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从村里来了第一书记,道路变宽了,车子能开到家门口了、路灯亮了、广场多了、垃圾少了、来新村部办事心情都舒畅啦。”短短几句话,却道出了岱鳌村百姓对家乡蝶变的惊喜之情,而他们交口称赞的“第一书记”便是麒麟镇岱鳌村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崔光庆。
岱鳌村坐落在枞阳县最西北,属麒麟镇,是省级贫困村。2017年4月,时任市农委副调研员崔光庆扛起了重担,积极俯身扶贫一线。三年的时间里,在崔光庆和村两委不懈坚持下,逐一攻破道路、贫困户增收就业等问题。2018年该村高标准出列,80户贫困户顺利脱贫,贫困户也由2016年134户,减少到目前14户,贫困人口发生率目前为0.97%。
“第一件事,进村入户,遍访贫困群众。”
岱鳌村辖31个村民组、962户4015人,2016年村集体收入才只有5000元,产业基础亦是白纸,此时的岱鳌犹如嗷嗷待哺的婴孩,亟需养分的供给。
面对这种情况,崔光庆从未懊恼,田间地头有他的身影,千家万户他细致交流。脚下沾泥,心中便有力量,他多次在村党员大会上宣传各级党委政府的扶贫及惠农政策,指导、帮助村“两委”工作;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带领21位村“两委”干部和部分党员代表到义安区的胥坝乡群心村、天门镇金塔村参观美丽乡村,开阔发展视野,2017年,共建设村组道路18.8公里,2018年,道路提升工程18.2公里,实现道路村组通、户户通,同年完成了文化广场及部分污水管网改造工程,村居环境面貌得到极大改善。

只有“把好脉”、“开对药方”,才能彻底“拔掉穷根"。岱鳌村的贫困户余传圣深有其感,妻子患尿毒症多年,为了摆脱家庭的经济困境,不服输的他尝试着养殖国家地理标志枞阳媒鸭,效益却不高。百思难得其解的他,在崔光庆主动对接、精准帮扶下,2018年,获得了农业项目补贴7.5万元,扩大了养殖规模,饲养了1万余只媒鸭,年纯收入达到10万余元,不仅自己脱去了贫困户帽子,还安排了2户贫困户就业。
贫困户吴德华,患有脑梗塞、中风后,记忆力严重衰退,2018年又犯了胃穿孔,有时连自己家里人都不认识,但是因为扶贫走访,日常的嘘寒问暖,他对崔光庆却甚是熟悉,经过他家门口时,吴德华就在老远路上喊着:“崔书记,来我家坐坐呀。”每次听到这句话,崔光庆心里暖暖的。
“输血”虽快,不如“造血”之稳,“产业”就是乡村扶贫元气所在。
县区贫困状况千差万别,不可能按照同一模式去践行,就需要挖掘出其地区特色,取得实实在在成效。崔光庆经过前期摸底,对村里的资源状况了然于心,“我刚来时,村里就只有一点点水库和5000亩的山场。为了更好找到切入点,我回到农委‘娘家’,邀请专家实地考察、论证,初步形成特色产业扶贫发展思路。”崔光庆说。
2018年,该村成立了白茶种植农民合作社,利用村集体经济项目资金16万元、党建引领10万元项目经费、县财政支持出列村项目经费19万元以及贫困户贷款入股98万元参与村集体合作社,共同投资白茶基地。目前已经栽种茶苗150亩左右,待栽的还有200亩左右,让村民在享受红利同时,实现在家就业,壮大了集体经济,带动32户(垫资入股)贫困户每户分红增加收入500元,10户贫困户每户增加务工收入2000元以上。
黄牛养殖基地项目、枞阳媒鸭项目、稻田养龙虾项目、白茶种植基地项目,岱鳌村以这四大特色产业为引领,甩掉了“贫困”的帽子,村集体经济也由2016年5000元攀升到2018年20万元,今年预计会达到60万元。
“内外兼修”、“丰筋健骨”,山树掩映下的岱鳌村,路畅、民安,产业兴,扶贫的脚步也从未停歇。“三年时光虽很短暂,但却让我对岱鳌埋下了深深地感情,也希冀着岱鳌能够发展升级,抓住全域旅游契机,揭开美丽灵气的岱鳌山神秘面纱,走近大众的视野。”崔光庆和村两委这样规划着,“心中岱鳌”也在一步一步地筑就着。(吴玉婷)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木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