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家住横埠镇横埠村,已过耄耋之年的抗美援朝老兵任旭权至今依然能够清晰响亮地哼唱着这首《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谈起60多年前参军奔赴朝鲜战场,保家卫国的那段难忘岁月,老人依旧慷慨激昂,激情燃烧!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任旭权就萌生了参军赴朝抗战的想法。“当年朝鲜战场战况非常惨烈,我年纪又小,我的生母和继母强烈反对我去参军。那时候我在本地教私塾,还算‘吃香’,生计不愁,当时我还记得村里一个妇女说我有好日不过,偏去战场送死,因为这事我还跟她大吵了一架。我心里也很清楚,赴朝抗战就等于一只脚踏入了鬼门关,可能有去无回,但是当时我没有任何其他想法,一心就想保家卫国,建功立业。”任旭权说。
?1953年2月,朝鲜战场上中国人民志愿军捷报频传,年仅20岁的任旭权再也按捺不住了。他不顾家人反对,“偷偷”报名参了军,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独立二团,成为了一名汽车运输兵。在经过短暂的一个月集训后,便奔赴朝鲜。当时鸭绿江上的几座大桥已被美军炸毁,志愿军只能通过“水上公路”过江进入朝鲜境内。所谓“水上公路”就是在河床较平、水流较缓的河段把水底垫高,用大理石石条垫在最深,上面垫土,边上用鹅卵石垫起来,离水面50公分高,标准就是不要淹过汽车轮胎,这样公路就隐藏在了水下,汽车就可以从水下公路过去。为不被敌军发现,任旭权所在的部队只能等着天黑,趟着冰冷刺骨的江水行军。“3月份,东北和朝鲜是非常冷的,很多来自南方的士兵难以适应那儿的气候,为了御寒大家都喝上一口烧酒,傍晚8点开始秘密行军,第二天早上天亮大部队全部过江入境。”任旭权回忆道。
进入朝鲜后,任旭权所在部队暂驻在朝鲜农村,当地老百姓对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到来非常欢迎。“经常会有朝鲜老百姓给我们送吃的,帮助志愿军运输、补给战备物资,我们也会帮助他们干些农活,打扫卫生、挑水、挑粪……虽然两国语言不通,但是这种军民鱼水情给在异国他乡浴血奋战的我们带来了温暖和希望。”任旭权激动地说。由于美军飞机的狂轰乱炸,任旭权所在的部队需要转移,住进了又潮又暗还不通风的防空洞。天空上每天都有美军轰炸机在盘旋,时不时地投弹轰炸,任旭权的很多战友被炸死了,惨不忍睹。“刚开始听到轰炸机的声音我是有些害怕的,后来也习惯了,战友们教会了我很多防空技能,这让我能够在朝鲜战场上得以幸存。部队领导知道我当过私塾先生,有文化,就让我在部队从事宣传工作,报道前线战况,编写墙报,我和另外一个有文化的同志还利用空闲时间教两个连200多名战士识字呢!”任旭权自豪地说。
任旭权不仅有文化,在战场上还屡建奇功。有一天晚上他在值岗放哨,一名美国大兵潜入志愿军军营,他及时发现并连开四枪以示警报,部队迅速行动将其抓获。幸亏他的及时警觉,让所在部队免遭一难,他因此受到了部队的表彰。还有一次遭受美军空袭,部队死伤惨重,任旭权不顾生命危险,寻找伤员和牺牲的志愿军战士遗体,将其运输到安全地带,他要带他们一起回祖国!
1953年7月27日,这是一个历史性时刻,朝、中、美三方在板门店签署了《朝鲜停战协定》,战争结束了!“在朝鲜呆了四个月,时间虽然不长,但是每天都在和死神打交道,一起来的很多战友都牺牲了,战争结束时所有人都很兴奋,大家期待着和平,期待着早日回到祖国!”任旭权说。战争结束后,因为志愿军分批次回国,任旭权所在的部队在朝鲜又呆了近5个月,期间他们帮助朝鲜人民建设满目疮痍的家乡,直到1953年底,他才回国。回国后,任旭权在驻北京某部队开车,在北京他认识了他的妻子,二人喜结连理。1958年,他和妻子去了邯郸,在某部队从事汽车维修。1961年,任旭权光荣退伍了。回到家乡后,他在窑厂烧过砖,在林场当过炊事员,可鲜有人知道他是一名立过赫赫战功的抗美援朝老兵,他也从来不向别人提起他当年的从军经历。他的妻子前几年因病去世了,现有三个儿子,两个女儿,生活衣食无忧。“近年来,党和政府非常关心关爱我们这些抗美援朝老兵,政府有优抚补贴,各级领导也会时不时前来看望慰问,这让我感到很欣慰。”任旭权幸福地说。
“任老人缘好,在我们村很有威望,为人非常谦虚低调,从来不给党和政府添任何麻烦。之前只知道他是抗美援朝老兵,直到今天记者来采访才晓得他背后这么多故事。我村共有9名抗美援朝老兵,目前健在的只有任老了,他为国家做过贡献,值得我们尊重!今后我村会一如既往地关心关爱任老,让他安享晚年。”横埠镇横埠村党总支书记任良康说。(钱丙祥)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木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