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力营造弘扬先进、崇尚先进、学习先进的浓厚氛围,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激励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推动枞阳高质量发展中展现新作为、作出新贡献,为加快建设新阶段现代化美好枞阳不懈奋斗。即日起,县委组织部联合枞阳融媒体中心开辟我们身边的典型——“两优一先”先进事迹系列报道专栏,宣传我县获得全国和全省、全市“两优一先”称号的优秀个人、先进集体的先进事迹,敬请关注。

守望
“在我们这个社区居住,不仅让人安心、放心,还能使人开心。”居民李大爷说。
坚守
县城防洪墙经新华社区地域有2公里,每遇山洪暴发,就危及防洪墙安全。抗洪抢险,就成了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
2016年,枞阳县遭遇了百年罕见的暴雨袭击,防洪墙又遭受到一次又一次的洪峰侵扰。抗洪防汛,是24小时值班巡查,坚守在防洪墙上,对一个女人来说,要承受是一般难以想象考验。
7月5日,县城防洪墙告急,新华社区迅速组织60多名党员志愿者和突击队员投入抢险中。一袋袋沙包、一袋袋泥土从大卡车上卸下来,扛在肩上驮到防洪墙脚下。张仕仪的手指甲与手指开裂流血,就用纱布蒙着;肩膀磨破了皮渗出了血,就多穿件上衣接着干。同志们让她歇会儿,她说,不能歇啊,这是涉及家园是毁是存的大事,也许多扛一袋泥土压实,防洪墙就会转危为安。
洪水还在上涨,似乎要漫过防洪墙。
7月6日凌晨,防洪墙再告危急。枞阳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发布立即转移安置的命令,要求县城防洪墙周边所有经营场所停止营业,群众无条件全部撤离。从命令发出到撤离结束,时间只有5个小时,对于社区书记而言又一次突击大考。张仕仪和社区干部又立即挨家挨户转移群众,不耽搁一分一秒。在庙巷里查看时,有位90多岁的老人安详地坐在躺椅子上。他说,他死不了。就是防洪墙破了,洪水也只淹到我家门槛边。张仕仪反复劝说,老人就是不愿走。张仕仪又马不停蹄地找来老人儿子,将老人“连哄带骗”背出家门转移至安全地区。当晚,新华社区顺利转移了532户、1384人,其中集中安置75人。
“面容清瘦,身体单薄的张书记,干起活来可是真正的‘女汉子’。”在枞阳镇,甚至于枞阳县,提到新华社区党支部书记张仕仪大家有口皆碑,在防汛抗洪的最前线,她是抗洪防汛队伍的“保护伞”,是新华社区的“保护伞”,守护着社区百姓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朱婆婆,我们来看看你。”2019年3月17日清早,张仕仪和居委会成员带着新鲜的蔬菜和鱼肉,向社区“三无老人”朱奶奶送上了关心和慰问。
新冠肺炎病毒来势凶猛。从大年初一开始,张仕仪又当上防疫宣传员,她拿着喇叭走街串巷宣传防疫相关事宜。走访、摸排、宣传、值守。新华社区早谋划早行动,在辖区内设立了5个卡点,封闭了29条巷道。做好社区人员进出管控、信息登记、体温测量及车辆消毒等防控工作,坚持24小时轮班值守,构筑起一道牢固的基层防疫防控屏障。
“我要去做透析了,现在门封了怎么办?”尿毒症患者夏某某心急如焚,家里人也急得掉眼泪。
张仕仪接到情况反映后,重新为夏某某安装一扇能开能锁的移动门,定时定点为他开放,并在门上留下了网格员的电话,只要患者需要,随时上门服务。
“在特殊时期,一个小小的慰问与关心,都会给大家带来温暖与力量。”社区网格员郭玉若说。
“过年不串门,出门戴口罩……”亲切悦耳的声音从扩音喇叭里传出来,在小巷里弥漫,在社区上空盘旋。有一位居民说:“这是书记大姐的声音,听到她的声音,恐惧害怕就消失了。”

温暖
临近中午,一名身佩标识的社区志愿者拎着两个饭盒走出社区食堂的大门。原来,她是给不能到食堂就餐的老人去送饭的。住在幸福巷的张取家老人,今年92岁,老毛病又犯了。社区便安排工作人员轮流给老人送餐。
老年食堂是老年服务中心的一部分,餐厅里窗明几净,餐桌椅子整齐划一。四、五十位老爹爹、老奶奶坐在座椅上,由几名中年妇女把饭碗、菜碗端到老人面前的饭桌上。
“老年食堂确实办得好。既方便又卫生。减少了麻烦,吃到现成饭。”79岁的周泽伦高兴地说。
“每餐有荤菜素菜,一盘菜5到8元不等。米饭是免费供应的。”老年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郭玉若说。
2018年9月2日,是新华社区老年服务中心的老年食堂开张的日子。据说,这一天周边社区的老年人都赶来瞧新鲜。有的老人说,生在新华社区,是孤寡老人的一种福分啊,等我们社区也办一家这样的食堂,我们就不要在厨房里团团转了。有的老人也担心,一所非盈利性质的食堂,能长久地办下去吗?
