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与文化同美 文明为山水增辉
——枞阳“五化同步”打造特色美丽乡村
行走在枞川大地,一路都是跃动的美丽,到处彰显着美丽乡村建设带来的喜人变化。一条条平坦洁净的水泥路环绕田野、穿越村庄,一座座整洁的农家院落美景如画,一排排整齐的行道树木绿意盎然,一面面弘扬传统文化和美德的文明画墙润泽乡土民风……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按照省市的部署要求,站位加快建设“四个枞阳”的战略高度,把工作理念聚焦在“提升群众的幸福度、激发群众的获得感”上,以全域化、精细化、人性化、经营化、合力化“五化同步”推进为基调,不断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着力打造具有枞阳地域特色的农民幸福生活家园。
着眼全域化,构建“建点、连线、成片”三幅篇章
我县顺应省委、省政府号召和广大农民群众的热切期盼,提出了“建点、连线、成片”的建设理念,构画了全域覆盖的壮丽蓝图,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建成100个左右中心村,到2019年,实现县域中心村全覆盖,全面改善和提升乡村人居环境。高标准编制全县村庄布点规划和建设详细规划,围绕浮山大旅游景区的“一心”,桐城派文化鼻祖方苞故里的义津镇、非遗文化东乡武术的周潭镇“两点”,和浮山文化生态游、大山瑶湖田园观光游、岱鳌渔乡风情休闲游三条旅游精品路线,推动形成“一心、两点、三线、四片”的枞阳美丽乡村建设新格局。
“我们着重从是否符合村庄布点规划以及自然风貌、村级班子战斗力、群众基础、产业发展等方面把关比选,实地查看、综合审查、择优选定。通过突出规划引领,做到与村庄实际相结合、与人文资源相结合、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与乡村旅游相结合,进一步提升中心村建设的档次和品味,省级中心村委托市级以上规划设计单位编制设计。”县美丽办负责同志介绍道。
结合“三线三边”及自然村环境整治,以中心村为纽带,提升“串点连线”间的环境效果,打造若干个美丽乡村示范带、示范片,变“盆景”为“风景”,实现区域覆盖,全域协调。
注重精细化,彰显“宜居、宜业、宜游”三种特色
坚持“建一个成一个”,积极探索多元化的建设模式,将每一个中心村当成一件精品进行打造,构画出一幅精美的美丽乡村图景。重点抓好“三清四拆”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了“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转、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长效机制,积极推广农村环境卫生市场化保洁运行,每个中心村自主聘请1-2名保洁员进行“全天候、全覆盖”管护,县财政对建成的省级中心村、县级中心村每年各补助5万元、2万元管护经费。
以兴业富民为核心,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致力“一村一品”规模化、品牌化建设,培育特色产业强村,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推进美丽乡村逐步向“美丽经济”转身。利用县内西部苗木花卉产业优势,推进麒麟、义津、钱桥等乡镇加快建设产业基地;利用沿江及白荡湖等丰富湖泊资源,推动藕山、汤沟等地加快发展水产养殖业等,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
厚植文化元素,把文化“植”入村庄,“种”进群众心里。深度挖掘整理人文资源,精心设计载体,建设名人文化陈列室和创业展示馆,窗口展示枞阳厚重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和创业创新精神。钱桥镇学堂凹中心村围绕“姚鼐新故里、人文学堂凹”主题,建成了文化大舞台、姚鼐纪念馆、农俗文化陈列馆;金社向荣中心村建设刘大櫆陈列室;义津增丰中心村建设创业展示馆等。结合我县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契机,打造生态休闲、名人故里游等乡村旅游精品线路。铁铜新丰中心村利用近4000亩沙滩自然资源,打造特色金沙滩旅游休闲度假胜地;麒麟岱鳌、白梅岩前、钱铺鹿狮等村分别依托岱鳌山、白云崖、三公山等优势旅游资源,高起点规划建设中心村,谋划建设自驾游基地,为下一步旅游深度开发奠定基础、创造环境。
体现人性化,统筹“农民、党政、社会”三位一体
规划怎样编,建设点怎么选,项目怎么干,建成怎么管,都让群众全过程参与。充分发挥村民理事会的纽带作用,从改水改厕、垃圾处理、排水排污、供水供电等关系群众生活的设施建设入手,让农民群众感受切切实实的获得感,激发他们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热情。全县共成立以“五老”人员为骨干的美丽乡村建设理事会、监事会55个,组建“群众之家”、“妇女联盟”、“老年协会”等群众组织80余个,发动30000余名群众投工投劳,群众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决策、实施和管理工作热情高涨。
各乡镇将美丽乡村建设列入年度实事,广泛凝聚共识。出台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考核办法、奖补办法、资金整合管理办法等系列文件,明确中心村建设内容、任务、标准,引导美丽乡村建设有序推进。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通过送戏、送文化、送科技下乡600多次,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开展“身边好人”、“文明户”评选活动,培育和倡导文明乡风。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开辟专版专栏,及时广泛宣传美丽乡村建设有关政策、典型事例和经验做法。
建设经营化,激发“资金、资产、资本”三大活力
树立“经营”理念,将中心村当成“项目”来建设,激发“三资”活力。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持续加大财政专项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国土、环保、水利、交通、危房改造、财政“一事一议”等涉农项目资金整合力度,做到应整尽整、倾斜投入。
充分利用集体资产和大量的闲置土地,做好借力文章。周潭大山中心村依托“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绿色小康村”品牌,将6300亩集体山场流转经营,形成了“山顶松和杂、山腰竹和杉、山脚果药茶”的生态林模式,发展生态经果林产业。以外出成功人士和村内能人为依托,拓宽社会人脉资源渠道,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参与美丽乡村建设。横埠横山中心村通过市场化运作,流转土地3800亩,引进投资1.5亿元的上海恒瑞农林发展有限公司,发展景观苗木和现代农业。浮山浮渡中心村引进了江苏客商投资1亿元的安徽现代家庭农场和上海联统投资公司投资5000万元的安徽金谷生态林业观光园。逐步加强融资力度,积极探索PPP模式整体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推进合力化,持续创新“联动、合作、长效”三项机制
加强“县、乡、村”三级联动,把美丽乡村建设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起来。各乡镇党委书记负总责,党委副书记主抓,落实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化、项目推进目标化、目标落实责任化的要求,制定“路线图”、划定“时间表”,算着干、现场看、盯着办。严格落实三项调度、定期通报约谈、蹲点督导指导等机制。充分发挥工作微信群“传达任务、通报情况、交流经验、收集意见、实时调度”平台作用,督学相济,互赶互创。
实行“四个一”模式,即一名县领导领衔,一个县直单位牵头,一批县直单位参加,共同帮扶一个中心村。县直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建立健全互通机制,在工程招投标、项目资金整合、建设进度督查等方面,密切配合支持,开辟“绿色通道”,提供优质服务。两年来,全县县直单位共提供帮扶资金3000余万元。
清风拂面,清爽宜人;举目所见,美景连连。今天的枞阳乡村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幅幅秀美画卷多姿多彩、美轮美奂,各具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正向我们走来……(汤柯 蒋骁飞)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朱文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