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战“疫”一线一位枞阳护士的自述
我叫汪颂民,今年49岁,现就职于枞阳县汤沟镇中心卫生院,是一名手术室护师,也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护士,在这个岗位上已经干了30年了。
3月14日,是铜陵市疫情发生的首日。3月15日上午10时,我突然接到院里通知,说是要立即前往铜陵市执行任务,没有说要去多久,我以为过不了几天就会回来。
由于时间紧急,我并没有来得及知会家里人,只花了几分钟时间收拾了两套换洗衣服,匆匆忙忙就上了大巴车。
在车上,我给丈夫打了电话,告诉了他我的去向。
我的先生也是一名共产党员,他听了之后表示很支持,叫我不要考虑身后的家庭,只专心做好自己的事情,他会是我坚强的后盾。
我让他别将此事告诉我的父母以及我们的女儿,他答应了。
先生的话让我很安心,但前方确实存在很多未知,难免让人思绪万千。
和我一道前行的,还有院里安排的其他10位医护人员,带队的是汤沟镇明星村卫生室主任汤旭光。
大巴车首先到了县城区,我们将和县内其他医疗单位的医护人员一起前往铜陵市区。
在车上,我才了解到,枞阳县支援铜陵市抗击医疗队共有217人,我们此行的主要任务是负责铜陵市各社区的核酸采样工作,且归期未定。
下午2时,抵达铜陵市区。半个小时的时间,吃饭、喝水、安顿,随后又紧急集合,前往各任务点进行核酸采样。
我们汤沟队11个人主要服务的是铜官区五松社区、翠湖社区等,由于社区很大,我们也被分散在了不同的点,一个点有两名工作人员。
第一天工作任务量就很大,那天工作结束已是深夜,我们自己打了个车回到住处,我看了看时间,11点整。
16号当天,气温升至30度,被厚重的防护服包裹着的每个人都汗流浃背,酷热难耐。晚上7点,我们脱下了防护服以及双层塑胶手套,被汗水浸泡过的双手变皱、发白。
到了17号,气温骤降,体感温度一下子从夏天回到冬天。那天我们是在淮河路小学任务点进行核酸采样,工作台设在操场中央,风很大,四周没有遮挡物,冷风直接冲击着我们的身体。
有几个志愿者把学校的宣传大铁板搬过来给我们挡风,稍微好点,还是冷得不得了。
这次走得急,我们都只是带了两套换洗衣服,还是夏秋季穿的薄款衣物,并不能起到御寒的作用。
很快,又有志愿者送衣服来,但因为我们已经穿了防护服了,没办法脱了再穿,就只能表达谢意,继续工作。
我们的午餐都是在各个任务点就近就便解决。那天的午餐,饭和汤在冷风的侵袭下,很快就变得冰冷,我们都没吃几口。
午餐后,我们被安排在教室里休息。那是一间空教室,我们把两桌两椅组建的工作台搬进教室,又将两张椅子抽出放在教室正中央,我和我的一个女同事,两个人背靠背,靠着对方的体温取暖。
还有一个贴心的同事,把矿泉水瓶子灌了热水给我捂手。
我们工作的时候都是不看手机的,一天中午休息的时候,我看到手机上显示有好几个未接来电,打开一看,是女儿打来的电话。
女儿正在上大学,我预感她已经知道这件事了,在我还没有想好要怎么跟她解释的时候,手已经先于脑子,将号码拨了出去。
接通电话的那一刻,女儿的哭声涌了进来,我有点手足无措,急忙安慰她没事,不要着急。
结果越安慰,她哭得越凶,听得我也很揪心,直到我的一个同事过来帮忙解释,告诉她我们的工作环境很安全,让她不用担心,她这才慢慢平静下来。
冷静下来以后,她又认真地跟我说,妈妈,您是我的榜样,我为有您这样的妈妈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之后,我的父母也得知了这件事,打来电话嗔怪我:多大一个人了,这么点事还瞒着我们,自己女儿的事还是从别人口中听说的,你放心,我们不会拖你后腿,家里人都支持你。
父母和女儿的话给了我莫大的力量和信心,我相信,只要大家都坚持一把,努力一把,这个城市很快就会好起来。
困难当然有很多,但对于我这个年纪的人来说,熬夜和憋尿是最大的困难。
我们每天早上六点甚至更早就要起床,回到住处已经是晚上七八点了,凌晨回来也是常有的事,因为时常还有上门入户核酸采样的任务。
防护服不能随便脱,且穿戴程序繁琐复杂,为了减少上厕所的次数,我只能忍着不喝水。
当然这些困难,我有,他们都有,最起码我还有家里人的支持,没有什么后顾之忧,而其他人就不一样了。
很多人都上有老下有小,家庭是他们最大的牵绊,我亲眼看见一个年轻母亲在和孩子视频通话时哭得不能自已,她流泪,我也跟着一起流泪。
在这里我想特别提一个人,汤沟中心医院支援队队长汤旭光。这段日子里,大家都很辛苦,但是汤旭光队长尤其辛苦。
汤队今年55岁,是我们队伍里年龄最大的一位。我们每天六点起床,汤队要比我们早起,他需要分配任务,安排各种事项,还要送我们去各个点。
晚上回到酒店的时间虽然有早有晚,但最晚回来的永远是汤队。
几乎所有最苦最累的事都是汤队做,有时候他一天要顶好几个点。他的手机从不关机,随时都在听候命令。
遇到刮风下雨的天气,需要上门入户进行核酸采样的,永远都是汤队冲在前面。
一天工作下来已经够辛苦了,汤队还要去执行上门采样的任务。有些小区比较老旧,楼梯里没有灯,需要自己黑灯瞎火摸上去,一爬就是六七层。
不能到指定地点做核酸的,大多是一些行动不便的老年人,这个人群住得比较分散,有时候走了两里路就为了给一户做核酸,紧接着又要去下一个点,但汤队从不喊苦说累。
一天晚上,我们刚结束工作回到酒店,就接到上门入户采样的任务,汤队说他去,回来时,他的鞋子里全是水,袜子湿透了,彼时已经是凌晨2点了,睡了不到3个小时,汤队又开始了第二天的工作。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在这次经历中,我看到了年轻人的担当和作为。
我们队伍里最小的才24岁,她有朝气有活力,也不怕吃苦不畏困难,她在生病且没药吃的情况下,始终没有放弃,仍然坚守在工作岗位上。看到这样的年轻一辈,我们必然有信心战胜当下的困难。
这20天里,我们总共做了九轮核酸,每轮都有3万人,服务了十几个小区和成千上万的居民。虽然我不记得他们的名字,但是他们的笑脸还历历在目,一声声“辛苦了”“感谢你们”还言犹在耳。
我相信,疫情终将消散,但爱会常驻人间。
再等等吧,等春暖花开,等尘埃落定。愿历此坎坷,往后山河可无恙,人间皆可安。(口述:汪颂民执笔:黄媛媛)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徐连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