老年食堂是新华社区工作的一个创新之举,它不仅解决了老年人吃饭难的问题,还能减少老人的孤独和寂寞,给老年人带来实实在在的舒服感,幸福感。
从社区食堂开办以来,张仕仪跟踪调查,调整充实相关制度,对不能出门走动的孤寡老人、疾病老人、高龄老人提供送餐上门服务。这支以党员干部组成的送餐队伍给老人们送去的不仅仅是一菜一汤的午餐,而是温饱、是孝顺,还有基层一线党组织的关怀和关爱。
有位老人说,每天走进食堂,我就有儿时走进厨房的幻觉,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
至上世纪末,历时千年,枞阳镇一直街衢纵横,商贸繁华。进入新世纪,随着县城东进北扩战略的实施,县城中心偏移,老城区人口渐稀,以老年人为主。这里改制后的企业多,困难职工为数不少。谁来管理和服务于这一特殊的群体,谁来撑起老城区家园温暖的灯火,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一个女性的身影出现在人们面前,她就是枞阳镇新华社区党支部书记张仕仪。她在这里守望了40年。
在枞阳县城老城区,近于平行的正大街和凤凰山路与一东一西的湖滨路和新华街交错,就成了一个长方形。在这个长不过2公里,宽不过1公里的长方形区域内,其间是纵横交错的小巷相通相连,像一张偌大的棋盘,也像一张蛛网,或是一座迷宫。假若陌生人走进去,会在里面旋转半天找不到出路。这些名叫庙巷里、康衢巷、凤凰巷、西寺巷、幸福巷、朝阳巷……古老的巷道里,有多少人曾迷失方向,多少老人小孩摔跤跌倒,谁也无法统计了。
“幸福千万家,辛苦我一个。只要居民感到满意了,我吃点苦,值得。”张仕仪不仅仅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从采访她的第一天开始,我就被张仕仪的事迹感动着。她1980年走上新华社区的工作岗位,1995年担任社区党支部书记,2012年兼任居委会主任。40年来,她从青丝如瀑、皓腕凝霜的青春少女到两鬓斑白、步履蹒跚的花甲之年,其间熬尽的心血,用尽的心思是怎么也说不尽,道不完的。
“一个社区就是一个大家庭,一个大院子。我只是这个庭院里的勤务员,服务员,清洁员,干些日常生活中该做的小事。”
是的,一个社区就是一个大家庭,就是一个大院子。
假如从空中俯瞰,新华社区真的像一座四合院,像一座背靠凤凰山面向枞川水的大院落。一条条小巷道把随山就势的一栋栋小平楼,负阴抱阳的一个个小院落串连起来,它有远古庄园岁月的宁静肃穆,也呈现出现代生活的勃勃生机。在这院落里还能寻找到东晋时枞阳县令陶侃的惜阴亭遗址和洗墨池模样;窥视到明末清初时钱澄之在寺巷口的北山楼的遗迹;也可辨别清时桐城派三祖之一刘大櫆读书讲学的四望亭旧址。如今,在这一方由青石板与水泥镶嵌、由穿枋抬梁与钢筋铁丝交织的一栋栋房屋里,挤挤挨挨地居住了13个居民小组,1723户人家,3552口人。在这里成立了4个党支部,13个党小组,生活着227名党员。步履匆匆的张仕仪如一阵暖风融入在他们中间,成为全体党员的“带头雁”,居民的“勤务员”,社区的“清洁员”。
荣誉永远属于劳动者,属于乐于奉献付出的人。张仕仪先后获得安徽省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安徽省百姓学习之星、安徽省“敬老爱老助老模范人物”等荣誉称号;新华社区先后被评为安徽省“城市基层党建示范社区”、省文明社区、省安全社区、省文明单位、全国最美志愿者服务社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等。
临别时,张仕仪坚持要送我们下楼。我们才见到她一瘸一拐的,很是吃力。我询问是咋回事时,她没事似地淡淡一笑。“没咋的,昨天下午,是我们社区到县中医院新冠疫苗就诊点打疫苗,人多排队,站队时间长了、久了,腿脚就受不了了。”她又笑呵呵地打趣道,“老啦,骨头硬哪。”
“你咋就不能提前呢?”
