对枞阳文化的自信,同时我们要主动寻找两地文化之间的共同点,这样,两地文化的融合才有基础和条件。

  要思谋传承,更要思谋扬弃。枞阳历史悠久,置县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在漫长的历史中,枞阳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但枞阳也有典型的农耕文化,在一部分人的潜意识中,传统的小农经济意识较强,小富即安,缺乏进取精神;视野狭窄,缺乏全局观念;封闭守旧,缺乏创新思维;自由散漫,缺乏法治意识,等等。这些传统文化中存在的消极或不合时宜的成分,在枞阳文化中都有表现,有的表现得还很明显。因此,我们在思谋如何传承枞阳文化时,要分得清哪些是枞阳文化中优秀的成分,值得传承;哪些是消极的或不合时宜的成分,需要扬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枞阳文化,促进枞阳文化乃至全市文化、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协调发展。

  (左克平作者单位:市史志办)

稿件来源: 铜陵日报
编辑: 木子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