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浮山镇浮渡村,入选“全国百篇优秀村规民约”的《浮渡民约》,正是党建引领下,村民共建共治共享的生动实践,它凝聚了民心,重塑了乡风,铺就了今天的善治之路。
村规民约的生命力,源于村民的广泛认同和深度参与。《浮渡民约》并非一成不变,它经历了30年七次修订。每一次修订,都是村民智慧的结晶。村“两委”通过村民议事会、院落座谈会,广泛征求大家关于产业发展、环境卫生、村风民俗的意见建议,收集了90多条“金点子”。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哪些该提倡?哪些要禁止?彩礼标准怎么定?环境卫生怎么管?正是在这样热火朝天的讨论甚至争论中,32条切合实际、朗朗上口的《浮渡民约》逐步完善定型,成为村民心中认可的“金规矩”。
2020年公路拓宽工程启动,涉及不少村民的土地。在村民议事会上,老党员施景旺第一个站起来,指着墙上的村规说:“‘德业相劝,村兴民旺’!这白纸黑字写着呢,村里修路是为大家好,是兴村旺业的大事!我带头,菜园子让出来,不要补偿! ”“德业相劝”四个字,像有魔力一样,唤醒了大家心底的认同。你让三分菜地,我拆旧猪圈,他移院墙……涉及占地的村民一致同意“零补偿”让地!没有讨价还价,只有对村规的自觉践行和对美好家园的共同期盼。原来的那条连接浮山中学与县城的“堵心路”,变成了8米宽的“民心路”“致富路”!
为了让《浮渡民约》真正落地生根,浮渡村建立了“一约三会”机制。红白理事会,依据民约中“彩礼不过6万”“提倡喜事简办”等规定,主动上门劝导,刹住了大操大办风,为村民“人情债”减了负;道德评议会,对照“孝老爱亲”“邻里互助”条款,定期评选“好婆婆”“好儿媳”,让孝贤者荣登“红榜”,亮相“浮渡好人长廊”;乡风文明评议会,则监督落实“堂室勤扫,村道顺畅;杂物有序,禽畜圈养”等环境公约,让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三会”像三根坚实的支柱,撑起了“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的善治新格局。
李河庄中心村的美丽蝶变,是《浮渡民约》和“一约三会”治理效能最直观的体现。这里曾污水横流,环境堪忧。村规民约中“爱护环境”“共建家园”的号召,激发了村民的主人翁意识。在村党委“1+5”党员带动机制下,1名党员带动5户群众,清垃圾、拆违建、治污水、护花木。村民不再是旁观者,而是建设者、维护者。大家投工投劳,建成了休闲广场、生态塘口,132户完成了改厕。“堂室勤扫,村道顺畅”的约定,化作了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现实美景。
这份共建共治的力量,在关键时刻更显担当。2024年防汛紧要关头,村党委第一书记胡月明带领党员突击队,72小时坚守双花联圩,守护家园安全。“村事民议、村事民治”的担当精神,正是浮渡村荣获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的硬核底气!村民们常说:“农村进步不进步,就看党支部;农村工作行不行,就看带头人! ”这朴实话语,是对党建引领下干群同心最生动的诠释。吴秀兰 朱宝新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蒋骁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