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长三角,就是对接先进生产力、融入新发展格局。我市要强化机遇意识,全面对标沪苏浙。
1.构建产业协同发展。结合枞阳,一方面要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鼓励更多的本土企业加入一体化产业链,增强“建链、延链、补链、强链”能力。鼓励企业主动对接,促进本地纺织服装、汽车零部件、农副产品深加工等制造业升级,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主的产业链。要通过产业基础再造和精细化管理,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另一方面,要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支持有一定实力的民营企业推进“两化融合”。经过多年发展,枞阳具备了以铝基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新型建材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基础。“十四五”期间,要不断提升铝基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先进装备制造业的首位度,推进中国建材现代环保装备产业园、资源综合利用科技产业园、临江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建设,在新能源汽车、环保设备、康养装备等高端制造产业链上分得红利,加强与江阴经济开发区、上海朱泾工业园区等产业协作,打造企业联盟。面向长三角,进一步探索“科创飞地”,建立科技成果在“沪苏浙孵化、枞阳产业化”的创新链条。主动加强与沪苏浙对接,引进各类金融机构来枞设分支机构,培育资本市场,做大海贝直投产业基金规模,强化人才技能培训,提升劳务输出价值。
2.推动基础设施互联。积极对接国家和省交通规划,加快融入合肥、长三角都市圈,争取合池高铁过境设站,新建铜枞宜市域铁路,改变枞阳无铁路历史。规划开发长江深水岸线资源,利用好引江济淮工程,发挥水运链接优势。加快推进桐城至枞阳、庐江经枞阳至池州马衙天然气管道建设,推进能源设施布局。推进数字经济与各领域跨界融合,让数字经济更好地融入生产生活。
3.促进社会保障互通。加强与省(市)立医院医联体建设,以“互联网+医疗”为引领,为居民提供长三角医院在线预约、扫码支付、就诊记录、健康档案查询、健康管理等服务。提高医保异地结算效率与便利性,健全区域重大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联防联控和应急救援机制,探索建立长三角药品、耗材以及防疫物资联合采购、合理调配机制,不断提升公共卫生应急治理能力。建立居民服务“一卡通”体系,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在公共卫生、文化教育、交通出行、旅游观光等方面实行“同城待遇”,增进民生福祉。
4.深化农业、文旅合作。瞄准长三角消费市场,打造一批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田园综合体、国家现代农业园区,发挥农业大县优势,做强地方特色农产品,推进糯稻、白茶、豆制品、水产品、特色水果等主动与沪苏浙著名食品加工企业和电商、物流企业合作,共建长三角3小时鲜活农产品供应圈,提高“枞阳产”在长三角市场占有率。加强文旅深度合作,全力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深度融入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整合培育旅游线路。
5.探索教体产业联动。在枞阳设分校,探索“名校+”战略、集团化办学等,推动枞阳职高转型升级。引进沪苏浙优质教育资源,特别是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资源,加强与华东师大、上海外国语大学等机构合作,共享优质教育联合体。开发浮山摩崖石刻“因棋说法”资源,举办全国性围棋赛事;挖掘白云岩高空资源,发展攀崖、跳水等极限运动;盘活白荡湖水上资源,打造区域水上运动训练基地;谋划引江济淮工程马拉松赛事;利用境内良好的绿色生态资源,吸引长三角区域度假养生、体育休闲等,与长三角城市间互动体育赛事,形成枞阳体育新名片。
6.共建区域养老互惠。用好枞阳“中国天然氧吧”等品牌资源,创建区域康养生态县。以浮山健康小镇为基础,重点谋划浮山大健康产业集聚区,在枞阳镇大青山附近选址,面向长三角老年群体,建成一座高端康养中心。发展枞阳中润医养健康产业、乡村医养结合PPP项目、惠和医养结合医院、汤沟蓝城康复养老中心。
7.加强生态环境联治。坚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加大新型绿色建材、新能源产业链延链补链力度,深化与中国建材集团在新型绿色建材、新能源发电、材料产业基地等项目合作,优先保障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生态环境工程项目用地占补平衡指标,促进有影响力的新兴产业在枞阳聚集。以保护长江及岸线生态环境为重点,持续推行“林长制”“河湖长制”,开展城市绿化提升专项行动,建设美丽乡村,共享生态资源。
8.推进人才资源互认。积极探索长三角城市间人力资源合作路径,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公共创业服务共享,畅通社会保险异地办理,技能资格鉴定和人才评价互认;加强同沪杭甬温、苏锡常等地人力资源协作,枞阳每年外出务工人员有26万,应促进人力资源在区域间有效流动;持续加强党建引领,逐步扩大高层交往、乡村干部交流,组织点对点的精准考察学习,开阔视野,提高干部驾驭市场经济能力。
(汪 健作者单位:中共枞阳县委党校)
稿件来源: 铜陵日报
|
编辑: 王章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