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枞阳 >正文

徐虎猛:扎根家乡谋发展 致富不忘桑梓地

时间:2019-11-11 07:57:55

  东山村的王家山水库,三面环山,水面宛如翡翠。在水库附近亭台里,有人在垂钓享受那份心静如水,有人在遨游书海享受宁静安逸,还有几只羊正悠闲地在草地上散步,一幅祥和画面呈现在笔者眼前。

  每到周末,人们都会约上亲朋好友,或品尝农家菜,或欣赏水库美景,在这里尽情享受田园风光带来的乐趣。徐虎猛看着自己的农家乐越来越好,也乐在心里。

  2004年徐虎猛召集了一帮老乡在外省做土建工程,“刚开始只是做劳务承包,招木工、钢筋工,后来渐渐越做越大”。2017年,徐虎猛回老家过年,发现水库附近风光秀美、环境清幽,让他萌生了回乡创办农家乐的想法。

  “现在流行乡村节假日旅游,办个农家乐,既可以实现创业想法,也可以照顾到家人。”徐虎猛说道。

  在乡、村的帮助下,他流转荒地,创办了东山生态养殖扶贫基地,开始种植蔬菜,养殖鸡鸭、牛羊,建设了一个集休闲、观光、养生功能为一体的乡村农家乐。

  随着近几年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徐虎猛看准时机扩大经营,经营面积扩大到700亩,并新建了10间可供休息的房间,用最好的服务,让客人宾至如归。如今,搭载着乡村旅游这列致富“快车”,徐虎猛的农家乐生意蒸蒸日上,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而且圆了自己的“创业梦”。

  但创业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徐虎猛也遇到过难题,受猪瘟的影响,生猪价格曾一度下跌,很快就赔了180多万元,“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政府工作人员指导我申请中小企业贷款,积极与银行对接,补充了企业流动性资金周转。”徐虎猛说,当地政府还为他争取扶贫政策,这一件件实事,都帮助他减轻了在创业初期的负担。

  2017年,东山生态养殖扶贫基地经过申报、自查、审核等程序,从全县182户食宿农户中脱颖而出,并最终通过县委组织部实地审核,成为枞阳县干部(人才)教育培训“三同”实践基地现场教学点。“三同”实践基地是干部(人才)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的有效载体,我县首批实践基地现场教学点只有5家,东山生态养殖扶贫基地便是其中之一。

  致富不忘乡邻,为了让更多的贫困户脱贫,徐虎猛的基地采用了“5+5+10”模式,即长期帮扶5户贫困户,为5户贫困户提供猪仔、羊羔、鸡苗等帮助,为10户贫困户提供临时就业。据徐虎猛介绍,“公司综合产值约309万元,年利润约120万元。基地实行“4个统一”模式,即统一提供幼崽,统一提供饲料,统一提供技术服务,统一提供销路,若牲畜死亡,损失由基地承担,保证每位帮扶贫困户每人年平均纯收入不少于4000元。”邻村的贫困户钱桂枝在基地靠做临时工来挣钱养活一家,“我在这里务工,主要负责一些负责洗碗、打扫卫生等,每年有1万多元收入。”钱桂枝告诉笔者。

  “能当选为县政协委员我是自豪的。但责任第一,荣誉第二。”徐虎猛告诉笔者。自从担任起县政协委员后,积极参与政协组织的各种会议、视察、调研。培训开会向其他委员学,调研走访向基层群众学,闲下来了向书本电脑学。徐虎猛认真履行政协委员职责,积极建言献策的同时,认真梳理当前制约养殖产业的新问题,在实地调研后关注到养猪产业发展面临不少困难,2017年2月,结合乡村振兴和自己公司发展实际,提交了《关于加大养猪产业扶贫力度的建议》的提案,从落实政策、贷款发放、加大培训、建立电商平台以及资金支持的等5各方面入手,建议进一步加大养猪产业扶贫力度,推动产业扶贫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对于东山生态养殖扶贫基地下一步的发展,徐虎猛有着明确的规划,“东山村,山清水秀、没有污染、植被丰茂,后期我们将种植葡萄、杨梅等季节性瓜果,引入采摘项目,丰富农家乐内容,同时进一步秉承绿色发展的理念,开发特色乡村旅游,相信游客会越来越多。”(陈施)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编辑: 木子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