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枞阳 >正文

“十四五”时期文旅融合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时间:2020-11-06 06:51:20

  文化是民族血脉,旅游是朝阳产业。如何将文化和旅游有效融合、深度融合、加快融合,是我县“十四五”时期推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必须要着力解决的一大课题。

  一、着力推进文旅理念融合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念是实践的源泉。要把理念创新推进文旅融合放在首要位置,打牢文旅融合的思想根基,明晰文旅融合的发展路径,推进文化和旅游深融合、真融合。

  一是树立以文促旅的理念。文化需求是旅游活动的重要动因,文化元素是旅游发展的重要资源,文化创意是旅游产品的重要支撑,文化的生产、传播和消费与旅游活动密切相关。只有通过文化需求的升级、文化资源的利用、文化创意的引入,才能提升旅游品位、丰富旅游业态、拓展旅游空间。

  二是树立以旅彰文的理念。旅游是文化建设的重要板块,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旅游的大众化、产业化、市场化优势,能够丰富文化产品供给方式、供给渠道、供给类型,带动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市场繁荣、文化事业兴旺。

  三是树立和合共生的理念。中华传统文化倡导“和而不同、和合共生”。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文化和旅游相互支撑、优势互补、协同共进,才能激发新的发展动力、打造新的发展引擎、厚植新的发展根基。

  二、着力推进文旅产业融合

  积极寻找文化和旅游产业链条各环节的对接点,找到文化保护和旅游发展的结合点,找准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切入点,发挥各自优势,催生“1+1>2”的叠加效应,形成文旅产业升级的增长点。

  一是促进业态融合。实施“文化+”“旅游+”战略,推动文化、旅游及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实施“互联网+”战略,推动文化、旅游与科技融合发展,不断培育新业态。将渡江战役中线指挥部旧址、上码头童长荣故居、王步文革命活动旧址、黄镇图书馆、枞阳第一个党支部、会宫八县联席会议旧址等文物保护单位建成红色教育基地;在县科技馆引进一批退役的部队飞机、大炮、机关枪等设施,同时通过大数据和物联网等网络技术,展示我军现代化高科技武器装备,激发广大市民特别是中小学生的爱国热情。统筹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区和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推动传统技艺、表演艺术等门类非遗项目进重点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将枞阳大鼓书、枞阳腔相声小品、杨湾手工制作挂面、钱铺传统木榨香油等非遗业态引入景区。同时继续推进黄梅戏进景区演艺、浮山摹岩石刻文化遗产旅游、汉武文化生态主题公园等已有融合发展业态提质升级。

  二是促进产品融合。加快枞阳文旅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加大枞阳文旅资源普查、梳理、挖掘力度,加强枞阳地方文化创意和产品包装,加速高品质文旅产品供给,推出白荡湖大闸蟹、枞阳黑猪、枞阳媒鸭、枞阳白茶、项铺生付、白梅糕点、汤沟茶干等一批具有枞阳文化内涵的旅游商品进景区,推动更多旅游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建立一批文化主题鲜明、文化要素完善的特色旅游目的地,大力支持浮山旅游小镇、义津生生缘真人CS拓展训练基地、浮渡坡上村79号文化创意客栈、白柳镇和荷叶田田生态农庄避署目的地,开发成集文化创意、户外竞技、度假休闲、康体养生等主题于一体的文化旅游综合体。继续实施枞阳名人故里游,打好名人牌,将刘大櫆研究会(刘家祠堂)、吴汝纶纪念馆、大青山何氏宗祠、会宫张氏宗祠等“桐城派”文化特色鲜明的宗谱(祠堂)文化产品,打造成具有枞阳地方文化元素的研学、寻根、文化遗产等专题文化旅游线路和项目。

  三、着力推进文旅市场融合

  统一有序、供给有效、富有活力的市场是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基础。要以文化旅游市场综合执法改革为契机,推动文化和旅游市场培育监管工作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见效。

  一是促进市场主体融合。鼓励文化机构和旅游企业对接合作,支持文化和旅游跨业企业做优做强,推动形成一批以文化和旅游为主业、以融合发展为特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领军企业、骨干企业。优化营商环境,促进创新创业平台和众创空间服务升级,为文化和旅游领域小微企业、民营企业融合发展营造良好政策环境。扶持引导浮山书画院(交流中心)、鸿儒书画艺术馆、天峰奇石展示馆等文化机构和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做优做强。

  二是促进市场监管融合。对融合发展的新业态,要及时加强关注、引导,不断更新监管理念、创新监管手段、革新监管方式,建设信用体系,实施各类专项整治、专项保障活动,开展重大案件评选、举报投诉受理、证件管理等工作,要将文化市场、旅游市场依法监管原则、目标、要求和措施统一考虑,一并研究。同时进一步完善行业标准体系、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和消费反馈处理体系,建立规范化、法制化、常态化的文旅市场监管机制。

  四、着力推进文旅服务融合

  协同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为居民服务和为游客服务,发挥好文旅有机结合的综合效益,补短板、锻长板、固底板,是深化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内容。

  一是统筹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管理。探索建设、改造一批文化和旅游综合服务设施,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和旅游景区的道路、标识、厕所、停车场等同标准规划、建设、管理。借助国道237、德上高速等重大交通工程建设契机,大力推进枞阳镇石屋寺、雨坛镇黄公山和车富岛、麒麟镇三贞庵、白梅乡白云岩、钱铺镇三公山、义津镇方园和姚鼐墓、汤沟镇刘大櫆纪念馆等9个景点10条景区道路的规划建设,畅通县域旅游“微循环”,建设全域旅游“快捷通道”。

  二是统筹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设置。在旅游公共服务设施修建、改造中,增加文化内涵、彰显地方特色。充分利用枞阳县游客集散中心、宗子书舍、黄镇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规划展示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平台,加大文明旅游宣传力度。同时,加大现代科技引进建设力度,结合枞阳“智慧城市”和“天眼”工程建设,建设枞阳“旅游网络中心”,着力打造“智慧旅游”平台,游客只要下载手机APP,就可实现“一机在手游枞阳”“一图导览看枞阳”。

  三是统筹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推动公共服务进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构建主客共享的文化和旅游新空间。统筹实施一批文化和旅游服务惠民项目,在县城建成开放“一心五馆”(黄梅戏艺术研究中心、黄镇图书馆、枞阳博物馆、枞阳文化馆、枞阳科技馆、上码头名人文化馆),“一山六园”(幕旗山、莲花湖健身运动公园、小桥圩法制文化公园、羹脍赛市民休闲公园、三角圩生态景观公园、汪沟湖湿地公园、连城湖水上运动乐园),让广大群众乐享文旅惠民成果。(县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黄达奇)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编辑: 木子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