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着一袋5公斤的新米,唐传云大步流星的来到了离他家有几百米远的胡奶奶家,兴冲冲地说道:“胡奶奶,我来看看你。”
76岁的胡奶奶是一名空巢老人,常年独自生活。唐传云也正是考虑到老人行动的不便,时不时就会带些米、新鲜蔬菜来探望老人,陪老人聊聊天,让老人孤独的心情得以慰藉。“她呀,真的是大好人,心里总是记挂着我们,就这米都送了好几回。”胡奶奶看着唐传云激动地说道。
在藕山镇白荡湖村,不仅胡奶奶其他村民也只要提起唐传云都纷纷点头称赞,“他们家真可谓是咱们白荡湖村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模范代表。”
2007年3月的一天,唐传云的丈夫施祥龙被确诊为尿毒症,四处求医让原本幸福的家庭变得举步维艰,欠债十几万元,两个女儿无奈辍学外出务工。面对不幸的接踵而至,唐传云选择正面迎击,瞒着家人做了肾源匹配检查,用自己的肾让爱人重生。
2015年春节还没过完,唐传云带着自已能下地的丈夫来到自家的承包田,详细规划着新年的经营方案,用她的话说,“贫困户政策已经大大减轻了我们的负担,但若想脱贫致富还得靠双手。”上农技班,学新技术,一刻也不停歇的唐传云夫妇俩初步掌握了稻虾综合种养的农业技术。
2016年新的起点,有了技术的他们开始准备甩开膀子大干一场,流转村里215亩田地种植水稻,创办家庭农场。2017年底,尝试稻虾混养、循环养殖降低生产成本,2018年又承包100亩地,一边摸索一边学习,起早贪黑开始养殖龙虾。
辛苦努力总会带来回报。2018年5月份开始,唐传云每天销售成虾300斤以上,日均销售额达到6000余元。龙虾丰产后,尝到甜头的她又继续学习种植新品种——舍弃普通水稻,改种附加值更高的富硒稻。当年,唐传云一家净收入达到了15万元,成功脱贫“摘帽”。
稻在田中长,虾在稻下游。今年唐传云又流转了近200亩土地继续播种绿色、生态稻虾米,除此之外农场闲置土地也被利用的满满当当,葡萄、桃树、瓜蒌应有尽有,果林下的鸡鸭成群结队。“4月份的时候,我们农场来了一群新伙伴,就是这400只鹅。”唐传云告诉笔者她这次依然采取的是循环养殖的模式,这样即省人工除虫成本,还能多份养殖收入,一举两得。
日子越过越有盼头的俩人常怀感恩之情,“现在生活好了,我要帮助更多困难的人,让他们的日子也慢慢好起来。”如今,他们的家庭农场带动了附近12户贫困户就近就业,还将自己的探索的养殖技术毫不保留传授给周边村民,并帮助他们拓宽销售渠道,让有产也有销。与此同时,村里常年独居的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唐传云夫妇俩也会尽最大努力去帮助他们,常常会带上自己种植的新鲜蔬菜和农产品去看望他们,为他们送上温暖。
一点一滴,一笔一画,在同奔小康的大道上,唐传云夫妇俩用心勾勒出他们的路线图。(吴玉婷)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木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