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消息“哒哒哒……”8月12日上午,位于枞阳县浮山镇的安庆徽业服饰有限公司车间内,缝纫机声此起彼伏,工人们正专注赶制服装,一派繁忙景象。
生产车间里,裁剪、缝纫、绗线等机器有序运转,检验区码放着整齐的羽绒服。“上半年订单量达10余万件,现在赶制的是一批新的羽绒服。”公司总经理邹树青介绍,公司有4条羽绒服专业生产线,产品销往国内外,年产值超2000万元。
邹树青是70后,1990年赴山西打工,从服装厂的学徒做起,凭借勤奋与钻研,一步步成长为技术骨干,再到企业管理者。他始终坚信“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并怀揣着“从学徒到老板”的梦想。2011年9月,带着多年积累的经验和满腔创业热情,他回到家乡,创办了徽业服饰有限公司。“就想证明,小镇也能做出好服装。”邹树青说。
徽业服饰的工厂有100多名工人,有效带动了周边务工人员实现家门口就业。“我们实行计件工资,多劳多得,手脚麻利的话,一个月能挣6000多元。”工人姚春梅已在厂里工作8年,她表示这份工作既能赚钱养家,又能照顾家庭,让她十分满足。
“我们厂从规划、实施,到建成投产、员工招聘,都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在这里发展觉得‘安全感’十足。”邹树青说。近年来,服装行业竞争激烈,工人流动性大,徽业服饰面临招工难问题。浮山镇政府通过精准对接用工需求、广泛宣传招工信息、定期举办座谈会等方式,为企业排忧解难,有效缓解了用工压力。
在生产车间,智能裁剪机精准作业,自动化缝制单元高效运转。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早在2013年,当智能化还是新鲜词汇时,徽业服饰就以每台13.5万元的“高价”引进了智能缝纫设备。“当时很多人都觉得不划算,但我们坚信这是必由之路。”邹树青回忆道。
面对招工难、成本涨等问题,徽业服饰持续创新“智”变。一方面持续投入智能化改造,目前已有数十台智能设备投入使用;另一方面加强人才培养,定期组织员工赴上海、浙江等服饰产业发达地区学习。
“智能制造不是简单地‘机器换人’,而是要通过‘人机协同’实现质的飞跃。”邹树青认为。如今,企业生产效率显著提升,产品品质更加稳定,在市场竞争中闯出新天地。
从传统制造到智能制造,徽业服饰的实践表明:只要敢闯敢试,传统产业同样能焕发新生机。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这样的探索尤为珍贵。徽业服饰的发展历程,也是浮山镇服装行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
“这些年我们不断加强创新,四处学习新技术,认准了‘拼’的精神和‘闯’的劲头,发展之路会越走越宽广、越走越坚实。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投入智能化升级,持续淬炼产品品质,赢得并长久维系客户的信赖,带动更多村民一起致富。”邹树青对企业的发展充满信心。(周素雅)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周素雅
|