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时节,走进枞阳县义津镇朱公村,新建的红薯生产基地内,长江沙地泛着湿润的光泽,百余名农户正俯身插苗,翠绿的红薯藤在指尖翻飞,插进松软的沙土里。“这沙地透气,种出的红薯才甜。”65岁的鲍正如老人擦了擦汗,手里的苗插得又快又稳。这片生机勃勃的田园,正孕育着枞阳红薯产业的新希望。
“红苕饭饱黄昏后,小坐门前听水声”。“芋魁如斗大,红薯亦如拳。莫笑田家淡,堆盘亦有年。”古人食用红薯,常作诗咏叹。枞阳人种植红薯,亦是刻在骨子里的传统。清代乡贤姚鼐在《冬灰录》中记载的“薯熟盈田”,也印证了这项产业数百年的根基。
枞阳县红薯种植历史悠久、规模大,多个乡镇都有红薯种植。义津镇2020年时红薯党建联盟内8个村就实现总种植面积640亩 。“我们当地的沙地土壤很适合红薯种植,但全镇红薯种植和经营大多还是传统模式,缺乏先进的技术和现代营销理念支撑,没有形成品牌和产业,市场影响力弱,经济效益不显。”义津镇副镇长李经邦介绍说。 “都在做,做不大”,成了传统产业的困局。
如何将小红薯做成特色产业?今年来,义津镇通过多方努力,成功吸引了广州生长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这家广东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前来投资,利用该企业发展智慧农业、观光农业的成功经验,“借船出海”谋划打造“红薯特色小镇”项目建设。目前,这家公司计划投资亿元建设的红薯产业园已正式实施,占地265亩的种植基地已基本成型,“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初见成效。
“我家的10亩地流转给公司,每年稳收3000元租金,同时一年在这务工4个多月,还能挣到一万多元,更重要的是,还能免费学到栽红薯的技术。”村民鲍正如喜笑颜开地说道。据介绍,该基地日均用工超100人,多为周边农户,人均增收近4000元。
提升产业附加值,技术与渠道是另一重保障。该基地与华南农业科技大学进行深度合作,改良优质品种,引入滴灌、智能温控等设备;曾经“靠天收”的农田,如今成了“选种、种植、采收”全流程可控的样板田。
“长江沙地的土壤,种出的红薯甜度能达18度。”广州生长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技术员李承亮蹲在田埂上,仔细检查红薯苗的生长情况,“今年,我们试种了‘天目山小香薯’‘西瓜红’‘玛沙莉’‘紫菜薯’等12个品种,都是目前市场上非常受欢迎的,亩产效益比普通品种高30%。像这片红薯基地,上市后预计能带来300多万元的营收收入。”
同时,该公司电商团队正策划着“长江沙地蜜薯”直播,目标是把本地红薯送上全国餐桌。“我们算过账,深加工能让红薯身价翻3倍,加上线上电商和线下文旅,效益能再提50%。”李承亮说。
光种得好不够,得让枞阳红薯有“辨识度”。设计包装上“长江沙地,甜而不腻”的字样,精准击中了当下市场的需求。电商平台数据显示,含“甜”“糖心”关键词的红薯产品销量常年居首,但“控糖”趋势又让“甜度适中”成为新卖点。这种为枞阳沙地量身选育的品种,让红薯有了更多“变身”的可能。
全链条升级不止于种植。在义津镇规划图上,7个洗粉基地将升级自动化生产线,同步研发红薯脆片、代餐粉等10余种产品;同时二期红薯特色小镇也进入设计阶段,未来游客可体验挖红薯、烤红薯、学做粉丝,还能亲身体验方园景区的桐城派文化、先让村的“让德”文化。“从卖原料到卖体验,这才是附加值。”义津镇副镇长李经邦说。
当红薯从农产品变成“文化载体”,产业的边界被进一步打开。站在朱公村的田埂上远眺,李经邦的蓝图清晰可见,“我们以建设特色红薯基地为契机,加快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市场化建设,同时,坚持走农文旅融合发展的路子,谋划建设红薯特色小镇,串联方园景区、先让村,打造‘文脉+薯香’旅游线,以产业振兴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这条路并非坦途。品牌打响需要时间,深加工技术仍需突破,农文旅融合也考验运营能力。但看着田间忙碌的身影,鲍正如老人的话道出了底气:“只要跟着干,日子肯定甜。”
沙地生金薯,产业促振兴,农旅融新景,乡村向未来。从“种薯卖薯”到“全链增值”,枞阳红薯的升级之路,正是枞阳县传统农业破茧成蝶的缩影。当优质品种筑牢一产根基,创新加工激活二产价值,文旅融合打开三产空间,单一的农作物便成了带动乡村发展的“金疙瘩”。
在产业链延伸中释放价值,在品牌化运营中赢得市场,枞阳县义津镇正以产业为笔,以创新为墨,在希望的田野上书写乡村振兴的新答卷。(桂晨晨)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蒋骁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