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枞阳 >正文

张培庆:创办科艺得返乡创业园回报桑梓

时间:2020-05-14 17:11:18

  

  “疫情期间,我们经营确实是受到了很大影响,感谢园区张总给免除了一个月的租金。现在我们已经满工满产,订单已经排到了下半年了。”鹏宇服装公司负责人汪龙霞说。这几天,位于枞阳镇戚叽村科艺得返乡创业园内的鹏宇服装公司车间里,机器轰鸣、一派繁忙景象,工人们正在加班加点赶制一批发往日本的女装外贸订单。然而,就在几个月前,因为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公司流动资金出现问题,一度经营非常困难。该公司2013年入园时是个只有40余人的小作坊,在科艺得返乡创业园负责人张培庆的支持下,现在已发展170多人,工业产值达数千万元,年纳税连续4年超100多万。

  今年2月份,为积极应对新冠肺炎带来的不利影响,科艺得返乡创业园积极履行企业责任、制定租金减免方案,园区共对园内13家小微企业实施租金减免一个月的政策,总共免除租金15万元,与园区企业共抗疫情、同渡难关,以实际行动帮助中小微企业复工复产,“满血复活”。为助力抗疫,该园区负责人安徽科艺得高新科创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总经理张培庆在减免入园企业租金的同时,带头给县红十字会捐款一万元和1000个医用口罩外,还组织枞阳镇工业园区几家企业共捐款7万多元,以实际行动践行爱心企业家的担当情怀和社会责任。

  初中毕业后彭泽学艺

  1970年,张培庆出生在枞阳镇双龙村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家中人口众多共有兄弟、姐妹6人。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张培庆作为家里的长子,比一般的同龄人在思想上要成熟,老练,1990年初中毕业后的一天,他便对父母说:“我不想再继续读书了,想学一门手艺,俗话说‘荒年饿不死手艺人’,作为家里的老大,弟弟妹妹还在上学,我应撑起这个贫困的家。”父母虽不舍,但眼看家徒四壁,只好含泪答应了。临行前父母语重心长地叮嘱他:“哪怕再穷再苦,对待师父和朋友,一定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先学会做人、后学会做事,好好学艺,吃亏是福”。于是,他只身一人前往江西彭泽,跟朱师父学习木工技术。木工技术包括“大木”和“小木”,建房盖楼属大木,打家具属小木,据懂行的人都知道小木才能学到技术。有一阵子,张培庆跟着师父,天天拆楼板,架桁条。有一次一不小心,灰尘眯了眼睛,一根钉子戳通了手指,顿时血溅了一地,钻心地疼……那个年代做学徒是很辛苦的,每年跟师父学技术只有7、8个月,其余时间都要给师父家做农活。师父家在太白湖农场,家里有36亩田地,太白湖农场一望无际,没有树木,特别是“双抢”时节,在田地里干活累了,想找片树荫休息是不可能的,只有在烈日下暴晒,晚上收工时,蚂蝗爬满了腿……割稻,插秧,挑稻把……一季“双抢”干下来,汗水浸透衣服反复摩擦腰部,整个腰部都溃烂了,那些汗水里的盐,落上伤口上,刀割般的疼……

  但张培庆没有一声埋怨,咬牙坚持,勤快谦虚用心学艺,始终遵循“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祖训,逢喝上梁酒时,总是给热情好客的师父代酒,宁愿自己喝多也拼命保护师父不让他喝多。

  梁启超曾说过,患难困苦,是磨练人格最好的学校。相比今天20多岁的年轻人,当年的张培庆很早就体验到生活的艰辛。没伞的孩子,在雨天更需要努力奔跑,张培庆不善言辞,只是默默努力。经过近两年的艰苦学习,终于学会了全套木工技术,成为了一个初出茅庐的“小木匠”。

  

  怀揣80元勇闯常州

  1992年春,张培庆告别了师父依依不舍的挽留,向同村人借了80元钱,独自一人来到江苏常州,开始了漫长的打工生涯。当时只有一个强烈的愿望——摆脱贫困!根本没想到现在,自己拥有了数千万元的园区,回望过去,当时区区的80元人民币就是他全部的“创业资本”。

  刚到常州时,没有活儿干,就背着一套木工工具站在街头等活,“饱一顿饿一餐的,干一天活,工钱才13元,还不是天天都有活干。每顿只吃9毛钱一碗的阳春面,大馄饨要一块二一碗,都不舍得吃”。张培庆回忆当年,眉头紧锁神情严肃。也没有地方住,晚上为了找一个遮风挡雨的地方,蹲过常州火车站和汽车站的候车大厅,经常在瓦匠老乡的工棚里“搭歇”。迫于生存的压力,他意识到光在街头等活不是办法,必须主动寻找活路,先后到建筑工地、运输等行业给别人出力工、卖苦力。有一次,他在一栋楼房的二楼装修,有个中年男人进来看了看后,说:“小伙子手艺不错嘛,他的房子也让你装修吧,就在楼上三楼。”张培庆大喜过望,没想到自己的手艺第一次得到了客户的欣赏后,就立刻接了一单,活儿来得这么快!于是他干起活来更加认真负责了。三楼的房子装修完后,房主十分满意,说“他还有个工厂,也交给你装修吧!”后来这个生产润滑油的企业老板,把张培庆多次介绍给自己需要装修的亲戚和朋友,逢人边夸他技术好,人又实诚,给他带来了多单业务。

