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枞阳 >正文

枞川大地换新颜

时间:2016-06-16 11:19:28

  县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中共枞阳县委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历次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团结带领全县人民,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抓党建,圆满完成县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过去的五年,是我县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城乡面貌显著变化、人民获得感不断增强的五年,也是枞川儿女团结奋进、创新实干的五年。这巨变,就发生在我们每一个枞阳人身边。

  农业强基:我们的调转促力度越来越大。

  五年来,我县围绕打造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品牌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深化农村改革,农业农村经济保持又好又快发展势头,从2012年起连续3年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

  一是调结构坚持特色为先,二是转方式坚持绿色引领,三是促升级坚持品牌至上,四是抓改革坚持创业创新。积极挖掘粮食生产潜力,开燕尾服水稻产业提升行动,主攻单产、改善品质、提升效益,全县粮食生产实现“十二年增”,预计2015年全县粮食总产比“十一五”末增长12.5%。推动畜牧绿色低碳循环模式养殖,建成省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33家,创建省级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场36家。聚力打造特色农业基地,重点打造土种蛋鸡产业基地、苗木花卉产业基地、林果茶产业基地、蔬菜产业基地、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基地。实施绿色增产模式攻关工程,建设绿色增产示范片、示范村、示范家庭农场。扶持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核心,积极培育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目前全县共有省级龙头企业11家(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1家)、市级龙头企业62家,县级龙头企业56家。打造产业集聚发展平台,积极培育粮油精深加工产业板块、禽蛋养殖加工产业板块、棉纺服装产业板块、特色精品水产养殖加工产业板块,全县累计获得中国驰名商标1个、国家工商总局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个、农业“三品”认证23个、省著名商标6个、省名牌产品5个。

  工业强县:我们的转型升级思路越来越清。

  五年来,我县坚持“提一、强二、活三”发展思路,以转型升级为方向,以招商引资和引进项目为抓手,积极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工业经济保持了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态势,到2015年底,全县规上工业企业达到221家,完成总产值360亿元;三次产业比由“十一五”末的20.1:54.6:25.3调整为“十二五”末的17.5:54.9:27.6。

  深入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坚持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双轮驱动、双向发力。实施“工业三年倍增行动”,工业化率提高到49.8%。一是加快园区建设,大力推进园区扩区升级。枞阳开发区以“一区两园”方式扩区已获省政府批复,枞阳经济开发区主区总体规划面积由2.3平方公里扩大至8.3平方公里。二是加快转型升级。以“工业强县、投资拉动、项目牵动、平台促动、创新驱动”为主任务,大力推进转型升级和新型工业化进程。围绕建材、汽车零配件、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企业转型发展、改造升级的政策措施,鼓励企业加快应用新工艺、研发新技术、延伸产业链,加强合作并购重组,加快实施纺织服装、农副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批骨干龙头企业发展势头强劲;大力促进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发展,涌现了一批具有一定自主创新能力的科技型企业。支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有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19家、高新技术企业11家,在“新四板”挂牌企业4家。三是加快产业集聚。强化主导产业的支撑作用,着力培育发展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大力发展建材业,雨具产业、农副产品加工业都已形成一定的规模,产业增长效应明显。

  城乡建设:我们的城市和乡村越来越美。

  五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科学决策下,我县新型城镇化建设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一个绿色生态宜居的县城正崛起在皖江大地。置身枞阳县城,亲身感受近几年来的巨大变化,你会发出由衷的感叹:城大了,楼高了,路宽了,水清了……来到枞阳农村,你会发出你会发出由衷的感叹:集镇“扩容”了,村庄“美化”了,小路“长胖了”……

  强力推进县城建设,着力打造绿色生态宜居县城,不断增强居民舒适感和幸福感。五年来,以银塘新区、滨江新区为重点,新建道路里程16公里,新区内连外通的路网日臻完善;老城区道路改造步伐加快,道路改造里程达7公里。继投资2亿多元相继建成莲花湖公园和旗山汉武文化生态园后,为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今年投资新建了望龙湖湿地公园,为城区居民休闲娱乐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实施了城市绿化和绿化提升工程、城市亮化工程、城市排水工程、便民市政零星工程,有效地改善了人居环境。经过五年的努力,县城建成区面积15.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4.9万人,“双二十”城市框架全面拉开。集镇建设全面提质,美丽乡村建设快速推进,新型城镇化为城乡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5年来共完成小城镇基础设施投入近8亿元,小城镇道路硬化率达90%以上,绿化率达35%。扎实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和“三线三边”环境整治。2015年底,全县城镇化率达到44.8%。

  招商引资:我们的引资方式越来越活。

  五年来,我县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引擎和抓手,按照“全民招商+专业招商”的模式,上下联动,全程跟进,实现招商引资工作新跨越。五年来,全县共实施县以上重大项目300余个,其中省市重点项目100余个。

