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枞阳 >正文

深耕产业就业 铺筑振兴之路

时间:2022-08-06 21:55:12

  2022年,乡村振兴关键在发展产业和就业。新形势下,邹姚村当以党建引领,深入巩固脱贫攻成果,坚守防返贫底线。实现围绕“三农”建设为主抓手,顺势为,补短板,激活振兴新动能,以助推邹姚振兴和产业就业发展壮大。

  一、邹姚概况

  邹姚村位于钱桥镇西南,总面积约6平方公里,属丘陵地带。全村耕地面积4900余亩,辖16个自然村46个村民小组,1232户,4030人。邹姚村2019年由钱桥镇原贫困村位列为先进村。2020年底,贫困人口189户617人实现全部脱贫。

  二、现状对策

  1、发展为“本”强产业就业

  乡村发展,其根本在产业。发展产业首先要立足当地资源、乡土特色及空间结构,找准发力点。当下很多地方生搬硬套,“一股脑”发展产业。然而,不少产业并没有从实际出发,留下的是诸多烂摊子,继而还要费尽力气,付出高昂代价去收拾,更有算而了之。因此,邹姚村需通盘考虑在合适自己的空间上发展产业:一要考虑产业可行性;二要考虑镇政府和邹姚百姓的支持力度;三要考虑推进过程中所需发展要素和成本。使得邹姚在产业发展上,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目前邹姚产业仅为祥龙生态观光园、稻鱼混养,产业结构较为单一。因此,需要因地、因村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下好产业就业发展“先手棋”。

  邹姚祥龙生态观光园,园区占地面积1200多亩,内有10多万株各种珍品植物、4万余株盆景等,宛如邹姚的立体画廊。我们可以把这些整合起来,坚持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原则,同步牵手本村菜蓝子、果盘子、土特产、手工业品等等,打造优势特色品牌。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多种新型发展模式,精工细作后,多渠道外销各地。促进特色产业前延后伸、帮助小农户产业升级,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并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上持续发力,发展“一村一品”特色化,衍生一个诸多环节联结成的完整产业链,以此筑牢邹姚地方特色品牌和产业集群效应。我们的“土村货”也可以瞬间变身为“香饽饽”。

  独木难以成林。邹姚当抢抓机遇,结合“万企帮万村”、“产业培养”等系列赋能活动,大力发展多种产业并存。并以此为抓手,充分整合本村优势资源和利用本村以外的产业资源,来助推邹姚产业就业。比如村与村之间产业经营、招商企业落户等(去年钱桥镇的六村联建就是个好例子)。通过“镇村引导+农民自发+”,发展产业结构多元化,实现抱团发展,差异化互补。逐步探索形成一批有助于提高邹姚村民组织化程度和产业规模经营的合作模式。同时,有效衔接国家政策奖补资金,做好项目资本运营和长期运维工作,以夯实产业根基。

  去年底,市工商联争取到铜陵市旋力特钢有限责任公司帮扶邹姚村。铜陵市旋力特钢有限责任公司现有员工1.5万余人,2021年入列安徽百强企业。公司三期工程计划建成一条生产100万吨特殊钢中厚板轧制和棒材生产线。项目全部建成后,可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当下,邹姚不仅要深耕自已的“责任田”,还要有“跳起来摘桃子”的工作理念,迅速开启“认亲”模式,谋定快动,争取早日实现从市旋力特钢有限责任公司挪出一条技术含量不高、劳动较为简单的产业链落户邹姚。把3到5年,乃至今后一段时间的着力点,融入本村特色产业和落户企业上,共同培育好、发展好,以解决当地村民稳岗就业,提增创收,为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提供持续动能。

  产业发展起来了,才有实实在在的工作岗位,农民离开土地到企业就业,才有工资收入。从而激发内生动力,逐步形成工农互促、协调发展的局面,邹姚产业就业方能行稳致远。而非短期内修建几个蓄水池、打通几条通村路、更换几个路灯,就简单理解为产业发展、乡村振兴。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邹姚产业发展非一蹶而就,急不得也慢不得。今后要采用“两条腿走路”方式,把握好质和量的关系,防控各项风险挑战,不断调整本区域的优化发展方向,使邹姚产业就业壮大有路、发展有方、落实有效。

