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后,走进枞阳县枞阳镇铁铜江心洲的蔬菜种植基地,放眼望去,宽敞明亮的大棚成片相连、错落有致。走进大棚,辣椒、瓠子、西红柿、玉米等蔬菜长势喜人,村民穿行其间采摘、修剪,忙得不亦乐乎。
“玉米一定要在五天之内全部采摘完,不然就老了。”“不同品种的蔬菜生长期也不一样,你得密切关注它们的长势,采摘必须把握好时机,蔬菜的外观和品质才能有保障,在市场上才能卖得好。”眼下正是蔬菜采摘期,余青青的种植基地每天都要运出去两大车蔬菜,送往铜陵和安庆的批发市场。
2014年,在外从事蔬菜生意多年的余正样夫妇看到蔬菜种植的商机,萌发了回乡种植蔬菜的想法。规模种植不仅需要资金,也需要技术和人手,于是他们便跟一双儿女商量,看他们愿不愿意回来一起干。在余正样夫妇看来,年轻人脑子活、学得快,又都上过大学,有思想,有眼界,“要是孩子能回来帮忙,我们的大棚一定能搞得好!”
“父母为我们辛苦了半辈子,现在想回家做点他们想做的事,我们肯定会支持,而且我们也都觉得现代农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便决定辞职回家跟爸妈一起干。”自小便常跟父母一起去蔬菜批发市场和菜地的余青青说,当时她已在广州从事教育培训工作多年,弟弟余永斌也在合肥的一家大型国企上班,两人都有稳定的工作和不错的收入,但他们并没有纠结,当年就回乡注册成立了安徽省金铜蔬菜种植有限公司,在村里流转了200余亩土地种上了大棚蔬菜。分工也很明确,姐姐负责基地日常管理,弟弟负责销售和送货。
从大都市的讲台到江心洲上的蔬菜基地,余青青说,“不后悔,回乡种植蔬菜虽是父母的想法,却也是我们姐弟追求的创业梦。从小在这块土地上长大,对这块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一直想在这片土地上干点事,父母的想法让我们欣喜不已。”
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余青青早已成为蔬菜种植经营的行家,种植基地生产经营有条不紊,产品销往铜陵、安庆的农贸市场、超市、职工食堂等,花椰菜、茄子、辣椒还获得绿色产品认证。虽然蔬菜种植很辛苦,也走了不少弯路,遇到过大雪、洪涝等灾害性天气,但一家人携手共渡难关,他们的创业梦想正慢慢变为现实。“无论遇到多大难题,我都坚信选对了路子,只要坚定方向,敢想敢做,就一定能在广袤的田野上创出一番事业。”
2019年,在政府“万千工程”项目资金的支持下,余青青又继续扩大规模,建立了枞阳县青园心家庭农场,新建了60亩大棚和3200平方连栋大棚,用于蔬菜瓜果的育苗和种植,含西红柿、毛豆、茄子等20个品种。
余青青告诉记者,在种植蔬菜的前几年,他们每年都会请农业专家给工人做技术指导,她自己一直跟在后面学习,平时也会看很多与蔬菜种植相关的书籍,现在已经算是半个“土专家”。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余青青建立枞阳县青园心家庭农场后,直接带动周边30余户村民就业,户均年收入20000元,促进村民增收致富。“余家姐弟是我们看着长大的,他们回来创业搞蔬菜种植,我们都很高兴。”自从种植基地开始建设以来,村民唐真华就来帮忙施肥、除草、采摘等,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既有一定的收入,还能照顾家庭,真的挺好。唐真华说,她期盼着种植基地不断发展壮大,她自己的生活也会越来越好。
“村里的年轻人基本上都外出务工了,家里只剩下老人、妇女和孩子。我们吸纳他们到基地做工,帮助他们就近就业,增加家庭经济收入,改善家庭生活。”余青青说。
不惧风雨磨砺,不畏道路曲折。今年2月7日的暴雪,导致青园心家庭农场40亩蔬菜大棚被压塌,70亩蔬菜受灾,损失惨重。好在余青青参加了政策性农业保险,十天后就收到了9万多元理赔款,给予大棚恢复建设很大帮助。
“尽管今年出现罕见的雪灾,但由于我们大棚重建及时,补种的蔬菜依然获得丰收,而且蔬菜品质也不错,在市场很受欢迎。”余青青告诉记者,眼下基地的辣椒、豆角、玉米等蔬菜正陆续成熟,这些天来,他们每天起早摸黑抢收,确保丰产又丰收。
9年的辛勤耕耘,梦想之花精彩绽放。回望来时路,余青青感慨万千,“我们能够发展和扩大得益于好政策,我们赶上了好时代好机遇,未来我们也想有更好的作为。”展望未来,余青青、余永斌姐弟俩感觉身上担子依然沉重,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兴旺,要做到这一点他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是要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向前走。”弟弟余永斌补充到。(周若扬)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王章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