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枞阳 >正文

打造长三角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枞阳基地

时间:2020-10-09 10:43:55

  中共枞阳县委党校课题组

  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指出,要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我县贯彻落实总书记讲话精神,必须改变当前县域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切实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一、枞阳农业高质量发展潜力巨大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产品需求从“有没有”转为“好不好”。人们对膳食需求转向绿色健康食品,消费模式从大众化转向个性消费。在新发展格局下,对标长三角一体化大背景,必须重新审视农业,既要正视枞阳农业经济发展不充分,农业大而不强,大而不优的现实;又要看到,沪苏浙农业发展耕地相对较少,农业发展空间不足,工业化、城镇化发达,城镇人口多,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量大。我县土地资源相对充裕,生态资源良好,山清水秀,气候宜人,物产丰富,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淡水养殖重点县、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已拥有一大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名特优稀农产品,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产业化已成雏形,农业三产融合已开局。更为可贵的是一大批懂农业的干部正在成长,对发展现代农业富民强县的认识正在提高。无疑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我县农业潜力大优势大,完全有条件提高“枞阳产”在长三角地区的市场占有率,把枞阳打造成长三角优质农产品供给基地,为国家粮食安全扛起一份责任。

  二、乘势而上加快枞阳农业高质量发展

  坚持规划引领。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规划利用,朝着田园综合体的方向,搞好空间布局,实施差异化特色化发展。继续做大做强我县粮食、油料、水产品、生猪、家禽、苗木花卉等“农业支柱产业”。依托横埠、金社、项铺等乡镇,在保护基本农田基础上,布局优质水稻生产基地;在白荡湖流域乡镇,重视畜禽水产业发展;在我县西北部乡镇,以雨坛、钱桥等乡镇为核心,建成特色农产品基地;在南部乡镇,以汤沟、铁铜为基础,打造绿色蔬菜生产基地;在西部乡镇,立足麒麟、钱桥等乡镇,发展苗木花卉产业。

  持续深化改革。第一,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增强传统种养业竞争力。重点实施“三大行动”。一是,提升农业品牌行动。培育一批叫得响、过得硬、有影响力的枞阳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农产品品牌。抓住省实施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利好政策,围绕糯稻、枞阳萝卜、枞阳媒鸭等区域农业品牌,开发莲藕、白茶、大闸蟹、枞阳黑猪等特色农产品,培育塑造一批农业品牌。加大奖补“三品一标”企业的力度,积极培育本地区更多优势农产品获得“三品一标”认证称号。二是,加强农产品质量体系建设行动。要建立农产品质量溯源工程,建设智慧农业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系统平台,增加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各个环节的透明度,打造绿色安全的高端品牌。让消费者买的放心,吃的安心。要加强农产品标准化建设,用制度保障农产品质量。三是,加快建立农业品牌目录制度行动。全面加强农业品牌监管,构建农业品牌保护体系。要创新品牌营销方式,讲好农业品牌故事,加强农业品牌宣传推介。加强市场潜力大、具有出口竞争优势的农业品牌建设,打造省际国际知名农业品牌。我县白茶基地2.5万亩,资源条件较好,分布在7个乡镇,必须整合优势资源,按照主导产业打造,创立枞阳区域白茶品牌,做大做强品牌优势,为枞阳白茶进入长三角人的茶具奠定基础。

  发掘农产品加工业比较效益。开发方便、休闲和功能性食品,适应人们对健康经济的新要求,可以把枞阳大萝卜开发成药膳食品、罐头饮品等,为优质农产品加工业创设了大量的空间。配合产业集聚发展,也可以官埠桥镇为核心,整合全县特色农产品加工,设立枞阳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园,通过标准化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建设长三角新鲜农产品供应圈,增加价值链。

  推动数字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等环节的集成应用,培育“互联网+订单农业”,建立产销衔接服务平台,促进消费需求与农业生产高效匹配。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深化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实现农产品“产运销”电子商务一体化。

  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要深挖枞阳生态、文化资源富矿,做好文旅融合大文章,结合乡村振兴,利用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载体,提升旅游通达能力,在更大范围和更广领域参与长三角旅游互动,推进乡村休闲旅游业大发展。枞阳有条件成为长三角地区最佳文旅休闲康养目的地,也一定能使“枞阳游”成为长三角人的理想选择。

  第二,进一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减少农民,要以新型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推动土地规模化、集约化。扶持种粮大户、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

  按照我国新型城镇化率中后期70%的标准,2019年我县新型城镇化率只有54%,推进新型城镇化吸纳农村人口的空间较大,借助城镇化发展转移农业人口促进城镇繁荣的同时,加速我县农村土地、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改革,提高土地规模经营水平,提升农业的规模效益,拓展城乡融合的倍增效应。

  不断扩大开放。确立县外合作就是开放的理念。加大宣传力度,主动对接沪苏浙地区食品工业产业链,加大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招商力度,引进一批沪苏浙知名农产品和食品加工大企业、大集团来枞阳投资兴业和建立总部基地,共建几个全国领先的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发展品牌农业,促使我县品牌农产品抢占长三角高端市场;发展特色农业,增强对我县农产品的吸引力;发展休闲农业,拓展旅游观光,真正把我县建成沪苏浙两省一市休闲的“后花园”。

  三、切实保障枞阳农业高质量发展

  完善基础设施。今年洪水再次暴露了我县农业水利设施短板,农业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不强,农业信息化等物质技术装备滞后。要充分利用当前国家加大水利设施专项资金投入契机,尽早谋划编制更多水利项目,加快提升县域重要湖泊堤坝防洪设防标准,彻底根治水患,提高农业发展的保障水平。要提高交通互联互通能力。编制好“十四五”规划,谋划重大交通项目,以东向发展为主,兼顾与周边合肥、安庆、池州等城市互通,构筑一体化现代交通网络,开发利用长江深水岸线和引江济淮工程资源,发挥好在长三角中独特的水运优势。加大农产品交易市场体系建设,以安徽供销枞阳农产品综合物流产业园为平台,进一步畅通我县与长三角城市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做好农产品的储运、保鲜等环节,为实现与长三角农产品市场零对接创设基础条件。

  创新体制机制。借鉴发达地区将农业预期收入作为抵押物的做法,建立灵活机制,吸引社会资本投资“三农”,解决农业发展资金瓶颈。要培育“一懂两爱”的新型职业农民,用好本土人才,提高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农业企业主等新型经营主体的素质。同时,注重招纳现代农业发展急需人才。通过发展农业新产业新业态,制定强有力的激励机制,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吸引枞阳在外务工创业的有识之士、枞阳籍大专院校毕业生、复员退伍军人等回归家乡,参与农业生产经营,以改变农村人气不足,人才匮乏的困局。

  强化科技支撑。长三角农业科创具有资源、人才、市场等独特优势。目前长三角农业科技贡献率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特别是上海科创中心的建设和自贸区政策的多重溢出效应,为构建农业科创新格局创造了良好条件。要充分认识融入长三角农业一体化发展的有利条件,主动对接,引进先进生产方式和技术手段,提高科技对农业贡献率,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要加快构建农业物联网标准体系,积极建设大田作物农情监测系统,推进科学施肥、节水灌溉、病虫害预警防治等生产措施的智能化管理。积极探索建立科技服务基层长效机制。 (执笔:周志美)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编辑: 徐连祥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