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阳春三月,天朗气清,金黄的油菜花成片环绕,纵横交错的水泥路通到每家每户门口,崭新的小洋房鳞次栉比……走进汤沟镇官锋村,宛如走进了美丽宁静的新村画卷,处处可以感受到这里的勃勃生机。
2016年4月,官锋村迎来了一位新人——胡江兵,他是铜陵市委办公室干部,经组织选派,到官锋村任扶贫工作队长、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真情融入,真心帮扶,真诚实干,是胡江兵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法宝”。
扶贫先要扶“人心”
官锋村全村3000多人口,人多地少,人均七分地三分水,耕作落后,收入较低,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72户155人,有近七成的年轻人在外打工,留守村里的多数是老人和小孩。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饲养家禽,脏乱差情况较为普遍。而且,官锋村的村集体经济十分薄弱,村里没有公共积累,管理不规范,
历史遗留问题较多,目前尚有40多万元的债务,是个名副其实的“负债村”。了解到村里的情况,胡江兵开始也有过忐忑,但是很快,他就拿出了一名共产党员的拼劲、韧劲,着手梳理扶贫政策。他根据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将全村7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155名贫困群众,按照“单位包村、干部包户”的要求,坚持“规定动作不走样、自选动作求实效”,创新建立了结对帮扶“连心卡”制度,并采取个性化、一对一的帮扶措施,逐户制定“四项清单”。市委办全体机关干部多次到村里开展慰问走访活动,与帮扶对象拉家常、聊发展,为结对贫困户想办法、出点子,并给帮扶户500元的发展资金。
与此同时,胡江兵创新政策宣传形式,将市、县出台的系列脱贫政策,以图文并茂的方式,汇编成《脱贫攻坚政策一本通》,让贫困群众像看小人书一样知晓各项政策,有效增强了贫困户自主脱贫的意识和意愿。随后,他又开始走村入户,挨家挨户找村民真诚对话,面对面交流,了解致贫原因,听取他们对扶贫的想法。他始终认为,只要把扶贫政策讲清讲透,带着一颗真诚的心去倾听、去帮扶,
祛除村民的一些思想观念“糟粕”,在移风易俗方面狠下功夫,村民是能够理解和支持扶贫的,并且会积极参与其中。“只要人心扶起来了,摘帽脱贫自然水到渠成。”这是胡江兵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半年多来,他走遍了全村的各个角落,通车的就驾车,不通车的就步行,走田埂,跨水沟,穿梭于村民的房前屋后,与群众融在一起、打成一片。
牵线搭桥当“中介”
要带领村民脱贫,第一要务就是发展产业,而缺文化、缺资金、缺技术的现状,直接制约着官锋的发展。如何帮助村民迅速脱贫,过上好日子,是胡江兵思考最多的问题。
据联系官锋村的镇纪委书记方平介绍,别看胡江兵同志从机关下来,干基层工作却很有一套,他根据走村入户的情况,结合实际,制定了长期规划和短期计划,全力打造以种养结合为主的脱贫产业。针对贫困群众缺少技术的问题,他邀请市农技人员到村进行技术培训,引导村民改变传统种养模式,鼓励村里的种养大户成立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以大户带贫困户的形式助力脱贫。同时结合汤沟镇万亩蔬菜基地规划,在充分酝酿和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筹建50亩大棚蔬菜项目,一期25亩土地已流转到位,落实项目资金35万元。目前,地块已平整,边沟U型槽排水设施已建成,项目完工后,承包给本村村民经营,可解决30余人的就业,年销售收入可达50万元。
