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稻虾共养’是一个良性循环,水稻为龙虾提供良好的栖息场所,而龙虾能为稻田除虫,促进水稻的根系发展,甚至龙虾留下的粪便和饲料又是稻田的肥料。”11月17日,在枞阳县藕山镇白荡湖村施祥龙家庭农场,施祥龙在向笔者介绍稻虾田的种养模式。
目光炯炯,声音洪亮,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这是施祥龙给人的第一印象。若不是旁人告知,很难想象眼前的他之前曾患有尿毒症,差点被病魔夺去了生命。
“穷日子不能提,说起来就想抹眼泪”
今年54岁的施祥龙,年轻时日子并不穷。
施祥龙年轻时开拖拉机、生产预制板,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然而,2007年,他的生活脱离了正轨。那年,他被确诊患上尿毒症。
“那时感觉天塌下来了。”被告知只有换肾才能保命后,妻子唐传云背着丈夫做了配型,结果正好匹配。在妻子的强烈坚持下,施祥龙做了肾脏移植手术。
不幸的施祥龙幸运地得救了,但高昂的手术费也让家庭倾尽所有,并欠债10余万元。那时两个孩子上初中,施祥龙每月吃药要开销一大笔钱,家里全靠唐传云做工维持生活。“那时走路都抬不起头,真不知道苦日子啥时间能熬出个头?”回忆过往,施祥龙眼泛泪光。
“政府帮自己干,好日子越过越红火”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经过白荡湖村群众代表公开评议,2014年,施祥龙家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健康扶贫等政策的支持缓解了家里的经济压力。
就在戴上贫困户“帽子”的那一年,施祥龙就寻思着怎么脱贫。“那时候,身体慢慢恢复了,想着不能老不干活。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不能‘等靠要’。”
2016年春节过后,经过长期恢复性治疗的施祥龙已经能够从事轻体力劳动。不甘坐等救济,施祥龙通过帮扶干部帮助,利用产业扶贫政策和扶贫小额贷款,成立家庭农场,流转土地种植水稻。伴随着种植规模扩大、“稻虾共作”模式引入,施祥龙家庭农场收益大幅度提高。2018年,施祥龙脱贫“摘帽”。
“能够走出困境,健康扶贫政策、产业扶贫政策和扶贫干部帮扶,少了哪一样都不行。”施祥龙感叹。
如今,施祥龙家庭农场种植面积达到503亩,年产量200多吨。他还带着以自己名字注册的“施祥龙”牌稻虾米,去合肥参展。“施祥龙”牌稻虾富硒米的品牌声量也越来越响。
“听党话跟党走,我要为国家做贡献”
日子越过越红火,施祥龙喜事儿接踵而至:2020年,他被评为枞阳县劳动模范;2021年,因在脱贫攻坚工作中表现突出,他被授予“安徽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
人逢喜事精神爽,施祥龙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
“借扶贫东风,我扔掉了贫困帽子。一定要听党话跟党走,多为国家做贡献。”施祥龙心怀感恩地说。
为了回报社会,他决定帮助农户共同致富,尤其是帮助曾和自己一样的贫困户脱贫。
“在老施的带动下,我们也准备发展养殖龙虾。”枞阳县本林家庭农场负责人许本林告诉笔者,施祥龙当起了产业“媒人”,政策宣传、技术指导、预借资金、无偿向农户提供虾苗,一点也不吝啬。
受益的不仅仅是大户,还有广大村民。一方面,流转土地,每亩收益500元到600元/年;另一方面,一亩地至少要用5到6个工。“到田里帮忙,每天少说挣100块钱,还管饭。”白荡湖村村民唐义梅开心地说道。除了她,施祥龙还曾带动了7户贫困户顺利脱贫。
施祥龙还热心公益,多年来,他省吃俭用,每年向藕山镇敬老院捐款捐物。深知健康重要性的施祥龙和妻子,2021年5月共同签署器官无偿捐献协议,成为枞阳县首对以夫妻名义签署人体器官无偿捐献协议的志愿者。
喜欢琢磨、尝试新事物的施祥龙在村里“带头”是常态。2020年施祥龙接触抖音带货直播,卖出了3万多元的产品。现在他又有了新算盘,他想走农业和旅游相融合的路子,联合周边村户多栽些果树,装扮装扮老房子,结合果园采摘和旅游民宿,打造一片打卡景点,提升家乡人气。
一路艰辛,终有收获。在施祥龙的办公室墙壁上,笔者看到挂满了中国渔业协会、中国水产协会等机构颁发的荣誉证书。他还先后获得“安徽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2022年,施祥龙荣获“安徽省劳动模范”称号。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稻稳产、虾增量、田增效是我们农场下一步的目标,以此带动农户致富增收,为乡村振兴尽一份力。”谈及未来规划,施祥龙信心满满。(周素雅)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王章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