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兴则邦兴,水安则民安。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古往今来,一代代水利人为水利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古有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牵头兴修了都江堰的李冰;使黄河安流800年的王景……如今,在枞阳大地上,也有这样一群水利人,他们将青春献给了水利事业,从此,一生便与水结缘,与水利事业难舍难分。
日前,带着对水利人的敬佩,我走访了几位已经退休的水利人。
吴兆和:情系水利,余热生辉

见到吴兆和的时候,他正在五七圩泵站施工现场讲解建筑结构施工图,头顶是毒辣的太阳,地面热气熏人。68岁的吴兆和精神矍铄。
吴兆和1969年在合肥工业大学水利工程系毕业后分配到枞阳县水利局,后来虽几经调动,却一直心系水利。
2011年退休后,吴兆和也没有闲下来,受水利局委托,继续在水利事业上发光发热。
在与吴兆和的交谈中,2016年枞阳的那场大水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学水利,干水利,对水利这一块我也比较敏感。眼见水势猛烈,我当时内心特别焦急,准备给领导写请战书。”吴兆和说。就在那时他接到了组织部的电话。
2016年6月到7月,66岁的吴兆和作为技术专家跟着县里的领导在两赛流域抗洪。“老人家,把你请来,说明这个地方已经非常危险了。大堤不能破,破了这里就成了一座孤城。”县领导的一番话和眼前的形势让吴兆和深感责任之重。
由于一直关注着水情,吴兆和对情况掌握比较透彻,他立即和大家一起研究方案。“当时我拿出了5个方案,实施了4个,还有一个作为预备方案。”吴兆和说:“‘有险必到,逢险必除,除险必安’是我当时的抗洪理念,也是对自己的要求。”
三五个晚上通宵达旦地抢险让年迈的吴兆和体力不支,领导让他去休息,但吴兆和不放心,坚持在抢险一线,直到险情解除。“高血压的药都让他随身带着,生怕他出事。”老伴许珍云说。用吴兆和自己的话说,“形势严峻,就跟打仗一样”。
2017年,城区防洪应急工程开工,吴兆和受任参加五七圩泵站、五七圩堤防加固和团结圩堤防加固三项工程建设。“我主要担任整个工程施工的技术指导和质量跟踪监督。”吴兆和说。
“水利工程是百年大计,前期必须做好,地基一定要打牢。对泵站水下隐蔽工程的监督尤为重要。”吴兆和每天跟班作业,吃住在工地,一丝一毫也不敢松懈。
去年下雪时,正逢泵站基础打桩。这是整个泵站建设的关键部分。工人们分班制,歇人不停机器,24小时作业,吴兆和一直在一旁监督,施工队不停,他就不走。“那时候下雪,他就打个伞在旁边。我们让他休息,他说打桩是关键期,马虎不得,他要在一旁监督,确保工程质量。”水利局规划办主任胡跃胜说:“有天晚上,他在工地不小心摔了一跤,眼睛摔肿了,半个多月才消。那半个月,他也坚持每天来工地。”
由于工地上饮食不规律,导致吴兆和的肠胃功能紊乱,他就随身带着药,有时候边吃药边工作。“劝不动他,他有水利情怀。”吴兆和的老伴许珍云嗔怪道:“年纪这么大了,有高血压,还有关节炎,发作时走路都不行,太让我担心了。”但吴兆和总觉得自己有一份责任要去担负。
“现在五七圩泵站已经进入工程扫尾阶段。由于泵站的设计科学,现在的排涝能力提升到以前的六倍,对城区的防洪排涝及安保将起到重要作用。”吴兆和欣慰地说。
吴兆和的水利情怀伴随了他的大半生,并且还在继续着。
方正伦:坚守原则,退休不褪色