  2、文化为“魂”助产业就业

  乡村振兴既要塑型,更要铸魂。文化是乡村振兴中的“软实力”,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既能感召人、激励人,更能够发挥凝聚民心、改善民风作用。

  邹姚有古集旧址“姚王集”。姚王集位于邹姚与姚王村交汇处。据《枞阳县志》载:石溪之西北,钱桥西南,有姚王庙,并有各省商旅沓至,贩牛马驴骡,民间或买或卖,俱在于此。明清至民国年间,此集盛极一时,曾有“全国四大牛集”之称。

  姚鼐,清代散文家,为桐城派三祖之一,被誉为清代古文第一人。姚鼐的五世祖姚旭,明朝进士,云南布政使右参政,一生布施百姓,刚正不阿。卒后就葬于邹姚村的墓园。

  邹姚还有许许多多名人志士、良好乡风、家训等急待挖掘推广。因而,邹姚有必要以本土文化来增强文化的凝聚力。并依托历史遗址、民居建筑、传习技艺等,加大对农耕博物馆、农家书屋、文化室等综合文化中心提升建设,为文化产业发展和全面振兴注入力量。

  如何挖掘推广邹姚本土文化,实现文化产业就业规模化。我以为:

  一是充分利用好塑造“地方性”知识和相融互促的文化,来积极引导邹姚农民变“散”为“聚”,以此厚植邹姚文化的土壤。

  二是要用乡村话语、本土素材,讲好地方故事,以彰显邹姚文化独特价值。着力培育文明乡风、淳朴民风、良好家风。让文化浸润乡土,文明滋养乡情;让这些农耕文化,在城乡文化互动中,彰显邹姚文化地位。

  三是借力文化振兴,舞动邹姚特色旅游。邹姚有麻溪河沿村而过,有鲜美大虾、肥美河鲜,“山粉圆子烧肉”等特产和小吃;更有荷花池、天皇庙、大周水库、垂钓中心、祥龙生态观光园休闲度假区等丰厚旅游资源。

  我们可以依托现有资源,规划修建古迹景点,积极布局旅游产业。打造邹姚文化、姚王古集特色一条街;沿祥龙生态园一线,把盆景、特色产品搬出来,让游客带出去;在祥龙生态观光园内,兴建主题多业态和综合性游客中心设施,包括一些特色小吃、民宿客栈等。使游客中心与大周水库遥遥相望、与各景点环环相依,实现互拉互动,形成一条村内旅游产业链。通过高品质乡旅服务,吸引游客停留,实现更多消费收益;竭力拓宽推介宣传领域,与枞阳浮山等景区和红色教育基地实现全域联动,印制邹姚画册、制作宣传片等。此外,着力培育邹姚历史博物园、盆景园、采摘园在内的“文化产业园”,借此打造枞阳的“后花园”。让毎个来邹姚的人既感知邹姚特色文化,又能体会到邹姚的浓浓乡情。尤其本村人,用当地质朴语言来讲好当地故事,解讲当地特色旅游,更能留住人、留住“乡土味”。

  旅游资源需依靠自然资源和丰厚的历史文化作支撑。现下诸多地方都在搞乡村旅游,既非大山名川,又无民族风情,也少有历史文化,根本实现不了旅游的可持续化发展。

  因此,邹姚当对内看资源,发展“差异化”旅游。实现“以农彰文、以文显旅”深度融合,力避“千村一面”同质化现象,致力打造“本土化”“品质化”。邹姚旅游产业链一旦形成,就需要围绕这根链,串点成线、扩线成面。需要有更多人参与进来,使邹姚“农文旅”建设发展有人参与、有人来抓、有人去干。从而实现在家门口创业、就业。让更多邹姚农民吃上“旅游饭”。

  3、人才为“基”促产业就业

  产业就业发展关键在人,在人才,农民依然是主体。在今年的疫苗接种中得知,邹姚村常住人口由原来四千多人,现在不足一千人,常住数仅四分之一。究其原因,大部分是外出务工。