官锋村面积约3.16平方公里,其中水面就超过1000余亩,胡江兵想到可以大力发展水产养殖,把这些水资源彻底激活利用起来,变成村民的“聚宝盆“。说干就干,他干起了“中介”的活儿,带着村干部东奔西走,到处找企业咨询养殖技术,求教取经。终于,通过他们的不懈努力,成功和铜陵市义安区东湖养殖厂对接,在村里做了5亩的试点水产养殖,养殖厂的技术人员手把手教村民鱼苗培育和后期养殖技术,鱼塘建成后,预计每年可增加收入一万余元。万事开头难,胡江兵坚信只要起好头,官锋村脱贫并非遥不可及。
记者在村里采访时,碰到一个正准备去田里干活的中年汉子笑着和我们打招呼,他叫吴多喜,是贫困户,家有行动不便的老人,妻子身患肺病常年服药,他的日子过得很是艰难。
“我没啥技术,以前就靠那两亩地,日子过得不咋地。但是胡书记来了后,给我申请了资金把住了几十年的危房重建了,还帮我老婆申请慢性病门诊医疗救助,现在村里又在搞蔬菜大棚,我也想承包几亩。”吴多喜憨笑着,脸上写着满足和快乐。
打造美丽富裕新官锋
胡江兵在上任前,给自己布置了一份“作业”,里面罗列了包括村容整改、支部共建等在内的多项工作。对于胡江兵来说,这份“作业”,既是他的压力,也是他的动力,更是他的助力。
“扶贫的时间很短,要做的事情很多,关键是要发展村里的经济,让官锋村远离贫困,真正地富起来。”胡江兵说,“还好,在村里,我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有官锋村干部和我一起努力;在村外,我又有一个强大的‘娘家’在支持着我。”
胡江兵说的这个“娘家“,就是铜陵市委办。市委办机关党总支作为帮扶工作的坚强后盾,发挥优势,多方争取资金,组织实施了一批项目:为10户贫困户争取到一个光伏扶贫项目并完成建设安装,帮助25户贫困户申请最低生活保障和65名残疾人申请生活补助;争取义安区援建项目资金16万元,对村庄3.8公里主干道路实施了亮化,沿途村民高兴不已;争取县财政专项资金4万元,实施了3.5公里组组通砂石路铺设工程;投资27万元,实施了1.1公里村组道路水泥硬化工程,其中16万元来源于县财政投入,剩余11万元由市委办解决;投资15万元,改造了村党员活动中心、老干部活动室、村社区服务大厅;获得多方支持,开展环境整治活动,改善居民卫生状况,由义安区援建3个垃圾屋、市委办赠送20个垃圾桶,聘用4名保洁员进行日常保洁……
“娘家”的支持给了胡江兵无穷的力量,让他放心大胆地投入到为村民致富的工作中去。这些项目的实施,大大改善了官锋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为官锋村脱贫攻坚奠定了坚实基础。
因工作需要,胡江兵于年初回到了原单位,市委办紧接着又选派了另一位干部接过了接力棒。听说他要走,不少村民都红了眼眶,贫困户吴小蛇说:“听说胡书记要走,大伙儿都舍不得,胡书记来我们村之后,经常到我们家来问寒问暖,了解困难,把我们的事情都放在心上,记在他的本子上,他是个为民服务的好书记!“
“胡江兵同志为官锋村的发展规划了长远目标,思路开阔,因地制宜,他用智慧和汗水为村里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接力棒传到我手里,身感责任重大,接下来我会像钉钉子一样,一锤接着一锤钉,扎实做好接下来的扶贫工作,不脱贫不脱钩!”新上任的官锋村扶贫工作队长、第一书记谢志平坚定地说。
“扶贫不搞高大上,因地制宜效果好,不好项目不引进,脱贫致富才能早。扶贫不能生搬硬套别人的经验,那种听风就上的‘一窝蜂’做法只能让扶贫工作走向尴尬境地。”汤沟镇党委书记朱德兴这样评价胡江兵,“他善于结合当地实际,勤于思考,用智慧向困难挑战,挖掘利用好现有资源,制定出真正适合当地发展的‘金点子’,找到了脱贫致富的‘金钥匙’,让官锋村的广大干群看到了希望,村民们个个摩拳擦掌,正准备大干一场,开启发家致富新路径,书写官锋美丽、富裕、和谐新篇章。”(乔婷)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朱文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