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公山白茶基地
“土地承包期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这一下我心定了。”会宫镇种粮大户陶永春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后,终于把悬着的心放下了。由于土地二轮承包即将到期,他对流转过来的3110亩土地一直不敢投入太大,总担心承包期满后又流转给了别人。现在有了政策支持,他准备再购置几辆大型农机,大干一场。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新时代农业农村农民擘画了宏伟蓝图,对枞阳实现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跨越具有极其重大意义。
土地承包期延长让新型农业主体吃下定心丸
像陶永春那样,经营规模在5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全县共有2157户,经营耕地面积43万亩,占全县51.8%。自土地确权工作启动以来,我县扎实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22个乡镇和1个省级经开区,共240个村、218159户农户、 75.16万亩耕地实现了“地定权、人定心”,为稳定提升承包大户经营预期、加快推进土地流转、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和服务主体提供了有力支撑。截止目前,全县新型农业主体累计超过4300个,其中专业种养大户2874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43个、家庭农场838个、农民合作社478个。各类主体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和电子商务,大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成为建设现代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主力军。
下一步,枞阳县将在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土地确权成果,重点围绕确权赋能,加快建立县乡农村产权交易机构,完善交易体系,制定交易办法,积极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林权等流转交易,培育一大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的建设主体。
推进绿色发展给农产品擦亮金字招牌
虽已深秋,雨坛乡黄公山上的白茶生产基地还是一片绿意盎然。该基地自建立以来,积极推进绿色生产,推广病虫害生物防治、物理防治,施用有机肥,建成了标准化茶叶生产基地2300亩、加工基地10000平方米,生产的“黄公山”高档白茶、黄金茶先后获得绿色食品、“安徽省著名商标”、第十届“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特等奖等称号,年销售收入5000余万元。目前,该基地正着手以茶园和加工厂为载体,与周边农户合作,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发展集采摘、观光、农事体验为一体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让“黄公山”这一农产品品牌放出璀璨夺目的光芒。
近年来,枞阳县秉持绿色发展理念,积极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大力实施农产品安全工程,重点围绕水产品、畜禽等县内主导农产品,开展农残速测工作。同时,通过以奖代补形式,支持新型农业主体开展品牌创建和申报“三品一标”认证,目前全县建成乡镇农产品农残检测室23个,获得“三品一标”认证产品43个、省著名商标13个、省名牌产品8个,为农产品增添了一抹绿色底色。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提出了目标方向和战略举措,枞阳县将以报告为指引,以创建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为抓手,突出抓好标准化生产,推进“三品一标”认定认证,打造更多具有枞阳地方特色的绿色有机农产品,把枞阳农产品招牌擦亮。
发展循环农业让天更蓝水更清
座落在藕山镇大港村的中平肉牛养殖场,现存栏优质杂交肉牛200余头,年出栏100余头,是全市较大的肉牛场之一。该养殖场积极推进农牧结合,先后从周边农户流转耕地500余亩,其中种植美国优质牧草205亩,其余用于种植绿色水稻。养殖场通过将牲畜产生的粪便以及其它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后,转变成优质有机肥,用于种植牧草、水稻,发展高效循环农业,出栏的肉牛品质好,在市场上供不应求,种植的300亩水稻也因为施用有机肥被早早预订,取得了良好的生态和经济效益。
党的十九大召开后,养殖场负责人方中平更加信心满怀,他计划与周边学校和农户合作,建设一座中型沼气厂,将沼气直接供给学校师生和周边农户使用,变废为宝,既可增加收益,又美化了环境。
今年以来,枞阳县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大力实施农药化肥零增长行动,推进养殖污染防治,在全县范围内划定了畜禽禁养区,启动了禁养区内规模养殖场关闭搬迁工作,目前区内养殖场已关闭21个,占任务数87.5%。开展秸秆综合利用,实施秸秆机械化还田民生工程,完成秸秆还田35万亩,占任务数53.8%。以实施稻田综合种养“双千工程”为抓手,推进农牧、农渔结合,目前全县共发展稻田综合种养近万亩,实现了亩收千斤粮、亩增千元钱目标。
围绕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我县将积极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建设,通过建基地、抓示范、带农户,以种植业减量化利用、畜禽养殖废弃物循环利用、秸秆资源化利用等为重点,支持鼓励新型农业主体发展高效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推进农业农村和谐发展,打造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新农村。(周小兵)
稿件来源: 枞阳新闻周刊
|
编辑: 高春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