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仲秋的一天,我们一行来到白梅乡东山村就业扶贫基地。很不巧,已经过了收获的季节,那白姜、菊花、豆角等热闹喜庆的丰收场景只能通过手机里的照片和视频来欣赏了,现场只能看见一些正在整地的人们。贫困户徐福苹说,她准备在已收获的白姜地里种上萝卜,盼望给家里增加一笔额外的收入。
在市委宣传部和县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下,东山村成立了生态种植合作社,以此为平台,组织群众一起脱贫致富奔小康。2018年7月,合作社投入资金30万元,在占庄组流转土地20亩,建成白姜种植基地;2019年5月,投入资金20万元,在红旗组流转土地20亩,建成菊花种植基地。村党总支书记张卿掰着指头告诉记者,就业扶贫基地有三大作用:解决贫困户就业、有效的土地流转、增加集体收入。以菊花为例,合作社2019年投入资金9.8万元购置了一套可以加工菊花、茶叶、米面等农副产品的烘干设备,两年来共加工菊花6000斤,创收入数十万元。据了解,通过合作社带动,引进铜陵白姜优良品种,在20亩白姜基地隔年轮番种植,每年达到10亩的规模,年产白姜2万斤左右,进行深加工并包装后,依靠“铜陵白姜”的牌子,在帮扶单位的支持下,销路不错。两大基地通过土地流转,吸纳24户贫困户在基地务工,年务工费用5.85万元,户均2400元。每年,合作社从集体收益中提取1.8万元,分配给村里40户特殊困难户,进入他们的钱袋子,让贫困户腰包鼓起来。
在基地里,我们碰见了正在劳作的2018年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吴礼达。老吴以前在外地打工,现在两个孩子正在读书,一个读大学,一个在县内读高中的由妻子陪读,家庭原因使他不能外出打工了。正当他彷徨无计时,村里的就业扶贫基地向他敞开了大门。吴礼达包种了两亩白姜和两亩蔬菜,加上其他的扶贫政策优惠,他的两个孩子读书问题就不用发愁了。在附近锄地准备种萝卜的徐福苹虽然没念过书,但打开脱贫的话匣子还真是谈吐不俗。她一个劲地连说“共产党好”“政府好”“政策好”“领导好”。徐福苹给我们算了一笔账:她家包种两亩白姜,年务工收入12000;两亩豆角用蔬菜奖补资金抵成本,净得3000;加上养鸡等其他政策性补助收入,年纯收入可达2万多元。提起在北京读书的两个孩子,喜悦,荡漾在徐福苹幸福的笑容里。
在脱贫攻坚这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世纪战役里,作为帮扶部门的市县宣传部门和东山村一道科学谋划,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并举,除了成立农业合作社组织大家干,还动员农业大户领着大家干,培养致富能手示范带头干,激发出农户致富奔小康志气,从而引导贫困群众实现了由“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历史性转变。(王长学/文 方千供图)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吴玉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