  长期以来,邹姚的中青年、优秀人才持续外流,结构失衡,“空心化、老龄化”等问题一直存在。“人去楼空”又何来实现产业就业,乡村振兴呢。

  使邹姚原本出去的人想回来,留下来的人更愿意留,当下已然刻不容缓。

  首先,乡村振兴会涉及土地流转事宜。推进土地流转是乡村振兴的关键。邹姚要把土地流转作为基础性工程,不断推进乡村土地流转集约化,逐步完善加快农业现代化大面积种养殖需求。

  积极引导邹姚百姓参与土地流转。村民们把土地使用权流转出去后,不出劳力就有收入,解放后的劳力还可以结合自身所长,用腾出来的时间就近发展其他产业和实现就业,此为一举两得之事。如前所说,有了产业和就业,就有实实在在的工作岗位。就近就业,既有工资收入,又能照顾到家庭。这样,可以让外出的人想回来,留下来的人更愿意留。使土地流转“转”出产业振兴新“生机”。

  其次要筑巢引凤,“一核多元”引才用才。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邹姚振兴中实现产业就业发展,需要各类精干人才,需要把他们先进理念、系统的思维和科学技术带到一线,运用到实际。

  “大海能纳百川聚、梧桐自有凤凰栖”。邹姚当从田秀才、土专家、外出人才、回乡大学生等领域全方位招揽人才,注重培养一批有知识、有文化、懂农村的“领头羊”。要多方引导返乡农民工为“创客”,着力培养新型农民,全面提升自身站位。同时,依据国家乡村振兴政策,完善实施返乡创业补助机制和一些地方出台的激励机制,解决其后顾之忧。今后应持续优渥人才土壤,在邹姚上下形成尊重人才、崇尚人才的浓厚氛围,使人才引得进,留得住,进而带动产业就业发展。

  再次要在思想上善打“亲情牌”。乡愁总是连动着家乡一草一木,更是一种动力。让无数聚集起来的返乡农民、“乡贤”、各类人才留住乡愁,使乡愁变得可感可知,使他们找到归属感、荣誉感和尊严感,方能充满豪情壮志,有效形成合力,真正融入振兴发展当中,成为推动邹姚产业就业、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双人为“从”,三人为“众”,有这么多邹姚归乡人士集聚在一起,就是邹姚振兴发展的希望。

  4、驻村为“引”帮产业就业

  驻村工作要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发展优势,驻村工作队要争当产业就业发展的“先行者”。

  一要突出党建统揽。乡村产业就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最终要靠农村基层党组织来落实。因此,应以党建引领,把抓实党建工作作为固本之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保垒作用,用好党建“指挥棒”,从而激发邹姚振兴和产业就业发展动能。

  二要“走出去、谋发展”。我们要学习借鉴“江浙理念”,全方位招客商、引项目,不断优化提升邹姚营商环境。要有坐在办公室都是问题,走进乡间村里都是办法的工作意识,为邹姚振兴和产业就业的今后发展,纾困解难,赢得抢跑优势。

  三要“情至”一线“用心帮”。千灯万盏不如心灯一盏。驻村工作队要深化走访,走入村里农户、走近人心,为可能,尽所能。切不可工作上“佛系”,遇事点头、困难摇头;到现场就拍照,到哪里都成了“背手党”。

  同时,驻村工作队要竭力协同镇党委、村“两委”、帮扶单位等上级部门和社会各界力量,进一步优化整合区域资源,推动统筹科学使用各类人才、资源、要素向邹姚一线聚集,逐步实现产业就业规模化、一体化发展。

  四要持续推动生态环境建设。顺应邹姚百姓对美好生活向往,积极改善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扮靓面子、夯实里子。

  三、发展方向

  路虽远,不行不至。邹姚振兴发展从建设走向筑牢,要立当前而谋长远。要找准符合现实需要的、体现邹姚百姓意愿的发展路径,持续精准发力。要全员参与、人人担当、处处落责。要不断植入“新技术、新观念”,使产业就业既高质又高效。要从“新”动走向行动,让邹姚百姓腰包“鼓”起来,更要让他们的精气神“提”起来。

  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以贯之抓落实。放眼邹姚振兴“风向标”,让初心情怀在“乡村”里绰砺飞扬,让使命担当在“振兴”中蔚然成风,我们定能够击鼓扬帆,勾勒出邹姚村崭新图景!(县委史志研究室驻邹姚村工作队  钱肃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编辑: 乔婷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