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枞阳在线消息 这几天,我们一直被一个个故事、一个个细节所感动着。贫穷不是理由,靠政策吃饭不是荣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才是人间正道。在浮山镇女儿桥村,我们找到了印证的答案。2017年以来,定点帮扶单位和镇、村携手,针对贫困户的致贫原因和个人特长,引导他们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送来了“产业扶持政策清单”,请来了农业专家传授技能,帮助办理扶贫小额信贷……政策支持,干部帮扶,贫困户争气,于是便有了一个个贫困户的励志故事。
与死神曾打过交道的“鸡司令”
10月14日,沿着一段曲曲折折的蜿蜒小路,我们来到浮山镇女儿桥村的一个小土岗,依靠密密的松树林,这里搭着了个鸡棚,周围用网遮挡,一群鸡正在啄食。这是贫困户吴义付的养鸡场。很不巧,我们没有看到“千军万马”的壮观场面。看到我们有些失望,吴义付说,莫急莫急,家里还有1000多只斤把重的小鸡,这里养的2000多只鸡长到两斤多便一抢而空,现在不到100只了。等卖完这里的鸡,把鸡场清洗消毒,再把家里的鸡运到这边来散养,家里再养小鸡。通过这种“腾笼换鸡”的方式,他一年打算养它个七八千只。有镇村和扶贫单位帮忙,60块钱一只不愁销路,一只鸡能赚个10块钱。边说着他又接了一个电话,客户要买5只鸡,吴义付说下午三点前就宰杀好送过去。
村扶贫专干叶华兰介绍,吴义付今年50岁,以前一直在外打工,后生病回家与残疾老母相依为命,还曾经与死神擦肩而过。今年疫情过后,村里提供鸡场,工作队帮助协调铺底资金,好心的邻居无偿提供房屋,从4月份开始,吴义付开始养殖土鸡和三黄鸡。没有技术,向别人求教,上百度查找。早晨,他五点就起来喂养,晚上累了,有时就在三轮车上睡觉。苍天不负苦心人,吴义付养的鸡供不应求。不仅如此,他还在家门口的稻田里养龙虾,去年还净赚了1万多块钱。
吴义付说,虽然缺钱,但他没有丧志,通过两年的努力,家庭条件有了很大改观,对脱贫致富充满了信心。
从求救助到求上进的“农场主”
当我们问起曾经背着孩子上访的前事,鲍月和一脸尴尬,连忙摇头说“不提了,那是求救助”。头一年借款办养殖场,成了村里最大养殖户,次年又承包120亩地搞水稻种植,昔日全村有名的贫困户创业第二年便实现脱贫。如今鲍月和在女儿桥村很“出名”。
今年52岁的鲍月和是该村有名的困难户,上有80多岁的老母亲,下有3个孩子,其中双胞胎女儿患有先天性侏儒症残疾。为给孩子治病,鲍月和日子过得非常艰苦,为此少不了上下求助。在别人看来,鲍月和就是一个扶不起来的人。来自市建投公司的驻村工作队长唐科说,鲍月和其实是一个很追求上进的人,关键是怎么引导,让他树立创业致富的信心。在村和工作队的支持下,鲍月和利用扶贫小额贷款办起了黄牛养殖场,一下子成了全村最大畜禽养殖户,起早贪黑忙生产。尝到甜头后,鲍月和今年又承包了120亩田种水稻,收获了10万多斤粮食,除去种子、化肥、农药、柴油等成本支出和雇用的小工费,他净赚了5万多块钱。这不,记者看到,他家里还养着15只山羊呢。
工夫不负有心人,鲍月和创业一年后顺利实现脱贫,接着又还清了贷款,成了全村的脱贫典型。好事接踵而来,双胞胎中的大女儿也很励志,历经艰辛考上了苏州的一所大专学校学习云计算,市建投公司为此还破了只支持考取本科学生的惯例,送来了4000元的奖学金。
“求人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脱贫还是要靠自己。”鲍月和说,“政策该享受的全部享受了,但不能光靠政策吃饭,要靠自己才能赚更多的钱致富奔小康。”(王长学)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周若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