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笔者来到池州长江大桥项目施工现场, 237米的主塔直插云霄,气势恢弘。虽已寒冬,但项目施工现场热度不减,一块钢箱梁被吊起悬在空中,项目书记刘东尚告诉笔者,这看起来不大的一块足足有300吨,最快要花6天才能安装完毕。
池州长江大桥是安徽省高速公路网规划中“四纵八横”“纵三”——济祁高速的控制性节点工程,大桥起自枞阳县会宫,止于池州殷家汇。全长41.026千米,其中长江桥长5.818公里,为双塔双索面斜拉桥,主塔为花瓶形钢筋混凝土结构,主跨828米,塔高237米,在国内同类型桥梁中跨度位列第四。
两大创新填补国内空白

主塔从外观看上去比较光滑细腻,实际上是采用了一种新型的结构体系——皮肤功能混凝土,为国内首创。据项目书记刘东尚介绍,这种皮肤功能混凝土能发挥像皮肤一样的作用,保护内部“骨骼”。不仅能够明显改善整体主塔的外观质量,也可以极大地提高主塔的耐久性和抗裂性能,增强主塔结构强度。
除了皮肤功能混凝土外,池州长江大桥还有一项创新打破了国内空白。
项目书记刘东尚指着大桥主塔上端的琉璃黄色钢球告诉笔者,这六枚钢球里包裹着6道钢横梁,采用了国内首创的分组集聚锚锚固工艺。
所谓集聚锚,就是集合锚固在一起。108根斜拉索将分六组集合,分别依次从6颗琉璃黄色钢球中穿过,锚固于上塔柱横向的六道钢横梁上,整体呈放射状伸向桥身。刘东尚介绍,比起一般大桥斜拉索锚固在主塔上部的混凝土索塔上来说,采用分组集聚锚锚固工艺对塔柱的损害更小,使用寿命更长,能够有效解决索塔斜拉索锚固区混凝土开裂的业界老难题。
不仅在工艺上有诸多创新,在外观上,池州长江大桥也首次提出“佛手、佛珠、佛光”理念,主塔犹如双手合十,六道钢横梁如佛珠,108根斜拉索寓意佛光,融入了九华山佛教文化,特色鲜明。

把池州桥打造为幸福桥
中交二航局池州长江大桥项目部团队工作人员大多来自五湖四海,平时工作“五加二”、“白加黑”更是家常便饭,很多人一年都不能保证回一次家。
来自内蒙古包头的项目副经理李向阳就是其中一位,他曾负责引桥的施工,全长2.5公里的引桥点多线长,施工组织难度很大,他每天起早贪黑,没日没夜的泡在工地,一年下来,连鞋都换了五六双,可换来的成效令人惊喜:引桥451根钻孔桩合格率100%,全部为I类桩,152幅墩身不仅外观质量好,保护层都在95%以上,这在业界都是令人翘首以盼的成绩。
在完成引桥桩基和墩身施工后,他又服从安排,担起主塔施工重担。“大桥看主塔,主塔看向阳”这是流行在项目部的一句顺口溜。皮肤功能混凝土是集中他和他们这个团队历经百余次实验失败,再实验,再失败,直至试验成功。在这个过程中,有些人有了放弃的想法,但每看到李向阳坚定的目光时,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在项目攻坚的这段时间里,李向阳的妻子住院也没能回去陪陪,儿子想爸爸了,也只能视频一下,用泪水刷一下屏幕。
“我的职业生涯已经有30年了,一辈子都在为别人建桥,这是第一次为家乡建桥,能够参与家乡的桥梁建设,我感到很荣幸。”老家在汤沟镇的刘东尚感慨道。“我们想把池州长江大桥打造为幸福桥,让所有的参与方、见证者都能感觉到幸福感。”(周若扬)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木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