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9日,笔者来到了汤沟镇大新村村民黄天义的家中,探访他脱贫后的生活。同往常一样,这一天,黄天义放完鸭子回到家,跟老伴孙小白一起择菜做饭,很快整间屋子便饭香四溢,空气里氤氲着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幸福味道。这几年,在精准扶贫政策的推动下,他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黄天义和孙小白婚后一直都很幸福,此前他们的生活虽不是大富大贵,却也能一日三餐暖衣饱食。自从他被查出得了胃癌之后,妻子的身体也每况愈下,各种疾病纷至沓来,疾病和贫困的缠身让此后的他们一蹶不振。2014年5月,贫困户的标签无情地打在了黄天义的身上。
就在黄天义一筹莫展的时候,党和政府送来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及时雨。帮扶单位和帮扶责任人倾力相助,一条条脱贫措施精准落地:帮助办理新农合费用减免、代缴养老保险、签约家庭医生、申请办理慢性病卡、申请慢性病“195”补充医保、帮助申请农业支持保护补贴……
尽管在各种补贴的接济下,黄天义两口子也能过上正常的日子,但他心想,不能再这么“等靠要”下去了,幸福是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出来的。于是在帮扶单位的支持下,又有了这些脱贫“菜单”:种植蔬菜0.4亩、种植粳糯稻18亩、养鸭2500只……
一只只鲜活可爱的小鸭子,让他的生活一下子生动充实了起来。然而,养鸭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特别是当一个人要养2000多只鸭子时,疲倦会来得更快更猛。每天早上7点多,黄天义就要把鸭子赶往2里外的水塘,为了照看鸭子,他常常在外面一呆就是一天,连午饭都是坐在田埂上吃完的。晚上6点多,他又得去把鸭子赶回来,养鸭期间日日如此,甚是辛劳。但是当他看着鸭子越来越肥大的时候,他又觉得付出再多的汗水都值得。
对于黄天义来说,每年腊月就是他的收获季节。一只又一只生态健康的农家土鸭被运往市场,换成一沓又一沓的钞票又回到黄天义的口袋,那一刻他终于明白,看得见的劳动生产真的可以转换成看不见的幸福感觉,原来这就是帮扶干部口中的“勤劳致富”。尝到了这个甜头,他的信心倍增,他决定来年扩大养殖规模。在党和政府的帮扶关怀下,在他自身的不懈奋斗下,去年,黄天义成功脱贫。
如今,黄天义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光是养鸭,每年就能收入5万元,此外还有卖粳糯稻和鸭蛋的收入,以及贫困户自主经营收入补助等等……谈到日后的生活,黄天义和孙小白都坚信一定会更加美好。
百种弊病,皆从懒生。在决定自主脱贫之前,黄天义也曾迷惘过,而如今的他每日不再坐等救济,而是选择用双手创造幸福生活。“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甘于贫困。黄天义的这种自强不息、自力更生的精神值得所有人学习,同时也该引起我们这些帮扶干部的反思。”大新村党总支书记杨信来说,对贫困户的帮扶不应只停留在物质层面,精神层面的帮扶更加重要,唯有让他们意识到“只有勤劳才能创造美好生活”,帮助他们改变生活陋习和懒惰性情,树立脱贫的决心和信心,才算真正达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目的。(黄媛媛)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木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