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寄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六尺巷承载着中国古人的历史智慧,要弘扬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互礼让、以和为贵,解决好民生问题,化解好社会矛盾,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为进一步提升基层治理质效,县委主要负责同志领办了“推深做实‘先让礼让工作法’--打造枞阳基层治理样板”的基层治理项目,着力将“先让礼让”让德文化融入城乡基层治理,推动“先让礼让工作法”在城乡基层治理实践中“百花齐放”,加快构建党建引领城乡基层治理新格局。本站近期陆续推出一批基层治理典型案例,今天推出第三篇,供学习借鉴。
新民村的两本“登记簿”
新民村党群服务中心大厅摆放着两本特别的登记簿,一本名为“有事找书记”,另一本叫做“小院微格”。里面记录着一个个群众诉求、处理结果和满意情况,这些记录,见证着该村基层治理成效。
“有事找书记”工作记录本中,一页一页记载着村民们的各种需求和问题。从家庭琐事到邻里纠纷,从公共设施保护到卫生环境整治,凡是老百姓的“揪心事”“操心事”“烦心事”,无一不被详细记录并迅速跟进。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今年3月,因为降雨,汪中组汪春梅家的楼顶出现漏雨现象,墙面起皮,给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她本想让丈夫自己捡修,其丈夫因其他琐事心烦懒得去做,于是你一句,我一句,夫妻之间发生激烈争吵。情急之下,汪春梅立即找到网格长,村干部将问题记录在“有事找书记”工作记录本上,第一时间前往汪春梅家中查看情况,在村干部的耐心开导下,其丈夫承认自己的错误,答应检修屋漏,汪春梅也检讨了自己说话语言过急,及时调处化解了这起家庭矛盾纠纷。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但邻里之间也会因为一些琐事引发纠纷。王庄组荣奶奶和邻居因菜地沟界产生矛盾,对方搬来砖块埋在地沟里,影响正常通行,荣奶奶将这一情况反映到了“有事找书记”工作记录本上。本着“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做法,村干部把双方找到一起阐明事理,细心调解,规劝双方有事多沟通多交流,相互包容,提出了双方各让一步的可行的调解方案,双方当事人打开心结、互相谅解,达成调解协议,保证以后自觉执行,不以任何理由改动地界。此举不仅得到双方当事人的一致肯定,也赢得乡邻的广泛好评。
村民吴莲宝说:“自从有了‘有事找书记’,我们遇到问题再也不用愁了。书记总是第一时间帮我们解决,感觉心里特别踏实。”
农村人喜欢端碗串门吃饭,边吃边聊天,说一些家长里短,以及村里村外发生的大事小情,从闲聊天中,不经意就会反映出矛盾纠纷的苗头隐患。
根据农村人这一生活习惯,新民村在原网格化管理的基础上,尝试“小院微格”,优选12名老党员、退休教师等人群担任26个村民组的微网格员,并在每个网格员家里设置了微型调解室,把村调解室前置到网格员家里的小院中,发动网格员运用“先让礼让”工作法,开展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探索形成了小院群众问题收集、办理、反馈等闭环解决机制。
张春生是个老党员,是车富岛龙坊、陆庄等八个村民小组的网格员。这里的村民以前多是养鱼捕鱼为生,自实施长江大保护后,他们拆除围网、拦网、网箱,后续的政府补偿资金,因分配方案的原因未能及时发放。在一次闲聊中,张春生得知几个村民说要进行上访,他立即赶到村民家中耐心劝说,邀请大家一同到“小院”中说说事,并在第一时间把情况向村书记汇报。随后,与其他干部一起在自己小院里,以喝茶聊天的方式,商讨补偿金分配方案。随后,取得了村民的一致认可,资金也在最短时间内发放到村民手中。
陆庄组村民汪宗中家老厕所,位于村庄道路的转角处,影响村民正常的生产生活和交通出行,给当地群众带来诸多不便,有村民不时抱怨着,由于是历史形成的原因,一直没有拆除。今年11月,汪宗中家旧房改造,网格员及时收集群众意见建议,到汪宗中家耐心沟通,宣讲“先让礼让”公民美德教育,并把他的母亲请到小院做思想工作,很快,该户同意将原厕所退让出来,既方便了村民,也提升了村容村貌,村民们都感到非常满意。
“登记簿”里一个个温馨的故事,如同冬日暖阳,温暖着村民的心。“作为基层干部,我们的职责就是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每当看到村民们满意的笑脸,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新民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吴正茂说道。 长江之滨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蒋骁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