  张培庆在常州遇到的第二个“贵人”是一家装潢公司经理,当时他看到一家装潢公司需要木工装饰楼房的信息,便主动找到装潢公司那位和蔼可亲的经理毛总,通过交谈,毛总觉得张培庆为人诚实可信,便将那栋楼房交给张培庆装修。张培庆发现工程量挺大,为了能如期交付完工。他当即回到家乡召集有一技之长的富余劳动力,组建装璜工作队赶赴常州,在他的精心组织下,通过大家共同艰苦的努力,工程如期按质按量完成,得到了老板的肯定,并赢得了好口碑,为今后的业务量打下了基础。随着业务量的增加,他每天工作13-14小时,几乎整日都在装修现场忙碌地工作着。饿了,便同大伙一起泡一碗方便面,或吃几个夹着酱和榨菜的馒头。为实现梦想,凭着从小在农村养成的吃苦耐劳、艰苦朴素的精神,虽然工作很累,但他从没向困难低过头,而是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当年除去人员工资,他就积攒了8000元人民币,这是他人生挖掘的“第一桶金”。这桶金虽挖得辛苦,却让他初次品尝到了经过奋斗赢得成功的喜悦。

  他过硬的业务能力和为人诚实的品格,深得毛总的信任,1999年,毛总对他说,目前装潢材料市场对木线条需求量很大,你对木材品质和机械性能都很了解,不如你出技术我出资金,我们一起办个木线条厂。他将此情况告诉了父母、妻子,一开始他们坚决反对办厂,理由是手下有20多人的装潢团队,万一失败了,自己受苦不要紧,还要连累大家。为了得到家人的支持,他到常州各装潢市场进行了调查、预测市场行情,测算投资成本和效益,并告诉手下的员工办厂和装修两不误。同时让那些跟他打拼多年的兄弟们放心,年底回家和往年一样,效益不减。大家最终被他的头脑敏捷,思维清晰,敢为人先的创业精神打动了。员工们吃了定心丸,心中的疑问也就消减了,支持他办厂的也就多了。2000年,毛总另觅厂房扩大工厂规模,就把那个今世缘木线条厂转让给了张培庆,他独自办厂,需要一笔不菲的启动资金,虽然装璜事业让他积蓄了一点资金,但开办一个企业资金还存在缺口。母亲知道后,将1998年水灾后,政府补偿他家的长江大堤填塘固基工程房屋补助款,拿出来给他做部分办厂经费。当时他坚决不同意使用这笔钱,因为这是二老安身立命的建房款,他不忍心使用。但父母却说:孩子你现在办厂最需要钱,你手下的工人更需要你,他们希望你拿着这笔资金,把厂子办得红火起来,带动家乡更多的群众共同致富,办实事,做好事,造房的事以后再说。在父母的强烈支持下,他只好收下这笔钱,同时暗自决心,一定要成功!不辜负父母的殷殷期待,争取早日实现他们的嘱托。就这样他的办厂资金得到了解决。当时木线条厂地理位置好,加上他经营有方,吃苦耐劳,他每天都自己骑着电动踏板车,肩上扛着木线条送到建材大市场的各家门店,请人代销,并承诺质量保证,售后实行“三包”。很快木线条厂就做大了,经营品种不断扩大,在建材大市场也有了自己的直销门店,营业额不断攀升,从开始每天5000多元增加到2万多元。

  当时随着住房国家政策的调整,住房实行货币化,房屋变成了商品。上海、苏州、无锡、常州等经济发达地区,单独别墅、联排别墅大量开发上市,市场对楼梯的需求量大量增加,他敏锐地发现了这一商机。2003年,他将木线条厂转型生产制作高档楼梯和木门,成立了常州科艺得楼梯制品有限公司,公司的名称也源于“可以的”这三个字,寓意他们的楼梯产品质量过硬。并将“以诚待人,用心做事”作为公司的企业文化,在产品和服务上奉行“质量第一、服务之上”的理念,可靠的信誉,再加上公司不断推出新品,科艺得品牌楼梯、木门等系列产品赢来了客户的高度认可,产品以常州为中心,辐射江、浙、沪等经济发达城市,企业在当地的影响和经济效益得到显著提升。到2005年,科艺得公司每天销售5套楼梯、20多张实木门,每年盈利200多万元,在职员工100多人,科艺得的发展驶入了快车道,步入正轨。

