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钱桂莲,家住在汤沟镇农庄村,是一位地地道道庄稼人,家里种有140亩小麦、320亩油菜。每到5月下旬油菜小麦收割时节,咱们就要在田间地头忙活好一阵子,夏种夏收,抢抓农时,关键是前几年更辛苦,既要为生产忙,还要为剩下的秸秆犯愁。不过,现在日子好了,镇里建了秸秆收储站,足不出户,就有机械穿梭在麦田、油菜地上打捆回收,咱农民再也不用为它们去哪儿而费神。
看着这一堆堆秸秆离田“结伴”找到“家”后,我是既欣喜又感慨。你们不知道在很多年以前,废弃的秸秆因派不上用场,影响下茬耕种,最终“命运”走向便是被大火焚烧。虽说是一烧了之,省事省时,但却后患多多。最直接的就是焚烧期间,浓烟呛鼻辣眼,更别提烟灰落在房屋里、水塘处、晒洗的衣物上这些无奈又心酸的连锁效应。后来,又有不少村民采用收割机将秸秆就地粉碎还田,但这处理不好,费钱不说,还易造成土地酸性增加和下年度病虫草害的高发隐患,阻碍农作物的良好生长,也是不可取的。那时候我就常在想,秸秆真的一无是处吗?难道就不能回收利用,变废为宝?结果万万没想到,在政府秸秆综合利用民生工程的实施和引导下,它真的就变成“抢手货”,风头一时无两。
企业上门收割,政府鼓励利用,秸秆带来的额外收益更是提高村民收储的积极性,大家争相要把秸秆卖出去,咱们村秸秆收储站也加快产业化综合利用的步伐。浓烟消失不见了,土壤更加肥沃了,天也蓝了,水也清了,乡村田间一隅的景变的更加靓丽秀美,这一切都让咱们农民心里美滋滋。(钱桂莲口述、吴玉婷整理)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王章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