比吴兆和大两岁的方正伦两鬓已有些许斑白。同样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的的他1975年进入枞阳县水利局,直到2009年退休,一直在水利局工作。1998年因在抗洪防汛中表现突出,方正伦获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退休后的方正伦闲不住,去了外地。
2016年的那场大水让方正伦决心回到家乡,随时待命。他每天去城关防洪墙查看水情,带着一把尺子量水位,一天一次。“那场大水对我触动很大,让我觉得自己虽然退休了,但是家乡还需要我。我作为一名水利人,虽然退休离开了岗位,但责任还在,维系一方水土安全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2017年7月8日到15日,江心洲持续一星期的高水位,水利局局长方勤俭给方正伦打电话,希望他去看看,并承诺给予一定报酬。“给钱就不要谈,这是我们水利人的责任,不要一分钱。”整整八天,方正伦每天来回跑,处理管涌险情。“年轻时防汛就那样,习惯了。我很高兴退休后还能继续为家乡的水利贡献一份力量。”
与吴兆和的温和中带着一丝凌厉和坚定不同,方正伦的性格比较急,也更有棱角。遇到不合理的设计和工程质量问题,方正伦会严格指出。
去年9月,方正伦参加了永登泵站的工程建设。在永登泵站大堤迎水坡土方回填时,挖机为省事要将泥土填埋。但这样做存在安全隐患。为了保证回填土的质量,方正伦坚决要求挖除泥土。“他当时跳下基坑,背靠涵箱,大声喝道‘你们要这样填土,就先把我埋起来’。”永登泵站现场技术负责人张磊说:“他就是用这样直接而又激烈的方法阻止了工程质量问题的发生。”
跳下基坑的那一刻,他就像个英雄,白发也熠熠生辉。
“我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发现工程质量问题,我相信任何人都会站出来阻止。”方正伦笑了笑:“以前,我就因为坚持原则得罪过一些人,甚至接到威胁电话,但我不怕。工程安全大于天,有些原则我会坚守一生。”
在方正伦的办公桌上,还摆着当年洪水时量水位的尺子。他告诉笔者,这把尺子他随身携带,哪都离不开,不仅量工程,也丈量自己的内心。
徐社举:坚持不懈,是结束也是开始

今年63岁的徐社举是吴兆和与方正伦的学弟,也是曾经在县水利局一起共事的同事。和他们一样,徐社举也一直有着深厚的水利情怀。“我从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水利这一行,干一行爱一行,对水利,我有着割舍不掉的情结。”徐社举温和地笑着,如平静的河流一般宽厚温和。
2016年的徐社举即将退休,作为局里的老同志,在抗洪抢险期间日夜坚守在抗洪第一线,诊断险情,拿应急处置方案,给一线指挥员当好参谋。
2017年1月,徐社举退休了,但退休不退岗。作为一名水利工程技术人员,根据水利局工作需要,他依旧参与一些水利工程建设的相关工作。
2017年7月14日,钱铺镇井边村石湾水库大坝废弃老涵洞突然漏水,并且漏水量很大。如果长期漏水会导致溃坝,威胁下游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徐社举受水利局领导委托,和局里及勘察单位专家一起进行现场把脉,研究解决方案。
石湾水库建于20世纪50年代末,由于受当时技术经济条件的限制,筑坝、建涵材料都是就地取材,土法上马,材料、施工质量都很难保证。并且该水库无相关规划设计资料可查,老涵洞深埋在水库大坝18米以下,很难准确判断老涵洞的具体位置,处理起来比较棘手。施工过程中,徐社举和其他专家便多次前往施工现场,跟踪检查。
“按照原研究好的方案,利用钻机沿坝轴线挨排钻孔,终于将老涵洞的位置找到了。但老涵洞出口下游仍有一股清水外流,这一股水流必须进一步查清,以便进一步制定老涵洞封堵方案。”徐社举说:“老涵洞封堵质量如何,事关水库大坝安全,事关下游众多百姓生命财产安全,丝毫不能马虎。”
“退休是我在岗位上工作的结束,但也意味着新的开始,我一直都是一名水利人,只要组织上需要,我会继续在水利事业上发光发热。”徐社举的话在他那宽厚的笑容中散发出动人的光辉。
携手共进守护这方热土
风雨多经人不老,关山初度路尤长。在枞川大地上,老一辈的水利人发挥余热正当时,新一代的水利人也将会继承水利精神,他们携手前行,守护着这一方长江水域,富饶之土。
“纵然青丝变白发,水利情怀永不改!”这是他们(老一辈)对水利事业的亲身践行,也是他们(新一代)对水利未来的无声宣誓。 (杨阳)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木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