  历史上徽商就有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通权达变的创新精神、重性重义的诚信精神、以众帮众的团队精神,这些精神在张培庆身上得到很好的体现。“徽商区别于其他商帮的最大优势在于他的文化精神。”在办企业的过程中,谦逊低调内敛稳健务实的张培庆秉持“吃别人吃不了的苦,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将诚信注入自己的血脉”;同时将“先吃第一口、先迈第一步”抢占先机,速度取胜的精神和团队合作致胜的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让自己的企业得到了“闷声大发展”。

  一个农民的儿子,没有任何靠山和背景,他靠什么行走江湖?仅仅凭着自己的诚信、吃亏、肯干和魄力创造了一份事业,其间辛苦唯有自己知道,委实不易。

  

  将企业迁回枞阳回报桑梓

  在外打拼20年,张培庆的户口一直放在家乡没有迁走,他最初的梦想没有改变,父母的嘱托没有忘记。人在外却心系家乡,始终割舍不掉对家乡的一片情怀,总想着要为家乡做点贡献,为乡亲们做点事。 2010年他与妻子商量,决定回乡创业,不忘初心。

  回乡创业也是妻子的情结,他们俩经常探讨以什么方式回乡服务家乡,造福桑梓。2010年初,刚过完春节,得知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了省发改委制定的《皖江城市带承接转移示范区省级开发区扩区暂行办法》后,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带着自己多年积攒的资金回到了家乡,开始规划实现自己发展家乡的人生梦想。在县委、县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协调下,投资项目很快落地在枞阳镇工业园区。该项目先后征地40多亩,建筑面积达31000平方米,其中厂房和办公楼共13栋,投资金额达6800多万元,顺利地注册成立了安徽科艺得木业有限责任公司,公司当年投资、当年生产、当年产生效益,实现了他多年来念念不忘发展家乡、服务家乡的愿望。

  2017年,他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号召,在自身企业发展的同时,着手实施返乡创业园项目计划,将公司闲置的厂房用来搭建孵化小微企业平台,给从外地返乡的创业人员提供厂房支持,为壮大地方经济贡献自己的力量。经过不懈的努力,在上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创办了科艺得返乡农民工创业园,并成立相应的管理机构。聘请多名专家和专职服务人员,统筹园区建设和管理事务,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健全服务协调机制。做好园区小微企业入驻孵化宣传工作,鼓励城乡居民和外出人员返乡创业,使产业集聚、人口集聚相结合。定期研究园区建设和怎样为入园企业更好服务,为壮大园区平台经济,张培庆还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亲自招商,园区企业欧洁利浴柜就是他从上海招商入园的。入园企业谦和制衣负责人严太斌是合肥市人,刚到园区时只有13名员工,张培庆从帮助他招工开始,并提供资金支持,现在已发展到员工75人,年产值达3000万,去年上缴利税60多万。张培庆经常骑辆自行车在园区转悠,了解各个工厂生产经营情况,给入园企业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为这些企业及时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他说自己在外打拼多年,也是租人家厂房,感同身受,深知在外租房创业不易。为此,科艺得返乡创业园按照“一企业一方案”的原则,对入园企业不设门槛,不收违约金、质保金,在疫情期间实施免除租金、迟交租金的同时,还积极联系市场、搭建招工平台、建立纾困资金,减少企业经营负担、降低成本,为稳就业、稳经济、稳社会大局作出积极贡献。目前返乡创业园已吸纳近22家企业入驻,其中生产型企业16家,服务型企业6家,解决当地农民工就业近千人。据不完全统计,园区企业年产值累计达2.5亿元,缴纳利税300多万元。

  张培庆说:“一人富不是富,大家富才是真正富,企业有能力就该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让大家一起来分享企业的发展成果。”正是这样的执念,他对就业扶贫有着异于常人的热情和不遗余力的投入。这几年,立足当地实际,以就业扶贫为重点,通过返乡创业园的平台,优先录用扶贫户和残疾人,目前园区贫困户家庭就业人数100多人,帮助他们解决就业,尽快脱贫,实现大家共同富裕,享受美好新生活。

  经过多年的创业发展,张培庆本人和公司得到县委、县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高度肯定。2011年,他获得安庆市“劳模”荣誉称号,2013年公司荣获县“平安企业”,“安庆市劳动模范关系和谐企业”;2014年公司被枞阳镇党委政府评为先进单位,2017年获省林业厅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18年由他组建的劳模工作室获得铜陵市劳模创新工作室。科艺得农民工返乡创业园2018年被铜陵市人社局评为“铜陵市民营创业孵化基地”;2019年被铜陵市经信局授予“小微微型企业创新示范基地”。目前已升格为省级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和省级农民工返乡创业园,为更多人创业、就业提供平台,实现共同富裕,为助力就业扶贫和经济发展作贡献。

  张培庆说,他在披上劳模绶带的那一刻,便有种强烈的、要为社会做点贡献的愿望。他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将继续发挥领头羊作用,弘扬工匠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展现新担当,实现新作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徐连祥)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编辑: 徐连祥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