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村也要来个小规划,争取未来五年不仅红薯种植面积达到300亩,而且唱响‘皖义丰’红薯粉丝品牌,还要配齐乡村污水管网设施,留住青山绿水,建好美丽乡村。”12月18日上午,枞阳县义津镇义东村会议室内欢声笑语、其乐融融,荣获2020年度“安徽最美退役军人”称号的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李经邦,与村党员干部、致富能人、驻村帮扶干部、贫困户代表等欢聚一堂,学习研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踌躇满志地描绘着未来发展蓝图。
李经邦曾于1999年12月至2001年12月服役于福建陆军某部,退伍后在乡镇工作。2016年,义东村由于种种原因,被列为县里10个软弱涣散村之一,经济发展长期裹足不前,义津镇党委高度重视,下派李经邦为义东村党组织书记,希望他带领义东村走向富强。“刚接到这项任命的时候,我心里也是很担忧的,怕自己干不好,辜负组织的信任。”李经邦说。但在军营锻炼过的李经邦从来都不会向困难低头,而是鼓起越是艰难越向前的勇气,决心要带领义东村“两委”团结起来,带领全体村民富起来。
“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要看领头羊。”李经邦上任后第一件事便是强党建、抓作风。为增强村“两委”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李经邦多次带领两委班子成员参加联合党委及县教育培训,并利用农村教育平台学习,加强党员干部的党性教育。“之前,身为党员我都不知道怎么做?做些什么?李书记来之后,我们的主心骨就有了!”村老党员方兵见证了义东村基层党组战斗堡垒一步步得到重新夯实,重新把党的战斗力焕发出来。

乡村要发展,产业支撑是关键。李经邦深知作为义东村发展的带头人不仅要实干,还要巧干,但决不能盲干,为此,他将目光锁定在村里的致富能人,逢年过节虚心登门拜访,宣讲家乡特色和农村扶贫政策。枞阳县幸福农场负责人汪孔才便是其中一位受感召回乡二次创业的致富能人,2016年被李经邦的真诚所打动,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回村流转了80余亩土地,经营起油桃、无花果、软石榴等经果林,如今不仅年纯收益近50万元,还带动6户贫困户就业。“李书记把我召回来,并没有撒手不管,而是全心全意给予帮扶,让我大为感动,也更加坚定了在家乡的发展。”汪孔才说,今年夏天农场遭遇洪水,30米圩堤被冲毁,是李经邦第一时间给予了援手,帮助争取水毁补助资金。在李经邦的努力下,先后有5位致富能人回乡发展,推动义东村经果林种植、米面加工、水产养殖等产业蓬勃发展,带动了17户贫困户就业。
在做好“飞鸟归林”文章的同时,李经邦积极通过向县农业农村局专家请教,到山东考察调研,学习先进的经验,根据本地的丘陵地形,引进种植30亩“济25”高淀粉红薯,并在市三中等单位的帮扶下,建立起粉丝生产基地和冷库,因地制宜发展村级集体产业,通过“合作社+农户”方式,带动21户贫困户发展红薯种植,并成功注册‘皖义丰’红薯粉丝商标。五年来实现148户398人顺利脱贫,义东村也从昔日的软弱涣散村变成如今的一类村,2020年被评为“优秀基层党组织”,村集体经济也从当初的一穷二白到现在的年收入近20万元。
“暖民心”,才能聚民智。“李书记,对我们非常关心,隔三差五就来嘘寒问暖,有事找他只要一个电话就行!”义东村53岁许明来因眼疾致贫,提及李经邦总要竖起了大拇指。去年夏天,许明来家中用水不便,于是给李经邦打个电话,没想到第二天李经邦便带着村“两委”上门查看,并免费安装自来水,帮他解决了饮水难问题。现如今,以李经邦为班长的村“两委”俨然成为了广大村民的贴心人,有事找党员、有事找李经邦成为群众的“家常便饭”。“在军营时,我是一名军人,退役后,我也要永葆军人本色,不忘初心,勇于担当,通过实干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幸福路。”李经邦如是说。(章志)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王章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