“人多,嘈杂得很。我与居民一起排队等候,他们的心也就定了,静了;我也安心、放心。”
一滴水能够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一件小事见证人格的伟大。站在我们面前的瘦削单薄的“女汉子”,是那么亲和,随和。
13026009500
二十年前,枞阳县委县政府及县局机关都位居新华社区的正大街和凤凰山路。那时的正大街上可谓是人声鼎沸,摩肩接踵。自县直行政单位迁往新区后,新华社区所辖区域就行人稀少,门可罗雀了。后随企业改制,人员下岗,退休人员回归,常住人口又是陡增。而针对新形势下的社区管理工作,面临的是全新课题,让社区管理者措手不及,那时的新华社区也是一个“乱”字了得。
为治理好一个“乱”字,张仕仪走到社区的风尖浪口,与社区的每一位居民也结下了深厚情谊。
关于她的故事,还是从她二十多年不变的一部手机号码说起吧。
老城区正大街,我也多年没去了。出租车司机说,只把我送到湖滨路与凤凰山相交叉的路口。原来出租车不愿意到老城区去,司机很客气也很礼貌说,到老城区带不到乘客出来,就是再收5元钱,也是赔老本的买卖。我是从老车站的一条小巷里穿插到正大街的。因引江济淮工程需要,正大街南边临街门面房和街后靠防洪墙的民居已经全部撤除,现在只是一方防护栏板遮挡。宽敞的街道空旷安静,偶尔有公交车呼啸而过,你才感觉到现代城市的便利生活延伸到这里。正大街北边的商店还如往昔,但进店购买商品的顾客寥寥无几,半天也不见一个顾客进出。在一间经营渔具的商店门前,有两个老人在下象棋,还有三四个老人在围观。其中的一位老奶奶见我从对面走来,抬头张望,我即上前询问,新华社区是不是还在前面?有多少路?
“你拨打13026009500就是了。”下棋的老人用食指和拇指夹着象棋子,边说边抬起了头。
“径直向前走,就是老镇政府那房子。”老奶奶用手向前方指了指。随后转过头,冲着下棋的老头责怪道:“都像你?一点小事就打人家手机。”
“嗨,我打人家手机,比有的人记不得人家手机号码强吧。”老头儿分明是在挖苦老奶奶记不得手机号码。
“13026009500,谁不记得?我就是倒过来都能背了。”
……
原来,在多年前,新华社区的老年人,特别八九十岁的老太太、老爷爷们,他(她)们的衣兜里都揣一张写着社区书记张仕仪
手机号码的纸片,没事,就拿出来念几遍。但有些老太太们就是记不得,背不过来。后来,还是下棋的童大爷教她们一个妙招:先记130,再记2600,再背9500。想想这11位数字,就有5个0;剩下的6个数字,之间还存在一定的联系。一点拨,老太太们再一读一记,就背过来了。如若有事,拨打“书记大姐”的手机,再也不要翻找记着手机号码的纸片了。
最先记住“书记大姐”手机号码的是住在庙巷里3栋48号的王传宝。
王传宝在不到五十岁的时候,丈夫患脑血栓而卧床不起,儿子又因脑部受伤双腿残疾。日子苦点,生活累点,王传宝都能忍受得了。最让她忍受不了是儿子发脾气的“怪病”,他像孙悟空大闹天空一样,在家里砸这砸那,只差没有砸自己的父母了。儿子一发病,王传宝就搬来“书记大姐”。说来也怪,经张仕仪细心劝解,王传宝的儿子安静了,温顺了。
2002年2月初的一天,张仕仪帮助王传宝安装了电话。张仕仪将自己的手机号码写在白纸上贴在电话机旁的墙壁上。她对王传宝说,随时拨打,我随时赶到。免得跑来跑去。
从此,13026009500,这条手机网络将张仕仪与王传宝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2012年春夏相交的一天傍晚,电闪雷鸣,大雨如注。
家住庙巷里的朱春梅拨通了13026009500的手机号码。
庙巷里长200余米、宽3米,两边居民有300户。此刻,小巷道水流翻滚,下水道出水口处的漩涡有碗口大。朱春梅家地势最低,房屋里积水很深了。