  精心构建招商引资新平台。县经济开发区始终坚持突出主导产业、优化配套、循环发展和错位发展形成特色的原则,努力把园区建设成为规划合理、功能完善,发展势头强劲、环境优美的工业园区,并以项目向开发区集中为导向,鼓励投资规模小的工业企业入驻标准化厂房,提升产业集聚度。完善融资平台,充分利用财政、信贷、直接融资三大资金渠道支持作用,发挥县金融机构存贷款差额较大的资金优势,依托政府性融资担保平台,开展银企对接活动,推介优质项目。创新方式提升招商质量。我县明确要求投资亿元以上的项目必须由一名县干负责组织协调,对重大项目,由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人亲自挂帅进行对接,从洽谈对接到后期扩展,全程参与,一抓到底。县主要领导多次领衔招商,深挖亲缘、地缘、学缘,拜访沿海发达地区商会、协会等,拓宽招商渠道,成功引进了多个重大项目。成立24个驻外招商组,主动出击,零距离对接招商,自2011年以来,累计引进亿元以上重大项目51个,协议投资139.8亿元。优化环境提升服务质量。通过简政放权,我县简化审批让企业少跑路,建立了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涉企收费清单制度。45个窗口单位474个项目进驻县行政服务中心,提升政务质量和效率,为招商引资项目开设了“绿色通道”。对招商引资工作进行月度督查考核,发现问题,及时协调,及时解决,做到对未签约项目抓好落实,对新项目抓好协调,对续建项目抓好进度,对投产项目力争早日达效。

  项目突破:我们的重大项目建设越来越快。

  一个个重大项目成功落户,一项项重大工程压实推进……县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五年间,全县共有135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开工建设,其中亿元以上项目占82%,完成投资235亿元,项目平均投资规模达1.7亿元。其中实施省市重点项目87个,完成投资172亿元,项目平均投资规模近2亿元。这五年,县委、县政府树立“政府工作项目化”的理念,拿出“坚定不移主攻项目”的劲头,全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不断加快、重大产业化项目支撑明显、社会民生不断改善、生态环保不断加强,实现了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五年来,县委县政府坚定不移地实施“项目建设突破年”活动,建立了重大项目县干联系制度、重大项目调度机制、项目评估核准工作机制等一整套的工作推进机制,让项目工作贯穿全年、贯穿经济社会各领域。五年间,千万元以上项目新增固定资产到资额226.1亿元,实际利用外资4624万美元。全县重大项目建设不仅涌现出一批“大块头”,而且三次产业的产业结构也不断优化。一是工业项目体现“转型升级”,二是服务业项目体现“新型业态”,三是基础设施项目体现“民生导向”。从项目数量看,“十二五”期间新开工建设的亿元项目比“十一五”期间的项目总和还要多;从项目体量看,“十二五”期间,全县实现了30亿、20亿、10亿元、5亿元重大项目全覆盖。从实际投资看,“十二五”期间重大项目实际投资逐年递增,累计完成投资占五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0%。从建设速度看,平均建设周期从“十一五”期间的4年左右缩短到现在的2年左右。从产出效益看,重大项目创造的税收占比达到70%以上。从项目业态看,大项目已从传统产业占大头,变为新能源、新材料、先进机械制造、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产业占主导地位。一批重大项目正不断调新、调高、调优、调“绿”枞阳的产业结构。

  民生改善:我们的“获得感”越来越多。

  “十一五”末,我县贫困户近4万,贫困人口占全县人口约10%,贫困村占全县村(社区)约25%,在新阶段扶贫开发中,县委、县政府紧紧瞄准贫困对象,打造整村推进、小额扶贫信贷、智力扶贫和社会扶贫等多种扶贫载体,建设一批基础设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项目。贫困村农民收入水平逐步增长,水、路、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得到较快发展,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于2012年成功摘掉了“贫困县”帽子。在广大农村,我们农民朋友的获得感越来越多,幸福感越来越高。

  “十二五”时期,县委、县政府将老百姓的“获得感”作为头等大事,有限的财力大多投向民生工程、公共服务均等化工程。五年民生工程累计投入47.23亿元,其中县级5.5亿元,实现枞阳民生工程全市“三连冠”。公办幼儿园实现乡镇全覆盖,适龄儿童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99%以上;调整优化中小学布局,整体搬迁枞阳中学,普通高中5年本科达线32056人,每年均位居全市第一。拥有各级医疗机构295所,病床位1819张,其中社会办29所。解决了19.44万人口安全饮水问题。“十二五”末全县各类就业人员6399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9%,基本养老制度实现全覆盖。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保持10%以上的增长率。

  党建保障:我们的基层党组织战斗力越来越强。

  坚持不懈加强理论武装,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历次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认真开展各项专题学习教育活动,严格执行中央和省、市、县关于改进作风的各项规定,党员干部的政治素质、理论素养和工作效能得到提升。坚持“好干部”标准,健全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干部队伍活力不断激发。深入推进“5432强基”工程,扎实开展“三级联创”活动,大力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基层党建新格局加速形成,非公企业、社会组织中党组织组建率分别达到100%、98.4%,每年约20个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得到治理整顿。我县会宫镇会宫村的“党员领办制”被《人民日报》进行宣传报道,已经成为全省基层党建品牌,该村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与此同时,通过扎实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两学一做”专题教育,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强力推行村级“零招待”,不断加大专项治理和查处力度,有力保障了全县改革发展大局,全县上下思发展、谋发展、抓发展的良好政治生态正在形成。王长学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枞阳新闻周刊
编辑: 王长学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