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一些传统的手工作坊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诸如人工木榨油坊,这种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民间技艺,已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难得的是,枞阳县钱铺镇钱铺村古法木榨油坊依然散发着它的醇香。她堪称民间技艺的“活化石”,凝聚着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辛勤与智慧,让世人大开眼界,重新认识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魅力。
古法木榨油这项古老的技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就有记载,距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写道:“凡取油,榨法而外,有两镬煮取法,以治蓖麻与苏麻。北京有磨法,朝鲜有舂法,以治胡麻,其余皆从柞出也。凡榨木巨者围而合抱,而中空之,其樟木为上而檀杞次之”。木榨油工艺复杂,包括炒籽、摊晾、碾籽、熏蒸、箍饼、码饼、打榨等十几道环节,工序繁杂,工时成本高,出油率比现代机榨略低,但木榨油地道纯正,可谓“古香古色古味道,天然健康原生态”,深受百姓青睐。
2017年2月,钱铺木榨油技艺被铜陵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8年5月,铜陵市人民政府公布左立雅、潘武林、潘国梁、潘光正、王成本、左俊、钱门高为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据钱铺村木榨油技艺传承人钱门高介绍,钱铺木榨油坊历史悠久,可溯源到清朝末年,钱铺村钱、左、周等八个大户合股,当地人称“八大股”,兴建了一座远近闻名的大型油坊,年榨菜籽几十万斤。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生产力的变革,这个坐落在钱家铺的油坊渐渐由兴到衰,后来油坊在风吹雨打中坍塌。2008年,钱铺村集体出资6万余元,在村部旁边兴建了一座新油坊,但由于榨体等工具年久失修,多个部件缺失和损坏,无人会整理修复,后经多方打听,才找到一位老木匠师傅,这个老师傅叫张国荣,当年已83岁高龄,制作木榨也是祖传技艺,在他的帮助下,木榨得以修复,当年7月,开始复榨。笔者有幸在第一时间记录了榨油的全过程,所拍摄的《老油坊》组图也特别幸运地在2009年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上展出,2014年,澳大利亚《亚太人文》(Asia-pacific Humanities)杂志用8个页面的篇幅刊登了摄影作品《老油坊》(组照),让更多国内外人士了解到钱铺木榨油的制作工艺和传统文化。
钱铺镇的古法榨油坊,如今成为众多摄影爱好者和游客们前来小镇观光的首选打卡点。进入初夏时节,正是油菜籽丰收后紧张的榨油时期,人们近距离接触古法榨油的操作过程,感受古老工艺的质朴,甚至进入生产现场互动体验榨油的乐趣。木榨油坊面积约160平米,坊内两个木榨,其中一个基本闲置,两口大铁锅烧得正旺,本来就是高温天气,再加上锅灶温度,油坊内闷热异常,油工基本都赤着上身,仍然汗流浃背,十几个油工分工明确,各施其职,他们当中,年龄最大的70岁,最年轻的也55岁,因为榨油一要技术,二要体力,现在年轻人不屑这门技艺,更吃不了这门苦,只有这些老油工还坚守着老祖宗传下来的传统技艺。木榨油工艺流程看上去比较简单,其实每一道工序都有很高的技术含量,也直接影响出油量和油的品质。油工先将菜籽筛选称重后放入大锅,用特制的铲耙进行翻炒,每锅约炒138斤菜籽,要炒40分钟左右,期间除了不停翻炒外,还不时从锅里抓起几粒,用“玉玺”碾碎,直至金黄,火候的掌握很关键,炒生了出油率低,炒糊了影响油的品质。炒好后晾在地上降温,等冷却后将菜籽碾碎,成粉末状。过去是用牛拉大石碾,现在这道工序改用机器了,省时又省力,这也是唯一一道机器作业。接着是蒸粉,先将一口大铁锅盛八成水,用“把柴”生火,锅口放上竹帘,盖上竹编气门盖,将水烧沸后竹帘上铺上一块长约2米宽约1.5米的“老布”,将碾好的粉末倒在上面,一次一箥箕,薰蒸过程中,用扫把和竹筷不停翻动,并隔时用手捻一下,观其熟度和湿度,凭的全是手感和经验,薰蒸环节十分重要,蒸不透,出油率不高,蒸过了,影响后期的打榨。箍饼一般由老师傅完成,箍饼用的铁环直径1尺2到1尺6不等,先将5根铁环叠放在地上,用“早稻草”窝成草托放于环上,上面再铺上碎草防止粉末流漏,将薰蒸好的粉末倒在草上,赤脚边踩边将周边的稻草往里拂,由于蒸熟后的粉末温度特别高,踩饼时一只手要抓住悬在屋梁上的绳索,借力巧踩才不烫脚,踩实后取下三根铁环,留下两根一上一下固定箍紧,再用竹质“草抿子”配合“气盘盖”整理包实,厚约3公分,然后每做一个菜籽饼由大到小的顺序依次叠放,等叠到一定数量后移运到绞车上进行绞压,约1小时,基本成型,便开始装榨。木榨长约4米,高约2米,用枫木和檀木打制,榨床由四根枫树挖空而成,榨尖和榨方木则由檀木制成。装榨的顺序正好与箍饼相反,由小到大,呈喇叭型排列在榨膛内,每榨能放入38块菜籽饼,相当于830斤菜籽,装进菜籽饼和木楔,只等打榨了。打榨也是一个重要环节,是技艺与力量的完美组合。打榨的榨锤是由一根长约4.3米的柏树木和铁质榨尖组成,钢铁打造的榨尖长约60公分,70斤重,包于榨锤前端,榨锤腰部用一根腕粗麻绳悬于屋梁,打榨时,先将榨锤回撤,然后随着号子声,参与打榨的油工一起向前发力,撞击木楔,一般由五名油工打榨,多时七人,通常前面两人主要是主力,中间两人是助力,后面一人是“扳梢”,也就是掌舵,只有齐心协力,才能打得精、准、狠。伴着一声声激昂的号子,重达100多公斤的榨锤,被抛向空中,再重重砸下,榨锤在空中画出一个完美的抛物线,然后“怦”地狠狠地砸向榨膛的木楔子,声音传数里之外。插楔分上下两个部分,上部分打进楔子后,下部分木块则松动了,下部分打进楔子后上部分则松动了,就这样交替进行,挤压着油饼越来越薄。铁锤反复举高,抛砸,榨膛里,汩汩之声隐隐约约,被压榨出来的琥珀色的菜籽油一滴滴汩汩流入地缸中……第一轮打榨后,出油率基本达到80%,然后将菜籽饼从榨堂中取出,除草、粉碎、薰蒸、箍饼、装饼、打榨,重复第一轮工序曲,进行第二轮打榨。
今年70岁的老油工潘光明说:“我们现在年龄都偏大了,身体也不如年轻时候,在这么高的温度下榨油,身体有点吃不消,年轻人都不愿干这么苦的事,我们不知道还能干几年。”确实,木榨油坊这门独特的传统工艺,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散发着浓厚的地域文化内涵,但它的将来能否得以传承,还是只能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留存在人们的记忆中。在传统观念里,拥有手艺是为了安身立命,如今对于榨油坊的师傅而言,更多的是一份传统技艺的传承。
古法木榨油,传承一千多年的古老工艺,虽然生产效率与油产量均落后于现代科技,但有着不可取代的意义。木榨油让人们的舌尖品味到原始的味道,从而为健康保驾护航;木榨油坊则在传统技艺的坚守和传承中散发着温暖的人情与乡愁。(文图 汪华君)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木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