张仕仪走到下水道出口处,弯腰用双手板了扳下水道的井盖。井盖是青石板的,纹丝不动。张仕仪又借来一根钢钎,方把青石板移动,挪开,但积水还是不能迅速从下水道里排出。张仕仪清楚,这几十年的下水道堵塞了,只能等待大手术才能解决问题。
为了尽快解决这一难题,张仕仪以建议的方式,把居民的意见带到了人代会上,得到了县政府的高度重视。2013年,县住建局启动了庙巷里人行道路的改造。以前的旧石板换成了水泥路,地下水管网疏通了。污水横流,暴雨漫灌的现象得到了彻底整治。
2012年腊月底,张仕仪接到一个匿名电话,说凤凰山路18号巷出巷口处要维修一下了,不然,哪一天我还在那里跌倒了,可要找你们居委会哦。张仕仪没有怠慢,放下手机就赶到这里。原来,这出巷口的一截路是学校修建围墙时将路面损坏了。路面坑坑洼洼不说,一侧还是二三米高的陡坡,要是一不小心摔下去,不死也要掉层皮的。住在巷口的吴大妈,见书记在察看这路况,凑上前说,前两天有孩子在这里疯玩,就从路面上滚下去了,还好,只流点血,伤皮没伤骨。
张仕仪听了吴大妈的话,浑身一阵惊悚,好像自己的心窝被什么东西戳了一下痛疼。她马上拨通了手机,联系瓦工师傅,联系安装扶栏的铝合金师傅。腊月底的日子,师傅们都忙,抽不开身。她就登门请,一趟不行,两趟;两趟不行,就跑第三趟。腊月二十八,路面的坑填平了,台阶垒整齐了,雪亮光滑的铝合金栏杆安装上了。而张仕仪的手心手背冻裂了,贴满的“创可贴”上血迹斑斑……
“为了让居民的日子过得安心,放心,我不能向石磨一样,让百姓推一下就转一下。要主动作为。要把每一户居民所思、所想、所盼、所需记在工作手册上,记在心里……”这是早年张仕仪工作手册上的工作笔记,从中探寻到一个基层党务工作者的所思所想。
张仕仪每天都要在辖区内巡访一次,对重点巡访对象还上门询问。几十年来如一日,她从东到西,从南到北,行走在弯弯曲曲,七拐八弯小巷道里。她就这么日复一日地走着,走进每一位居民的住所里,走进每一位居民的心坎上。
“我一听咚咚的脚板声,就知道书记大姐来了。”居民何长云说。“每一户人家的冷暖,每一个人的忧愁欢乐她摸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西寺巷里有位独居的许氏老人,住在二楼。张仕仪每次路过,老人不是在二楼的阳台上与她打招呼,就是在楼下与几位老人拉家常。2014年的五一节后,张仕仪来到老人家楼下,未见老人出门。她立马上楼,只见老人躺在床上。询问方知老人昨天从板凳上摔到地上,躺在床上后就不能再起来了。张仕仪把老人送到医院挂了急诊。医生说,现在才送来,可能是大腿部位骨折了。张仕仪为老人办好住院手续,又联系人照料,出院回家后又请人轮流值班服侍。后来,老人因并发症去世。张仕仪深深地责怪自己,五一节假期因看望父母而耽搁了在社区巡访,延误了许氏老人的医疗时间。
“书记大姐的手机号码就是我们社区居民的110”。一位老大爷笑得合不拢嘴,看他那高兴、幸福的样子,真的像个“老小孩”。我也高兴,为这些耄耋之年的老人高兴,有这么好的当家人为他们撑起这块幸福的蓝天,蓝天下有温暖而温馨的家园。
服务
社区是城市的细胞,服务是社区工作的主题。
张仕仪认为抓好党员队伍建设,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作用,不是天天开会汇报,天天座谈说教,而是要与全体党员同志打成一片。唯有如此,才能拧成一股绳,力往一处使。社区党建要与社区管理、文化惠民、便民服务结合起来,增强社区党组织的服务功能,提升党组织建设,才能提高居民自治水平,提高居民幸福指数。
“只有聚民心,才能建设好社区这个大家园。”张仕仪身先士卒,带头实干。她不声不响地将居委会大院内杂物清除干净,布展搭台,建起了“党建文化大院”。每逢节假日、纪念日、重要时间节点,组织居民自编自演节目在“党建文化大院”开展演出活动。社区还邀请黄梅戏艺术团、健身队、书法协会、旗袍协会等来文化大院表演。
