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枞阳 >正文

社工扶贫 乡民增收

时间:2018-12-22 16:23:40

  11月26日,枞阳县钱桥镇朝阳村一级残疾人士方腊梅正在家中做着塑料包装。只见她一折、一叠,一收,两三秒的工夫,一对塑料手套就包装完成。这样的工作,方腊梅一天能完成1000副左右。“1副手套1分8,100副就是1块8,1000副就是18块,一个月她能赚到500多元。”方腊梅的父亲方起来告诉记者,女儿自小患小儿麻痹症,肢体、语言都有障碍,成年后一直无法外出工作,没有收入来源。“现在好了,有了一个在家就能做的营生,这都多亏了盛老师!”

  方起来口中的盛老师名叫盛敏峰,是枞阳县义津镇先让小学的一名老师,也是枞阳县清荷社工服务中心的负责人。作为土生土长的枞阳人,盛敏峰一直渴望通过自己的力量帮助家乡的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我一直很关心农村发展,特别是对农民的生计生活尤为关注。”

  2018年初,盛敏峰调查发现,他居住的义津镇菁华村“三留守”人员(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较多,全村人口户数104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123户,共计296人。“这么多人,如果仅仅依靠志愿者上门救助不现实,关键还是要帮助他们寻找一个可以赚钱的营生!”经过前期到贫困户家中走访交流,切实了解他们的现状和需求意愿,盛敏峰心中实施项目的面貌愈来愈清晰:一是针对扶贫户家庭里体弱多病或者行动不便的成员,应当主要提供能够让其维持生计、自力更生的服务与帮扶;二是针对扶贫户家庭里有劳动能力的成员,应当主要围绕能力提升、就业创业、生计发展等提供服务。

  “有能力的青壮年都出去务工了,留下的都是体弱多病或者行动不便的贫困户。有些还要照顾家中老人和孩子,无法出门务工,最好的方式就是找一份可以在家中的工作。”针对这一特点,盛敏峰所在的清荷社工服务中心最终选定了塑料包装这一简单易行的自筹项目。

  “塑料包装简单好学,在家里就可以完成。”盛敏峰随即前往“塑料之乡”桐城市寻找合作的塑料包装厂商,并与一家塑料制品公司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同时,项目组制定了详实的工作计划,将帮扶的贫困户资料登记在案,并分成三个扶贫片区:杨湾片区、义津片区和浮山片区,各负责人按片区对贫困户进行培训,做到包片到人,帮扶落实到位。

  “在扶贫的道路上,也遇到过困难。”盛敏峰说,刚开始,贫困户们包装塑料产品的速度慢,产品质量不高,收入也就不多,不少人打起了退堂鼓。盛敏峰鼓励大家不要气馁。他时常顶着骄阳,冒着酷暑,带着笑脸给帮扶村民发货、送货,用真诚感动着大家。针对个别屡次失败,试图放弃这份工作的贫困户,盛敏峰一次次上门,手把手地指导帮扶村民。

  枞阳县义津镇胜利村贫困户徐秀英年届六旬。丈夫早逝后,两个儿子一个得了肌肉萎缩症,一个又得了精神病,每月徐秀英只能依靠300元低保生活费照顾一家三口。得知情况后,盛敏峰多次上门教学,不厌其烦地指导与示范,直到他们熟练掌握。

  “塑料包装就如同插秧一样,首先要明确操作要领,刚学时只需追求质量,时间长了速度自然也就上来了。”终于,在盛敏峰的帮扶下,徐秀英的家庭收入稳步提高,老人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盛老师,您真的是我们家的贵人啊!”

  受惠的不仅仅是方腊梅和徐秀英。如今,已有163户家庭踊跃参加到该项目中,掌握了塑料包装的新技能,群众增收达七万余元;其中30户为贫困户,每月每户人均增收300余元。而在盛敏峰的影响下,更多的群众积极加入志愿服务队伍,助力贫困户脱贫。

  盛敏峰说,下一步,他打算建立一个“扶贫驿站”,搭建精准扶贫服务平台,连接各方资源,拓展更多渠道,帮助更多贫困户树立自我脱贫的信心,走上脱贫与稳定增收并济的道路。路璐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编辑: 木子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