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走进会宫镇安徽榈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温室大棚,村民杨靠党正在忙着给草莓浇水。谈起现在的工作,他高兴地说:“我年龄大了干不了重活,到园区打工,大家都很照顾我,做一些除草浇水的简单工作,收入还不错,去年已经成功脱贫了。”从贫困线到致富路,杨靠党身后的“扶贫大棚”让他迎来人生的华丽转身。作为安徽省蔬菜标准园,榈源农业公司按照“基地+贫困户”的方式,带动10名贫困户长期在此务工,年增收1万元左右,产业扶贫效果显著。
近年来,我县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主攻方向,大力培育扶贫支柱产业,因地制宜推动产业扶贫发展,确保每个贫困村都有主导产业、有项目基地、有带动企业,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有脱贫项目、有稳定增收渠道,变“输血”为“造血”。
枞阳县佳家好家庭农场位于会宫镇建设村,农场拥有200亩菊花基地,另外还种植了一千多亩的水稻。行走“菊海”,清香弥漫。十多名工人正在采收菊花,每采满一篮,倒进塑料箱,直接运到烘干厂房。“建设村土壤肥沃,是种植中药材的理想场地。”企业负责人张兴国介绍,农场主要栽种大皇菊、野菊花。眼下,大皇菊迎来收获期。“大朵的金丝皇菊论朵卖,经过70多个小时‘慢烘干’,一朵可卖十多元。”
种植基地和烘干厂房用工量大,让众多留守妇女和有劳动能力的老人,找到了务工增收新渠道。“农忙时,每天有上百人同时劳作,我们按天付工资,每年到农场来务工的,最少都可以拿6千元,最高的可以达到两万元。”张兴国说,今年农场和42户贫困户签订了协议,由农场免费提供花苗和化肥,菊花成熟后由农场统一回收,既解决农户增收致富问题,也让烘干厂房“吃得饱”。
为了更好地激发产业扶贫动力,汇聚脱贫攻坚合力,我县在确定扶贫项目时,充分考虑项目所在地资源优势、产业优势,把项目建成能够形成固定资产的实体项目,尽可能规避资金风险。2018年对全县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主要实施入股项目,共拨付2380万元用于支持村集体合作社发展,再由合作社按每户2千元的标准为贫困户垫入股资金,每年贫困户都可以拿到收益分红,2019年财拨资金上涨到2890万元。推动“新型经营主体+贫困户+基地”的合作模式,引导贫困群众采取“带资入股分红、土地流转收益、基地务工就业”等方式参与基地生产经营管理。
秋天的下午,位于藕山镇白荡湖村的绿丰合作社里已经热闹了起来。在这里,360亩瓜蒌迎来丰收季,走进瓜蒌棚,映入眼帘的是挂满棚子的一个个“金元宝”,只见棚子里数十名妇女左手寻瓜、右手持剪,动作娴熟,手起瓜落;再看田埂上,村中老汉将瓜装上车,运往合作社;合作社一片空地上满地金黄,村民们一边去瓤取籽清洗,一边晾晒瓜蒌籽。
“月初我就来打零工了,活不累,每天有七八十块钱收入。”年近古稀的刘老汉笑着说道。像刘老汉这样的“高龄”工人,合作社有不少。“合作社自前年创办以来,固定用工贫困户7人,每人每年工资一万多元,遇上瓜蒌成熟期,前来打零工的人达到三四十人。除此之外,还有55户贫困户合资100万入股合作社,平均每户每年可以分红1.5千元以上。”绿丰合作社负责人胡旺章告诉笔者。
枞阳县是农业大县,却不是农业强县。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自主农业品牌,这也跟每个村缺乏特色农业产品有着很大的关联。着眼这一实际,并贯彻上级部门有关文件精神,我县决心打造“一村一品”示范点,大力推进“万千工程”项目实施,唱响农业品牌,进一步为产业扶贫服务。
官埠桥镇宋马村红盘山脉,海拔150-300米,安徽红盘山生态林业公司利用原生态自然环境,发展生态白茶种植,经过持续6年的开发创新,所生产的众吾白茶今年产量达6千多斤,每年三四月份,一千多亩的茶山上,七八百人同时采茶,场面蔚为壮观,其中大多数是周边村镇的贫困户,短短不到一个月的采茶期,每人可以赚取几千到上万不等的工资,在带动贫困户脱贫的同时,众吾白茶还通过茶叶绿色食品种植和休闲农业建设,积极打造“春季有茗茶、四季有花开、夏秋有瓜果、垂钓有中心”的现代农业休闲胜境,推动茶旅融合发展。
风吹稻浪,金黄的底色昭示着丰收的希望。在藕山镇施祥龙家庭农场,负责人施祥龙高兴地告诉笔者:“我今年龙虾收益20多万元,种植出的稻虾米,每斤米可售5元,去年我就已经成功脱贫了。现在,我的农场还带动了周边的村民一起种植水稻,总面积近万亩。”据了解,施祥龙早年是村里的小能人,在家种地兼跑运输,妻子照顾家庭兼管两个孩子上学,日子过得其乐融融。然而11年前,施祥龙被确诊为尿毒症,四处求医让原本幸福的家庭陷入困境。幸运的是,妻子的肾源匹配,挽救了施祥龙的生命,但家中也因此欠下治病的十几万元外债。施祥龙说,2014年他家被确认为贫困户,扶贫政策很好,但贫困户不能什么都依靠政府,他立志要脱贫。于是他流转田地种植水稻,创办了家庭农场。后来又尝试稻虾混养、循环养殖降低生产成本,如今,施祥龙不但自己脱贫致富,还带动了附近12户贫困户就近就业。乔婷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木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