张仕仪说:“为了提升党员居民参与的积极性,每项活动都要推陈出新,不让活动雷同重复。”为了开展好每一次活动,她总是提前谋划,精心安排。
摘录一组张仕仪工作日记:
2021年3月7日,新华社区举行庆“三八”国际妇女节表彰大会暨文艺演出活动。我就社区2020年妇联工作做了详细的汇报,并对获得2020年度社区“最美家庭”“最美婆媳”“最美巾帼志愿者”的先进典型进行表彰。会后社区旗袍队、黄梅戏艺术团、健身队等文艺宣传队施展各自才艺,自编自演的手鼓舞、扇子舞、柔力球、健身舞、黄梅折子戏等节目轮番上场,把欢乐、热闹的气氛一次次推向高潮。
2017年4月15日上午,新华社区航运小区大院内歌声缭绕。《生日快乐歌》的乐曲声回荡起伏,激越飞扬。社区党支部在航运小区大院里开展党日活动,给5名80岁以上的老党员集体过生日。老党员汤传益说:“这样过集体生日是第一次。这活动好,好,好。”我想,这样的活动一定要坚持下去,让行动不便的老年党员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
下一步,社区党支部将继续健全党员主动服务机制、拓展丰富党员活动载体、引导树立“关爱党员”意识,通过开展党组织和党员之间的“爱心”、“暖心”、“聚心”活动,让全体党员切实感受到社区党组织的关心。
2017年9月30日,新华社区举办“迎中秋庆国庆”团圆宴活动。首先,社区两委班子成员和退休老干部代表、老居民代表收看收听了中央电视台“烈士纪念日”直播。之后,两委班子成员到抗日英烈童长荣烈士养女家以及90岁高龄老人和留守儿童家中进行慰问。
2018年10月24日,新华社区以“情满社区爱在重阳”为主题开展重阳节文艺演出暨《老年法》宣传活动,邀请辖区内40余名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观看演出,把最美的祝福送给老人们。
表演的节目有社区旗袍协会的《好儿好女好家园》,健身队的《中华大舞台》《光荣与梦想》,舞蹈队的《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黄梅戏艺术团表演的《女驸马选场》等。
……
志愿者是一座城市的文明使者,志愿服务是城市形象的最美名片。新华社区能获得“全国最美志愿者服务社区”,与张仕仪倾注的心血是分不开。
社区把志愿服务与在职党员进社区、结对共建、社会组织建设融合起来,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从第一支志愿队伍开始,到现在已经组建了8支志愿服务队,累计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60多次,参与人数2000多人次,其中在职党员168人。志愿者为160余户困难家庭解决问题200多个,大大提高了居民的幸福指数。
推进小网格、小力量、微平台服务体系,也是新华社区的创新之举。新华社区以300户为大网格,每个大网格划分为5个小网格,每个小网格60户,确定一名网格长,细化实化服务内容,发放“为民服务小卡片”,建立“分类走访表”“活动记录册”,记好“民情日记”。对居民需要的事务,属于社区办的立即办,涉及上级部门的帮助办,行走不便的上门办,实现了居民点对点、面对面、人对人的精准化,人性化服务。谢思球章乐飞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王章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